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页码:45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2月
ISBN:9787802316096
条形码:978780231609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方剂学》是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之一。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特有的一门医学学科。通过中西医的优势互补,许多疾病,尤其是一些疑难疾病的诊治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临床医学中不可取代的重要力量。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越来越倾向于中西医结合诊疗疾病,由此中西医结合的队伍越来越壮大,不少高等医药院校(包括高等中医药院校和高等医学院校)适应社会需求,及时开设了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或称中西医结合专业),甚至成立了中西医结合系、中西医结合学院,使中西医结合高等教育迅速在全国展开,有些院校的中西医结合专业还被省、市、地区评为当地“热门专业”、“特色专业”。但中西医结合专业教材却明显滞后于中西医结合专业教育的发展,各院校使用的多是自编或几个院校协编的教材,缺乏公认性、权威性。教材的问题已成为中西医结合专业亟待解决的大问题。为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规划、组织编写了高等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第一版本科教材,即“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规划教材”。
编辑推荐 《方剂学》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目录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第二节 方剂学的发展简史
第三节 方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四节 方剂学的研究范围
第五节 方剂学的研究方法
第六节 方剂学的学习方法与要求
第二章 方剂与辨证论治
第一节 方剂与病证
第二节 方剂与治法
第三节 方剂与中药
第三章 方剂的分类
第一节 方剂分类的学说
第二节 历代方剂分类的方法
第四章 方剂的制方理论
第一节 方剂的配伍
第二节 方剂的组成
第三节 方剂的变化
第五章 剂型与用法
第一节 常用剂型
第二节 汤剂制备
第三节 服药方法
第四节 服药食忌
第六章 影响方剂疗效的因素
第一节 机体方面的因素
第二节 方药方面的因素
第三节 中药与西药联合使用
第四节 其他方面的因素
第七章 临床处方规范
第一节 处方的概念
第二节 中医临床处方规范
中篇 各论
第八章 解表剂
第一节 辛温解表
麻黄汤(附方:大青龙汤)
桂枝汤(附方: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九味羌活汤
香薷散(附方:新加香薷饮)
小青龙汤
第二节 辛凉解表
银翘散
桑菊饮
麻杏甘石汤(附方:越婢汤)
柴葛解肌汤(附方:柴葛解肌汤)
升麻葛根汤(附方:竹叶柳蒡汤)
第三节 扶正解表
败毒散(附方:参苏饮)
再造散(附方:麻黄附子细辛汤)
加减葳蕤汤(附方:葱白七味饮)
第九章 泻下剂
第一节 寒下
大承气汤(附方: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
复方大承气汤)
大陷胸汤
第二节 温下
大黄附子汤(附方:三物备急丸)
温脾汤
第三节 润下
麻子仁丸(附方:润肠丸)
五仁丸(附方:润肠丸)
济川煎
第四节 逐水
十枣汤(附方:舟车丸)
第五节 攻补兼施
黄龙汤(附方:新加黄龙汤)
增液承气汤(附方:承气养营汤)
第十章 温里剂
第一节 温中祛寒
理中丸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附方:大建中汤)
第二节 回阳救逆
四逆汤(附方:参附汤;回阳救急汤)
第三节 温经通脉
当归四逆汤(附方:乌附麻辛桂姜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
第十一章 清热剂
第一节 清气分热
白虎汤
竹叶石膏汤(附方:减味竹叶石膏汤)
第二节 清营凉血
清营汤(附方:清官汤;神犀丹)
犀角地黄汤
第三节 清热解毒
黄连解毒汤(附方:泻心汤)
凉膈散
普济消毒饮
第四节 气血两清
清瘟败毒饮
第五节 清脏腑热
泻白散
导赤散(附方:清心莲子饮)
清胃散
玉女煎
泻黄散
龙胆泻肝汤(附方:当归龙荟丸)
左金丸(附方:连附六一汤;戊己丸)
芍药汤(附方:葛根黄芩黄连汤;黄芩汤;
香连丸)
白头翁汤
第六节 祛暑清热
清络饮
清暑益气汤
第七节 清虚热
青蒿鳖甲汤
清骨散(附方:秦艽鳖甲散)
当归六黄汤
第十二章 和解剂
第一节 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附方:柴胡枳桔汤)
蒿芩清胆汤
柴胡达原饮(附方:达原饮;截疟七宝饮)
第二节 调和肝脾
四逆散
逍遥散(附方:当归芍药散)
痛泻要方
第三节 调和胃肠
半夏泻心汤(附方:黄连汤)
第四节 表里双解
石膏汤
大柴胡汤(附方:复方大柴胡汤;清胰汤)
防风通圣散
五积散
第十三章 补益剂
第一节 补气
四君子汤(附方:七味白术散)
参苓白术散(附方:资生丸)
补中益气汤(附方:益气聪明汤)
人参蛤蚧散
生脉散
第二节 补血
四物汤
当归补血汤
归脾汤
第三节 气血双补
八珍汤(附方:人参养荣汤;泰山磐石散)
炙甘草汤(附方:加减复脉汤)
第四节 补阴
……
第十四章 固涩剂
第十五章 安神剂
第十六章 开窍剂
第十七章 理气剂
第十八章 活血祛瘀剂
第十九章 止血剂
第二十章 治燥剂
第二十一章 治风剂
第二十二章 祛湿剂
第二十三章 祛痰剂
第二十四章 消导化积剂]
第二十五章 驱虫剂
第二十六章 涌吐剂
第二十七章 治疡剂
下篇 临床应用
第二十八章 成方选用与遣药组方
第二十九章 临床方药运用案例选读
附录
……
序言 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特有的一门医学学科。通过中西医的优势互补,许多疾病,尤其是一些疑难疾病的诊治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临床医学中不可取代的重要力量。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越来越倾向于中西医结合诊疗疾病,由此中西医结合的队伍越来越壮大,不少高等医药院校(包括高等中医药院校和高等医学院校)适应社会需求,及时开设了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或称中西医结合专业),甚至成立了中西医结合系、中西医结合学院,使中西医结合高等教育迅速在全国展开,有些院校的中西医结合专业还被省、市、地区评为当地“热门专业”、“特色专业”。但中西医结合专业教材却明显滞后于中西医结合专业教育的发展,各院校使用的多是自编或几个院校协编的教材,缺乏公认性、权威性。教材的问题已成为中西医结合专业亟待解决的大问题。为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规划、组织编写了高等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第一版本科教材,即“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规划教材”。
