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171 页
出版日期:2005年06月
ISBN:730108739X
条形码:978730108739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外文书名:SCIENCE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内容简介 自20世纪30年代国际政治学形成独立学科以来,其发展是一个不断提高科学化程度的进程。结构现实主义理论是在古典现实主义理论基础上进行科学化发展的结果,主流建构主义理论是对佛罗里达学派进行科学化发展的结果。问题性研究是国际政治学科学化的主要推动力,通过改进研究方法可以深化人们对国际政治问题的认识,当然,我们也知道,科学方法虽然能帮助解答一些其他方法所不能解答的问题,但它并不能解答所有的问题,因此本刊希望发表对问题做出了解答从而深化了国际政治知识的研究成果,而并不青睐于方法复杂却没有解答问题的文章。上前,我国国际政治学界的提出研究问题方面的主导性还不强,许多研究是在重复外国学者的问题,为了推动我国的问题性研究,本刊特别欢迎从中国视角选择的问题和研究的成果。本期有五篇问题性研究成果和一篇理论介绍性文章。
作者简介 阎学通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政治学博士(1992年)。著有《中国国家利益分析》(1996年)、《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合著,2001年),译著有《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2003年)。
电子信箱:yanxt@mail.tsinghua.edu.cn
江忆恩 美国哈佛大学政府系教授,密歇根大学政治学博士(1993年)。研究兴趣为国际制度、身份认同和战略文化。著有Cultural Realism:Strategic Culture andGrand Strategy in Chinese History(1995)。
电子信箱:johnston@fas.harvard.edu
朱毓朝加拿大里贾纳大学政治系副教授,皇后大学政治学博士(1996年)。曾在《当代中国研究》(美国)、《中国研究》(日本)、《二十一世纪》、《民族研究》、《世界民族》以及Issues and Studies,Korean Journal ofDefense Analysis,Canadian Foreign Policy.Pacific Review,American Review of China Studies,Development and Change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电子信箱:yuchao.zhu@uregina.ca
郭钢 美国密西西比大学政治学系助理教授,美国罗切斯特大学政治学博士(2002年)。1997年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本科毕业,2001年获罗切斯特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研究领域为东亚政治、比较政党和政治统计分析。
电子信箱:gg@olemiss.edu
周宝根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博士研究生。2000年东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2003年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硕士毕业。曾在《世界经济与政治》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电子信箱:zbg04@mails.tsinghua.edu.cn
秦亚青外交学院教授,美国密苏里大学政治学博士(1994年)。著有《霸权体系与国际冲突》(1998年),译著有《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2000年)、《国际政治中的知觉和错误知觉》(2003年)等。
电子信箱:yqqin@efau.edu.cn
目录
作者简介
编者的话
中国崛起的实力地位
中国对国际秩序的态度
国际法和国际政治中的分离主义
政府更替对国际谈判的影响
两常政治下的美国军控政策
学术评论
现实主义理论的发展及其批判
注释体例
……
序言 自20世纪30年代国际政治学形成独立学科以来,其发展是一个不断提高科学化程度的进程。结构现实主义理论是在古典现实主义理论基础上进行科学化发展的结果,主流建构主义理论是对佛罗里达学派进行科学化发展的结果。问题性研究是国际政治学科学化的主要推动力,通过改进研究方法可以深化人们对国际政治问题的认识。当然,我们也知道,科学方法虽然能帮助解答一些其他方法所不能解答的问题,但它并不能解答所有的问题。因此,本刊希望发表对问题做出了解答从而深化了国际政治知识的研究成果,而并不青睐于方法复杂却没有解答问题的文章。目前,我国国际政治学界在提出研究问题方面的主导性还不强,许多研究是在重复外国学者的问题。为了推动我国的问题性研究,本刊特别欢迎从中国视角选择的问题和研究的成果。本期有五篇问题性研究成果和一篇理论介绍性文章。
阎学通的《中国崛起的实力地位》一文针对以往定量评估中国综合国力方法中所存在的问题,用等级评估法代替定量赋值法对21世纪初中国的实力地位进行了衡量。文章明确了评估综合国力的意义并设定了政治、军事和经济三方面的等级标准。依据这些标准对中国三方面的实力进行了分类等级评估。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综合实力已位居世界第二,具备了加快崛起的实力地位。作者认为,在中国自己不发生重大决策失误的前提下,2015年中国将成为准超级大国。因此,中国可以考虑制定积极主动和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
江忆恩的《中国对国际秩序的态度》一文针对美国有关中国是维持现状国还是改变现状国的争论,用证伪方法分析了中国对国际秩序的政策立场。
文摘 (二)分歧的政治原因
对中国实力地位的认识分歧可能源于多种原因。首先是政治原因促使人们高估或低估中国的实力地位。政治原因可以分为正面和负面两类,但两类原因都有可能导致人们高估或低估中国的实力地位。
高估中国实力地位的正面政治原因是希望中国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取得的成就越来越大,国际组织和许多第三世界国家都希望中国在世界经济和安全问题上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例如,世界银行制定的购买力平价标准使2003年中国的GDP达到6.4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10.9万亿的58.7%和日本3.6万亿的1.7倍。②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2004年访问清华大学的演讲中明确指出:“富裕国家担负起一个重大责任,对此,中国也责无旁贷。我知道,你们习惯将自己的国家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来看待,中国也的确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也许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不过,中国发展越成功,人们也就越期待中国能够对那些仍然需要援助之手的小国、穷国表现出同舟共济的精神。同样,随着中国在地缘政治方面地位不断提高,她在世界安全方面也应分担更大的责任。”
有些人高估中国实力的目的是负面的,是想证明中国已经构成对现有国际秩序或其他国家的威胁。为促使政府对中国采取防范政策,这些人士普遍认为中国的综合实力已超过日本,将来有可能对美国的实力地位构成挑战。他们对中国国防开支的评估一般都比中国官方数字大几倍。④美国中央情报局认为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03年的国防开支达到了60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