基本信息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页码:22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2月
ISBN:7508614143/9787508614144
条形码:978750861414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美国管理协会系列图书
内容简介 《并非越大越好》讲述你期望企业成长,但不要把“成长”和“扩张”混淆起来。当然,规模有可能是帮助企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元素,但是那些扩张得太大、太快,或是对扩张执迷不悟的企业,很快就会发现自己过于自信了。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成长?简而言之,成长就是进步,它带动企业突破自设的局限。成长高手们知道,真正的成功是由想象力驱策的,而不是靠一连串的兼并,也不能靠操纵股价,或是仰赖精明的会计手法。这些成长高手具有七个不为人所知的秘密理念:寻找独特视角:树立明确目标;正视现实;创造张力,推动前进;赢得众人支持;从行动中获取动力;适时放权,分享财富。这些使得他们的企业能够获得真正的、可持续的成长。历经十年的研究,访谈了遍及三大洲的相关人士,作者罗伯特M托马斯科用来自耐克、星巴克、微软、IBM、百事、丰田、联邦快递、佳能等国际著名企业的真实案例剖析了这七大秘密理念。这些企业均从创新的战略中获益良多——这些战略着眼于真正的成长,而不是表面上的成长。书中也举出了有说服力的例子,解析那些信奉“大就是好”哲学的公司的败因。书中提出的新模式不赞同这个逻辑:体积庞大的企业仅凭规模或人为制造数字就可以统治市场。新模式展示了成长高手们如何运用积极心理学来驾驭繁荣并获得可持续的成长。结合真实的案例、全面的研究成果,以及富有洞见的分析,《并非越大越好》为你揭示了企业的成长之道。
作者简介 罗伯特M托马斯科(ROBERT M.TOMASKO)企业组织效率方面的专家。硕士毕业后,他即加入了著名的理特咨询公司工作。他曾经为可口可乐、万豪和丰田等国际著名企业提供过管理咨询服务。他是《规模精简》—ownsizing)与《企业成长》(Go for Growth)两本书的作者。
托马斯科目前定居于华盛顿,继续从事企业管理咨询服务工作,并做全球演讲。
媒体推荐 这是一本重要的、充满智慧的、实用的书!没有油腔滑调的行话和商业说教。托马斯科引用生动的案例,告诉我们如何发掘潜臧的机会,并用富有创见的朴素忠告指导人们如何理解成长的精髓。
——杰弗里索伦菲尔德 耶鲁管理学院高级副院长,《英雄谢幕》作者
“规模庞大并不等于真正的成长。”托马斯科的这个看法不仅极有见地,还破除了很多商业社会中的传统教条。他没有用什么理论,而是举出很多发生在真实世界中的例子,极有说服力。如果你思考过公司成长的最佳办法,考虑过哪些方法有用而哪些无用,那么你一定会喜欢托马斯科的这本
编辑推荐 《并非越大越好》美国管理协会经典读物!
每一位志在谋求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管理者和员工都需要读的书!
历数耐克、星巴克、微软、IBM、百事、丰田、联邦快递、佳能等成功企业的成长传奇,揭示比尔盖茨等商界领袖引领企业持续发展所具备的七大秘密理念!
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企业应该如何真正成长?其实,企业真正的成长是指开发出最大的潜能。而不是达到最大规模。它意味着进步,而不是赶超,它的动力是想象,而不是扩张……而那些不惜代价追求“规模”、“扩张”、“并购”、“高股价”的很多伟大的公司。
目录
导言
企业成长谋求的是进步,而不是庞大的规模
成长高手们做了什么
成长是一场思维模式的较量
企业成长的起始点是人,不是战略
第一部分 认识企业成长的真谛
第一章 越大越好吗?
企业成长不是“增大规模”的同义词
庞大规模是不可持续的
规模会报复
规模会产生相反效果
第二章 高股价未必是好事
追求规模的逻辑是靠不住的
股价高并不等于公司好
追求规模会导致高风险的行为
追求规模是出于错误的心理
规模是手段,不是目的
第三章 成长意味着前进
超越限制,超越对业务的定义
如何看待成长
成长的机会来自何处
成长是不是变革和创新的另一种说法?
