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民族关系

发布时间: 2010-04-28 08:22:40 作者:

 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民族关系研究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页码:650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9月
ISBN:7811082853
条形码:978781108285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在历史上,西部历来是一个民族关系敏感的地区。当前,我国政府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必将有力地推动西部经济的发展和各民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对于缓解和解决西部民族关系中的矛盾,是十分有利的。《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民族关系研究》是中央民族大学国家“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之一,重点在于调查西部地区民族关系的历史和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将集中对其中的焦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初步的解决方案或建议,为民族工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借鉴。
目录
序 杨圣敏
加强伊斯兰文化研究的重要意义
——从回汉民族关系谈起(代前言) 丁宏
第一部分 宁夏回汉民族关系调查报告
——以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为例周传斌马勇
导言
一、民族关系研究的主要理论框架
二、本研究的主要理论与方法
三、研究地点的选择
第一章 惠农区的地理、历史与文化素描.
一、人文地理概说:“石嘴子与黑金子”
二、民族构成:回一汉二元结构
三、文化特点素描
第二章 历史遭遇与集体记忆
一、石嘴山地区的开发
二、石嘴山回族的历史遭遇
三、历史遭遇的集体记忆及其现实影响
第三章 人口迁移与居住格局
一、惠农区的民族人口相对规模
二、人口迁移与民族边界
三、居住格局与民族边界
四、小结
第四章 文化差异与民族边界
一、“回族汉语”与方言
二、宗教信仰和风俗
三、生计方式
四、小结
第五章 民族交往与民族边界
一、族际通婚
二、个体态度与行为
三、清真饮食的个案
四、小结
第六章 行政建制与权力配置
一、历史上的行政建制与权力配置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的回族
三、民族干部问题
四、小结
结论
一、宁夏回汉民族关系的特点
二、民族关系的最佳状态
三、政策导向与民族关系的讨论
附录一惠农区的清真寺
附录二2003年宁夏回族人口及分布表
附录三宁夏回汉民族关系调查问卷
第二部分 东乡、回、汉民族关系调查报告
——以甘肃东乡族自治县
锁南坝、唐汪川为例 常劲松
导言
一、选题意义
二、相关研究动态

三、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四、田野调查点的选取
第一章 东乡族自治县概况
一、建制沿革
二、民族概述
三、调查点基本情况
第二章 东乡地区民族关系史
一、东乡族族源
二、民族关系的历史记忆——以唐汪川为例
第三章 东乡、回和汉族民族关系若干变量的分析
一、民族意识与族际认知
二、民族交往
三、居住格局与民族间的社会交往
四、族际婚姻
五、宗教信仰
第四章 主观评价与综合分析
一、主观评价
二、综合分析
三、民族关系发展趋势与思考
附录一 调查点宗教场所一览表
附录二 东乡、回、汉民族关系调查问卷
第三部分 撒拉、藏、汉、回民族关系调查报告
——以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为例 马建福
导言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基础与理论框架
四、理论设想和基本思路
五、调查地点的选择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概况
一、自然地理状况
二、历史沿革
三、民族分布
第二章 民族历史轨迹与民族关系
一、循化地区各民族的族源
二、循化地区民族关系史
第三章 循化地区民族关系的社会变量分析
一、民族分层
二、人口与居住格局
三、族际通婚
四、民族语言
五、宗教信仰
六、民族意识
第四章 现代化进程中的循化地区民族关系
一、循化地区民族关系的特点
二、影响循化地区民族关系的因素
三、循化地区民族关系的完善
附录一 撒拉、藏、汉、回民族关系调查问卷
附录二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地图
第四部分 保安、东乡、撒拉、回、汉等民族关系调查报告

