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从延安到联合国:凌青外交生涯

发布时间: 2010-04-28 07:02:32 作者:

 从延安到联合国:凌青外交生涯


基本信息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页码:259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3月
ISBN:9787211056767
条形码:978721105676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这本外交生涯回忆录是凌青大使多年从事外交工作的心得,其中还充满国际关系方面的丰富知识,使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深邃洞察力和聪慧。这本不可多得的书不但对从事双边和多边外交的干部,而且对广大干部和青年也大有裨益。
作者简介 凌青,原名林墨卿,1923年4月生,福建省福州市人。1941年入北平燕京大学经济系学习: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北平地下党组织活动;同年12月转入北京大学经济系。1942年7月进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敌军工作部干事。1944年赴延安,先后任中共中央军委外事组翻译、联络组组长,中共中央外事组研究处第一科科长。
1949年10月起在外交部工作,任美洲澳洲司美国科科长。1951年7月起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停战谈判代表团机要办公室主任、翻译队队长。1953年底回国后,历任外交部美洲澳洲司副专员,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馆和驻印度尼西亚大使馆一等秘书,外交部国际司副司长、欧美司负责人、国际条约法律司副司长。1975年任中国驻委内瑞拉首任大使。1978年任外交部国际条约法律司司长。
1980年至1985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特命全权大使。其间曾四次轮任联合国安理会主席、出席第35届至39届联合国大会中国代表团副团长。70年代以后,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关于印度支那问题的巴黎会议、第一次关于裁军问题的联合国特别会议、关于柬埔寨问题的国际会议、关于难民问题的日内瓦会议、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等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任中国代表团代表、副团长、团长。 1985年以后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会长,福建省政协党组副书记、主持日常工作的副主席。1993年任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
凌青夫人张联,曾任外交部亚洲司副司长,中国驻斯里兰卡兼马尔代夫大使。夫妇二人被称为新中国外交界第一对“伉俪大使”。
媒体推荐 这本外交生涯回忆录是凌青大使多年从事外交工作的心得,其中还充满国际关系方面的丰富知识,使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深邃洞察力和聪慧。这本不可多得的书不但对从事双边和多边外交的干部,而且对广大干部和青年也大有裨益。我希望读者喜欢这本宝贵的书。
--黄华
我热情地向读者,特别是新世纪“80后”青年朋友推荐这本书,相信大家能从中体味外交战士的精彩人生,感受为祖国外交事业忘我奉献的无穷快乐。
--李肇星
凌青同志的这部回忆录既是他毕生事业的记载,也是他见证若干外交大事的实录,在很多方面,这是一部鲜活的外交史。对多边外交来说,更是对当时那一开创时期的翔实回顾和全面总结。书中包含凌青同志多年在多边工作中思考咀嚼的心得体会,和他的经验升华,其内容精辟独到,对今天仍有指导意义。
--李道豫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楔子
(一)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后代
(二)在北平城开始早期革命活动
(三)摆脱敌探追捕,奔赴晋察冀抗日前线

一、在延安开始外交生涯
(一)中共中央军委外事组的成立
(二)美国派遣军事观察组来延安
(三)美军观察组的窑洞生活
(四)美军观察组的任务包罗万象
(五)美国政要访问延安
(六)做美国人民的工作
(七)第一个抗议照会
(八)有得有失的空中交通
(九)毛泽东主席同外宾的几次谈话

二、在新中国“外交摇篮”中锻炼成长
(一)中共中央外事组在山西临县诞生
(二)外交部成立大会
(三)第一次出国和第一次参加国际会议

三、板门店谈判中的风风雨雨
(一)军事分界线议题上的尖锐斗争
(二)遣俘问题谈判与解释代表团

四、在不同使馆的双边外交经历
(一)体验兄弟国家罗马尼亚的友好氛围
(二)密切观察不断动荡的印尼政局
(三)首任驻委内瑞拉大使的新经验

五、“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外交部

六、亲历新中国外交大突破
(一)乒乓外交
(二)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三)邓小平参加关于经济问题的特别联大
(四)同加拿大、澳大利亚建交,进一步打开同西方大国的外交关系

七、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

八、亲历新中国对联合国政策的大转变和大发展
(一)全面认识和务实对待联合国
(二)新中国首次参加专门讨论裁军问题的联合国大会
(三)恢复新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合法席位
(四)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北京开设办事处
(五)改变中国分摊联合国会费的比例
(六)新中国首次竞选国际法院大法官

九、柬埔寨问题国际会议的复杂斗争

十、选举联合国秘书长,开创一项联合国不成文惯例

十一、向联合国法律事务部递交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附录 漫谈联合国和多边外交
(一)所谓“立体外交”或“多点外交”
(二)硬实力与软实力
(三)体会当安理会主席
(四)对否决权的运用