平衡让成长持续
约束引领成长
学会舍弃
第四章 你是个墨守成规的人。还是个成长高手?
柏灵顿北方的故事
同一情势,两种看法
情绪的关键作用
成长高手一定比墨守成规者好吗?
从思维模式到行动
第二部分 成长高手的做法
第五章 寻找独特视角
换个角度看世界
移去眼前的障碍
发现机会
肯定式探询
到视野更好的地方去
第六章 树立明确目标
2008年根除小儿麻痹症
目标的作用
墨守成规者的目标和成长高手的目标
错误的目标类型
成长高手如何运用目标
找出你的目标
第七章 正视现实
真相提供动力
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会扭曲现实
我们的信念和假设也会扭曲现实
发现真相并讲出真相的技巧
第八章 创造张力。推动前进
认知不协调导致了创造性张力
创造紧迫感
起始点
沙利文原则
第九章 赢得众人支持
强迫或操纵是唯一的选择吗?
一切从成长高手开始
聆听的重要性
从听到说的基本原则
帮助人们减轻防御性的偏见
人们都愿意和更宏伟的目标站在一起1
一个全新的故事19l
改变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第十章 从行动中获取动力
动力源自一系列小小的胜利
乐观产生弹性
利用“开放空间”进行盘点
第十一章 适时放权,分享财富
急流勇退
为未来播种
结束语
致谢
……
文摘 泡沫公司
泡沫公司关注规模增长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它们把更多精力放在卖股票而不是卖产品上。有时,在狂热自恋的引领下,很多这类公司作出不可思议的销售额并赢得“增长”——然而这仅仅是瞬间。有些公司变戏法般地抬高股价,却并未提升股东价值。但是最终它们都会发现,那些指数级的增长是不可能维持的。成功的扩张最终会限制真正的成长,而不是促成。
当企业缺乏能使其获得真正成长的想法时,它们就试图通过玩花招和修修补补来完成数字。它们放大规模;它们进行不必要的升级换代;它们把产品附加上一堆没人需要的用途、作出毫无必要的多样化来充塞货架。在这些只想着扩张的管理者中,极少有人能像广告业大亨杰蔡特(Jay Chait)那样自问一句:“在公司走下坡路之前,它能长到多大?”
恃强凌弱的公司
并不是说规模大了一点好处都没有,对某些企业来讲它的确是个值得追求的目标。但是有太多企业是出于错误的原因。有些企业追求它是为了在市场上为所欲为,有些企业则是出于对被吞并的恐惧。“我们还不够大,不够有胜算。”新闻集团的鲁珀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十分担忧。他掌管的企业价值240亿美元,旗下包括有线电视网、电影、报纸、出版,以及卫星电视业务。在大而空的战略概念的支持之下(比如“聚合战略”),笨拙庞大的媒体怪物诞生了,比如美国在线一时代华纳,还有法国威望迪集团(Vivendi)。如今,这些庞然大物正忙于从规模导向的扩张中解脱出来,寻求真正的成长。
另一些追求规模的公司是为了把规模当做武器。《财富》杂志曾称安然为“令人心生畏惧的主宰之神”,其满怀愿景的当家人肯尼斯雷将他那支1.8万人的强大员工队伍视做至高无上的智力资产。《财富》杂志也意识到安然不只是一个聪明人的集合,并将之比作高中校园里趾高气扬、专门欺负同学的学生——用蛮力搅乱秩序,闯入新市场,在弱小畏缩的竞争者们抖胆出声之前就把客户尽数收入囊中。
商业世界里,成长的概念已被误读为扩张。扩张通常是成长企业的副产品,或是成长的征兆。如果把扩张当做成长的替代品,这无异于混淆了结果与方法。规模扩大、版图拓宽、利润增长,这些或许是前进的结果,但并不是驱动力。绝不能为了扩张而扩张。在生物体中,对扩张的执意追逐就等于囊肿和癌症;在商业社会中,它的代名词就是安然、泰科(Tyco),还有世通(WorldCom)。
对庞大规模的追求不可避免地会招致很多包袱。约翰凯(John Kay),一位优秀的牛津经济学家曾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