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伯恩斯坦金融三部曲1:繁荣的代价(纪念

发布时间: 2010-04-28 04:08:53 作者:

 伯恩斯坦金融三部曲1:繁荣的代价(纪念版)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码:17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7300112536/9787300112534
条形码:9787300112534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外文书名:The Price of Prosperity
图书品牌:湛庐文化

内容简介 《伯恩斯坦金融三部曲1:繁荣的代价(纪念版)》内容简介:著名金融史学家彼得伯恩斯坦巧妙地将知识史与经济学融入到投资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中,他的金融三部曲系列将指引我们在不停变换的经济图景与金融世界中巡航与求索。
《繁荣的代价》从取和用两方面对政府开支与私人消费两者间的平衡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华尔街上的经济学家》从美元的未来到家庭财务的困境,从投资组合管理到资产配置的优化规则,为您打开金融学的通俗读本;《金融简史》将您重新带回金融体系的基本面,透析货币政策,展望经济前景。
媒体推荐 我们从幼稚而杂乱无章的选股阶段,发展到在统观整个资本市场运作的基础上构建组合,彼得?伯恩斯坦的贡献在于,作为桥梁和沟通者,向投资者普及了学院式的金融理论。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威廉夏普
伯恩斯坦虽然已经逝去,但他的名字将与他的经济学说一道长存。他的书会让更多中国人知道:20世纪的美国除了凯恩斯外,还有一个叫伯恩斯坦的经济学大师也值得称道。
  ——《证券日报》
集著名金融史学家和投资家于一身的伯恩斯坦更像是一位老师,他将当今华尔街最为主流和通行的投资理念转化为通俗的语言传达给人们,致力于给投资者提供面对未来投资风险的装备,教会人们如何与“天”为敌。
  ——《中国证券报》
伯恩斯坦在书中所描述的那些岁月虽然已经远离了我们,但有关美国的经济体系如何建立、钱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如何控制投资风险的话题,却离每个投资者都很近。
  ——《投资者报》
铸剑大师欧治子“十年磨一剑”,炼就了“天下第一剑”湛庐剑。
  ——《吴越春秋》记载
编辑推荐 《伯恩斯坦金融三部曲1:繁荣的代价(纪念版)》:“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社会所需要的有价值的公众服务与私人消费必然此消彼长,从不例外”
经济学泰斗保罗萨缪尔森倾情作序
税负与政府开支的深思录
目录
总序 走进本质
推荐序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前言
第1章 乐观主义的预测
第2章 政府支出是“负”担吗
第3章 谈“税”色变的时代
第4章 如果对公共服务说“不”
第5章 找到繁荣的最佳点
第6章 通往经济天堂的路
附录 那些统计数字
……
序言 读一本厚厚的经济学总会让人恹恹欲睡,不管理论讨论得有多精妙。但是伯恩斯坦先生的经济学著作却是一个例外,你很难把它们与小说区分开来,更会被他那些风趣的小段落深深吸引。伯恩斯坦先生是位幽默风趣的财经达人,他经历丰富,热爱生活。虽然曾为家族管理财富并创下巨额收益,但更醉心于教育与出版事业。他一生出品颇丰,一向以话题广泛且论述深刻著称于业内。这套金融三部曲是伯恩斯坦先生成书最早、历时最长的一辑,无论观点还是语言风格皆堪称经典,也为他日后的很多著作打下了伯氏印记。
伯恩斯坦写经济,命题深刻,但是下笔却轻描淡写。与那些大部头不同的是,读者不会在他的书前望而生畏,驻足不前。他的观点总让人感到深意所在,在《繁荣的代价》中,面对政府收支与私人消费的关系,透过分析公众对税款的恐惧与政府资源的运用,政府的责任与预算的浪费,从取和用两个方面提纲挈领地对公用开支与私人消费两者间的平衡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伯恩斯坦让我们忘掉了无意义的数据堆积,也省去了针对主义的表面争论,而是帮助我们牢牢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同样的风格也体现在《华尔街上的经济学家》一书中,开篇便开宗明义地提出了这个命题的优先所在,少了面面俱到,但却一语中的;少了学究气,但绝没有影响对问题阐述的组织与逻辑。而在《金融简史》中,即便是像货币与银行这么枯燥的内容,他也一样能让读者领会题目的精妙所在。
文摘 尽管如此,如果我们仔细研究战后阶段所有统计数据、所有的事件和所有起作用的因素,我们会发现一个从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一直相对稳定、仅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才开始发生变化、而到了70年代则完全不同的战略因素。此外,该因素的出现源于一系列矛盾的命题。尽管它出现的时间不久,但其根源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尽管它有些人为迹象,但也是不可避免的。尽管它最终强烈激发了社会各种期望,但这一新因素本身是对未来不太乐观的态度所引发的一种结果。
我指的这个因素就是劳动力的相对短缺。它在战后相当明显,究其根源,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出生率暴跌的结果,这一情形在大萧条时期进一步加剧。它出现在战后复苏时期,人口结构上的突变对薪资水平、商业投资和消费行为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以下数字很引人注目。在20世纪30年代,儿童和13岁~19岁的青少年的数量明显下降。但20世纪40年代的十年间,这一数字增长了620万,50年代则又增长了1 840万。同时,20岁到24岁年龄段的青年人数量从1940年到1960年没有实质上的变化,而25岁到34岁年龄段人口的登记数量略微增长。如果把劳动力设定在14岁到64岁阶段的人群,我们就会发现,该人群在战后最初的十年间增长了不到1 000万,占人口总数的比例从66.5%下降到不足61%。
然而现在,情况正在迅速改变。从1965年到1970年间,适龄劳动力数量的增长将与1947年到1957年间的增长相当;1970年以后的增长速度甚至会比20世纪60年代的还快。这就是说,当我们已经开始适应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人口出生率降低所导致的年轻劳动者严重匮乏时,我们必须立刻寻找一整套新的调整措施来应对今后若干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出生率发生逆转所带来的影响。
以上数字还提出了其他一些关于人口发展趋势对商业活动的影响的有趣问题。例如,有些算术乐观主义者把劳动力的快速增长作为经济即将迅速走向繁荣的关键论据;他们预测,青壮年人数量的增长将提高已婚人士和家庭的数量,并将大大地刺激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从而进一步完善了他们的观点。
遗憾的是,经济行为远比这种设想复杂得多。我们还不能在劳动力增长和生产力水平提高之间划上等号。这样说来,20世纪30年代期间,20岁到34岁年龄段人群的增长几乎与20世纪20年代的情况相等,并且大大高于20世纪50年代,那么,请问那些算术乐观主义者能否向我们解释,为什么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增长要比20年代慢很多?的确,如果我们顺着他们的推理得出一个符合其
……
读书人网 >投资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