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页码:16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7507732304
条形码:978750773230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伤寒论注十人书
内容简介 《伤寒论类方伤寒方论》内容简介:《伤寒论类方》为清代著名医家徐大椿撰著。徐氏对《伤寒论》的研究颇有造诣,1759年著成《伤寒论类方》。全书共四卷,采用“以方类证”的方法,将《伤寒论》113方分为桂枝汤类(19方)、麻黄汤类(6方)、葛根汤类(3方)等12类。这样,方以类从,证随方列,不仅将《伤寒论》诸方做了分类。并对同类诸方随证加减变化做了深刻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对临证颇有实际意义。
《伤寒方论》为清代精抄本,《伤寒论类方伤寒方论》撰者不详。系研究《伤寒论》方剂的专著。书中对《伤寒论》百一十三方逐条发挥,每方均从主证,主脉、功用、禁忌、配伍特点、随证加减,以及相似方剂比较得失等诸方面进行论述。全文简明扼要、评判得当,因此很值得今人临证处方用药或研究《伤寒论》方剂时借鉴。
作者简介 徐大椿,又名大业,字灵胎,晚号洄溪老人,江苏吴江人,清代著名医家。20岁县庠入泮,更名为大业,意在科举,后因家人屡有误于医者,乃弃举子业,专习岐黄之数。徐氏博学多才,除医学外,涉经学、天文历算、地志、九宫音律、武术、水利等。 徐氏业医以后,博览群书,勤于临证,医学著述颇丰,有《难经经释》(二卷)、《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二卷)、《医学源流论》(二卷)、《伤寒论类方》(二卷)、《医贯砭》(二卷)、《兰台轨范》(八卷)、《慎疾刍言》、《洄溪医案》等十余种著述流传于世。后人将其所著辑成《徐氏医书八种》、《徐氏医学全书十六种》等等,流传颇广。
《伤寒方论》本书撰者不详,为清代精抄本,系中医研究院图书馆所藏孤本。系研究《伤寒论》方剂的专著。
编辑推荐 《伤寒论类方伤寒方论》由学苑出版社出版。
目录
伤寒论类方
序
伤寒论类方 卷一
桂枝汤类一
麻黄汤类二
葛根汤类三
柴胡汤类四
伤寒论类方 卷二
栀子汤类五
承气汤类六
伤寒论类方 卷三
泻心汤类七
白虎汤类八
五苓散类九
四逆汤类十
理中汤类十一
伤寒论类方 卷四
杂法方类十二
六经脉证
伤寒方论
和剂
寒剂
温剂
汗剂
吐剂
下剂
……
序言 学苑出版社已将影宋本《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清代御医薛福长批阅句读)刊行于世,今又将《伤寒论注十人书》出版,此实为中医学界之兴事也。余不才,曾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论教研室任教二十余年,从事中医临床四十余年,对医圣之书略晓一二,受益颇多。值此之际,不揣冒昧,赘言几句,与同道共勉。
《尚书》言: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余谓《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言医之大道也。后世学者将此三书尊为中医学之经典,崇仲景谓医圣,恰当至极也。仲景在其大论中,创六经辨证之法,将疾病系统化分类定位:总摄八纲,寓卫气营血及脏腑经络辨证之端倪以定性;撰用《黄帝内经》之理、《神农本草经》之药用,集中医理法方药之大成,开中医辨证论治之先河。大论中有方百一十三首(佚一方,实存百一十二首),剂型上有汤、丸、散等之分,方药上有随证加减变化之异,兼详明煎服方法及治禁,实为方书之祖。
文摘 上五昧,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按:此即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但彼桂枝用三两,附子用一枚,以治下后脉促胸满之症。此桂枝加一两,附子加二枚,以治风湿身疼脉浮涩之症。一方而治病迥殊,方名亦异。彼编入桂枝汤类,此编入理中汤类,细思之,各当其理。分两之可忽如此,义亦精矣,后人何得以古方轻于加减也。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六
白术四两 甘草二两 附子三枚,炮 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上五昧,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初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术并走皮内,逐水气,附术并力,则逐水之功愈大。未得除,故使之耳,法当加桂四两。此即前桂枝附子汤。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当加桂。观此条知桂枝能通小便,故五苓散用之。附子三枚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附子能劫阴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