——以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为例连菊霞
导言
一、研究的意义
二、文献回顾
三、研究方法
四、调查时间、地点
第一章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概况和民族迁入
一、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概况
二、民族迁入
第二章 居住格局与民族关系
一、积石山保安族与其他各族的分布格局
二、择邻意愿
第三章 民族认同与民族交往
一、身份重要性的排序
二、族群认同与族际认知
三、社会交往
第四章 族际通婚与民族关系
一、现实中的婚姻状况
二、人们的婚姻观念
第五章 民族区域自治与民族关系
一、对当地民族政策实施结果的评价
二、对民族关系的自我评价
三、影响民族关系的主要因素
四、实现民族平等的有效途径
五、小结
结论
附录 保安、东乡、撒拉、回、汉等民族关系调查问卷
第五部分 散杂居地区回汉民族关系调查报告
——以洛阳渥河回族区为例 许燕
导言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基础和理论框架
四、理论假设与基本思路
第一章 历史上洹河地区的民族关系
一、■河回族区概况
二、■河回族区回族的来源
三、■河回族区民族关系史
第二章 ■河回族区回汉关系的社会变量分析
一、人口与居住格局
二、族际通婚
三、族际交往
四、宗教信仰
第三章 散杂居回汉关系的未来走向
一、散杂居回汉关系的特点
二、对建立散杂居民族关系调控机制的建议
三、散杂居回汉民族关系的未来走向
附录一 散杂居地区回汉民族关系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第六部分 回、藏、汉民族关系调查报告

——以甘肃甘南地区为例 敏俊卿
导言
一、选题意义
二、调查点的选取
三、相关研究
四、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五、理论假设
第一章 甘南民族的构成、移人和居住格局的变迁
一、甘南概况
二、甘南民族的构成
三、甘南民族的移入
四、甘南各民族居住格局的变迁
五、小结
第二章 历史记忆与甘南民族关系
一、甘南民族关系的历史回顾
二、甘南历史上民族关系述评
三、小结
第三章 经济互补性与甘南民族关系
一、甘南民族经济互补性的文化根源
二、甘南民族经济互补性的历史回溯
三、甘南回族商业的现状
四、小结
第四章 宗教团体互动与甘南民族关系
一、甘南宗教概述
二、甘南宗教的移入
三、西道堂的故事
四、小结
第五章 甘南民族关系若干变量的综合分析
一、民族语言
二、风俗习惯
三、个体交往
四、民族意识
五、族际通婚
六、小结
第六章 甘南民族关系的特点和思考
一、甘南民族关系的特点
二、对甘南民族关系的思考
附录 回、藏、汉民族关系调查问卷
……
序言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前身是建立于1952年的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在五六十年代,研究部曾汇聚了中国大部分民族学与社会学的顶尖人才,如中国民族学与社会学的开拓者潘光旦、吴文藻、杨成志、吴泽霖、费孝通、林耀华和李有义等人,以及他们的学生陈永龄、宋蜀华、施联朱、王辅仁、吴恒和王晓义等著名学者。
20世纪80年代初,研究部更名为民族研究所,不久又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民族学系,20世纪90年代扩大为民族学研究院,2000年更名为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半个世纪以来,名称和建制的变化,并没有影响她致力于民族学教学与研究的宗旨,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从该院毕业的民族学专业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已遍布全国各地,多为栋梁之材。同时出版了大量在国内影响巨大的专著和教材。如潘光旦、吴文藻、费孝通等人的文集,林耀华主编的《民族学通论》、宋蜀华的《民族研究文集》、陈永龄的《中国民族学史》(英文版),还出版了全所历年研究成果的论集《民族研究论文集》(1981-1993年,共九册)。这些出版物的共同特点是,以实地调查的材料为基础,以中国的56个民族为主要研究对象。几十年来,这已成为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几代人的学术传统。
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毕竟是一个自西方传来的学科,在中国发展历史较短,几十年来又多次受政治运动的干扰,所以与我国一些传统的老学科相比,中国的民族学无论在专业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方面,都是一个比较年轻、比较薄弱的学科。因此,今后本学科的重点是加强民族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建设。
文摘 插图:

读书人网 >社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