本套教材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指导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及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通过大量调研工作,根据目前中西医结合专业“两个基础、一个临床”的教学模式(两个基础:中医基础、西医基础;一个临床:中西医结合临床)以及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的现状,实行先临床后基础的分步实施方案,首先重点系统规划了急需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教材和部分专业引导性教材共16部(分别为:《中外医学史》《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中西医结合眼科学》《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中西医结合危重病学》《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中西医结合精神病学》《中西医结合肿瘤病学》《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中西医结合口腔科学》《中西医结合肛肠病学》),组织全国开设中西医结合专业或中西医结合培养方向的78所高等中医药院校、高等医学院校的专家编写,于2005年正式出版发行并投入教学使用。
上述教材在教学使用过程中,得到师生的普遍好评,也被列为国家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的蓝本教材。为确保中西医结合专业教材的系统性,满足教学的需要,进一步编纂该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成为许多学者关注的问题。为此,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先后在北京、长沙、广州等地组织了多次专家论证会,统一了思想,决定启动中西医结合基础课程的教材建设工作,认为基础课程教材的建设应遵守以下原则:①保持中西医基础课程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充分体现专业基础教材的科学性,突出“三基”,构筑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的专业基础,能支撑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的专业学习;②体现中西医结合学科学术发展的现状,保持教材的先进性、实用性和启发性;③突出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特点,立足于本科教学层次的需要,把握适当的深度与广度。
文摘 第二节 方剂的组成
方剂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若干味药物通过配伍而组成的。药物的功效各有长短,通过合理配伍,能够扬长避短,调偏制毒,增强或改变其原有的作用,消除或缓解其对人体的不利影响。药物配伍是方剂组成的基础,常用药对是构成方剂的基本单位,而方剂则是针对病证及病机的诸多方面,利用药物之间相互协同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使群药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治疗作用,从而适应较为复杂病情的治疗需要。
一、组成原则
方剂组成(Composition of Formulae)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组方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针对病因病机,以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为依据,利用药物相辅相成和相反相成等配伍原理,有主次轻重地安排药物组合成方,务使方中的药物及其配伍与病证病机丝丝入扣,使药物配伍后的综合效用与所立治法高度统一。方剂的组成原则(I'rineiple for Composing Formulae)可概括为“依法选药,主从有序,辅反成制,方证相合”。遣药组方既要重视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还应重视药物配伍与病证的针对性,做到方中有法,药证相应。
二、方剂结构
方剂是一个由多药味构成的有机整体。通常方中具有相对独立效能的药物或药群构成方剂的若干部分,而这些部分又通过其间的相互联系构成了整体的方剂。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来看,一个方剂的典型结构(Model 0f Formula Constitution)包括了“君、臣、佐、使”四个部分。“君臣佐使”的概念最早由《内经》所提出,《素问?至真要大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二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即通过借喻封建国家体制中君、臣、佐、使的等级设置,以说明药物在方剂中的主次地位与相互关系。明?何柏斋在《医学管见》中对君臣佐使的具体职能作了进一步的阐明:“大抵药之治病,各有所主。主治者,君也;辅治者,臣也;与君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经及引治病之药至于病所者,使也”。以后又经过历代医家对君臣佐使含义的不断完善,使其成为认识成方结构与临床遣药组方的圭臬。
君药(Monarch) 是针对主病或主证的主要方面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君药是为解决疾病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即针对病证的主要病因、主导病机或主症而设,是方剂组成中核心部分,不可缺少。君药通常具有药力较强,药味较少以及用量较大的特点。
臣药(Minister) 是辅助君药加强其治疗作用的药物。一般而论,其药味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