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唐诗分类鉴赏

发布时间: 2010-04-28 03:00:14 作者:

 唐诗分类鉴赏


基本信息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ISBN:7210028013
条形码:978721002801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0开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适合于作为中学生语文选修课使用的读本,书中把诗歌按照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风格流派分为十种类别进行详细的介绍,可以帮助读者对诗歌进行系统、深入的学习,从而达到落实语文教育的基本理念、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的作用。
媒体推荐 前言
从文化角度而言,唐代三百年,是诗的世界,一部《全唐诗》,虽所录作品并不“全”,然存诗已五万首,作者二千余人,遍及社会各阶层,堪称举世罕见的文化奇观。唐诗是古典文学、古典美学的高峰,是我们母语教育中不可忽略的珍贵语文资源,它丰富了汉语的内存及表述方式,对营造具有巨大感染力、穿透力的文学语言技能建构,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可以说,唐诗的影响,已渗透到民族精神、语言文化的各个领域,它应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奠基教育的基石。
然而,多年来,唐诗的学习在语文科目中并未获得应有的地位。尽管从小学到高中的语文教材中,收录了百余首唐诗,但它仅仅是作为语言运用的“例子”,在语文教育“唯工具论”的影响下,由于缺乏功利属性的唐诗在中、高考中占分极低,因而在学科中亦属末座。它对学生“素养”形成的作用,尤其对学生审美能力形成的作用,被长久地忽视了。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那场语文学科本质属性的全民讨论,催发出义务教育及普通高中的“语文课程标准”,确立了语文课程“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精神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课程基本理念”之后,包括唐诗在内的文学作品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才在语文学科纲领文件中确定下来,这一变化是语文教育观念的重大进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不仅在“必修课程”中的第6、7、8、9条中强调了文学作品、古代诗词在教学中的地位,而且在“选修课程”部分,把“诗歌与散文”列为第一项。在“选修课程举例”一节,又把“唐诗选读”列为第一项。我们深信对唐诗的较为系统、深入的学习,对有效地落实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尤其对提高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审美水平具有重大作用。
《唐诗分类鉴赏》即是一本适于作为中学语文选修课使用的读本。与社会上多如牛毛的各种唐诗选本相比,本书以鲜明的特色独树一帜。
一、立足素质 顾及高考
选唐诗作品,可以从不同角度人手。如按唐朝的初、盛、中、晚四期分类,按不同风格的文学流派分类,本书则把具有一定相同因素的诗,按题材内容,分为十类。每类之中,按诗人生活年代先后排序,尤其注意开设与诗人际遇、情感体验特别密切而又往往被选家忽略的题材类别,如把“科场诗”立为一类、这样编选的优点,是把考生平时阅读与高考的诗歌鉴赏复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高考古诗鉴赏设题,以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几方面为主要命题角度,而唐诗中的诗歌形象与类别具有内在关联,往往标题就揭示了类别,因而熟悉唐诗的类别特点,有利于快速把握诗歌形象的特色及相关技巧,学生能快速准确答题。同类题材作品摆在一起,同学们在比较阅读中,可以更好地揣摩诗人构思的巧妙和表现手法的变化,有利于提高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其次,选诗重视诗歌的感发力量。“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
目录
一、咏物抒怀
在狱咏蝉(骆宾王)
咏柳(贺知章)
房兵曹胡马诗(杜甫)
赏牡丹(刘禹锡)
流莺(李商隐)
……
文摘 书摘
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钱 起
泉壑带茅茨,云霞生薜帷。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
家僮扫萝径,昨与故人期。
古代文人多雅趣,短信常常以诗代之。此诗即是以诗代柬,邀请朋友杨补阙(补阙为官名,武则天时置,职务为对皇帝进行规谏,并举荐人员)到自己的谷口书斋相叙。谷口,指蓝田县(今陕西省蓝田县)辋川谷口,钱起新筑别墅于此。
首联写谷口书斋幽静的环境:山泉溪水仿佛一根长长的飘草,围绕着茅屋流淌,云霞不时在用野麻织成的帐帷上飘移。诗人用“茅茨”,“薜帷”来形容自己的书斋,目的是显示其山野情韵和超尘脱俗。一个“带”字,把“泉壑”人格化,充满着对书斋的恋恋深情,使人想起王安石“一水护田将绿绕”的名句。一个“生”字,用得很别致,似乎不是云霞在帐幔上流动,而是从帐幔中涌现。谷口景物的幽美,诗人在其他诗中常常津津乐道,如他在酬答杨补阙的一首诗中写道:“日暖风恬种药时,红泉翠壁薜萝垂。幽溪鹿过苔还静,深树云来鸟不知。”此联不仅写景,还景中有人,这就是书斋的主人。主人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泉一霞,充满着爱意。但比较而言,他最欣赏的景观是什么呢?他在颔联中告诉朋友:“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最爱刚下过雨后的娟娟翠竹,最爱夕阳西下时的山林。按现代汉语的词序,这两句诗应该是:“冷新雨后竹,爱夕阳时山。”现在诗人故意改变词序,把本来作为宾语的“竹”和“山”提到句首主语的位置,那么“竹”和“山”的形象一下就凸现出来了。新雨后的竹,夕阳时的山,为什么特别可爱呢?诗人没有明言,这全凭读者的生活经验和阅读视野去想像。王维写过雨后的竹林:秋雨过后的山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杜甫也写过雨后之竹:“风含翠娟娟净,雨红渠冉冉香”(《狂夫》)。雨后的翠叶,青翠欲滴,枝枝叶叶,特别明净悦目;带着水珠,在微风抖抖颤颤,尤其显得楚楚可怜。对诗人来说,他不仅是爱竹的形态,更爱竹的品格,他曾写过一首《暮春归故山草堂》的诗,说自己暮春时节,回到谷口草堂时,因时至残春,黄莺婉转悦耳的啼声稀少,木兰花凋残了,杏花也随风乱飞了,这时诗人却欣喜地发现,“始怜幽竹
……
读书人网 >诗歌词曲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