(五)官僚机构和文牍主义
(六)感受三个“L”
(七)多边外交越来越重要
(八)多边外交是锻炼外交干部的最佳战场
后记
……
序言 凌青大使撰写的外交生涯回忆录问世了,我衷心祝贺这本《从延安到联合国》著作的出版。
凌青同志是早年在抗战时期入党的革命老干部。许多同志知道,凌青是我国民族英雄林则徐的第五代孙。祖辈大义凛然的事迹时刻激励着凌青的爱国救亡思想和行动。国难深重的形势,周围进步分子和革命者的影响,使凌青坚决地走上追随中国共产党革命的道路。
我同凌青同志从1944年在延安认识,并一起担任同延安美军观察组的联络工作。他的中、英文功底很好,勤奋认真,谦虚好学,进步很快,不久即独当一面。新中国建立后,我们在外交部一起共事。他长期在外交部美澳司、国际司、欧美司、国际条法司担任各种领导工作,先后出任驻罗马尼亚、印度尼西亚使馆研究室主任,首任驻委内瑞拉大使,常驻联合国代表,并曾代表我国政府多次出席重要国际会议,担任过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主席。他的这些经历使他较全面地掌握我国的外交政策,谙熟我国双边外交和多边外交的方略,因而能出色地完成党交给的外交任务。他多次向中央提出有见地的建议,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
凌青同志政治思想好,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始终爱憎分明,站在正确的方面,一反对“四人帮”的倒行逆施。他的业务能力强,为人正直,对同志热情和蔼,处处以身作则,朴实无华,淡泊名利,赢得同志们对他的敬爱。
凌青同志思想缜密敏捷,过细地研究和处理问题。他对外交事件,尤其是对联合国和多边外交有独到的分析和见解。
这本外交生涯回忆录是凌青大使多年从事外交工作的心得,其中还充满国际关系方面的丰富知识,使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深邃洞察力和聪慧。这本不可多得的书不但对从事双边和多边外交的干部,而且对广大干部和青年也大有裨益。我希望读者喜欢这本宝贵的书。
文摘 古巴最早吹响了独立号角,并同新中国建交。其次则是智利,那是在左派阿连德总统执政的时候。大多数拉美国家只是在联合国恢复新中国的合法席位后,才考虑正式建交问题。这时,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已不容忽视,而且有联合国决议在,很多国家同中国进行建交谈判,有据可循,敌视中国的力量难以反对。所以,新中国这时就迎来了建国后同拉美国家建交的高潮。在1971年,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进驻纽约后,除了应付联合国事务外,三天两头要和一个国家进行建交谈判。中国就相继同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大国建了交。但委内瑞拉来得晚,而且建交谈判不是在纽约完成的。
1974年夏,我率领中国代表团去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参加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会前,外交部美澳司主管拉美事务的陈光处长找到我,说已同委方有过初步接触,可以在会议期间正式进行建交谈判,并给了我建交公报草稿。我到委内瑞拉后,就约见委外交部政治司司长冈萨雷斯。拉美各国外交部组织机构是不按地区范围划分业务的,而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业务的司,其所以这样,可能是因为拉美国家外交活动范围还没有扩及全球,而主要是对美欧区域内国家,因此还没有必要按地区不同分司。在各司司长中,政治司长地位最高,列在部长、副部长(只有一人)之后,总揽委内瑞拉同所有各国的政治关系,是外交部的第三把手。我虽然在中国外交部只是一位司长,但我是代表团的副团长(团长是外贸部副部长柴树藩)和实际负责人,对方也只有和我谈。
后记 我本不想写什么回忆录,否则,也不会迟至年逾八旬才动笔。我总觉得我所经历的事件,很多已在报刊上报道过,没有多少内幕,也没有多少生动的小故事,更没有作家的妙笔和素养。
很多关心的老同志不断催促我写,因为毕竟我在延安时代就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外事工作,这样的经历,即使在老同志中也属凤毛麟角。我写出的东西至少可给历史多提供一个旁证,有些我个人的看法和感受,也许对后人有用,而且同一历史事件,也可以从不同角度写。
在同志们的推动和鼓励下,本着上述想法,我终于拿起了笔。但毕竟历史跨越时间过长,很多事情已从记忆中消失,加上平时严格遵守外事纪律,没有留下多少笔记或日记,无据可查。所以只好尽量去思索,去找已知材料,而在写法上,细节和内幕就少些,个人的分析、综合就多些,和一般回忆录不完全一样。
花了一年多时间,终于写出了这本书。因为年事已高,精力有限,书中难免还有些不够准确之处,只好留给读者自己去查证。本书只供参考。
在写作过程中,一些同志对查找和核实材料方面提供了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读书人网 >传记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