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财富幻象

发布时间: 2010-04-29 04:56:36 作者:

 财富幻象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页码:241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4月
ISBN:7115176434/9787115176431
条形码:978711517643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财富幻象》讲述了虽然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但美国每天却要向世界各国举债至少10亿美元,方能度日;虽然人均GDP位居世界前十位,高于日本和英国,但每年却有上百万的美国人申请破产。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此的反差?人们眼中富足的美国,是否只是在危机之外所包裹的一层财富的幻象呢?基于在美国和欧洲国家超过20年的金融业工作经验,《财富幻象》作者从美国的货币政策、经济现状、消费观念、金融政策、信用体系和法律制度等多个方面,生动地诠释了自己的“美国式错觉”理论,解析出了一个财富幻象之下的危机四伏的美国。次级债危机和美元贬值,正在逐步将全球经济(不仅仅是美国)拖入尴尬的境地,阅读《财富幻象》,将使读者更加全面而深刻地理解这些问题的经济、社会乃至文化根源,以及这些问题在不久的将来会如何影响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货币战争与资本战争因何联系、美元贬值与次贷危机是否关联,厉以宁为什么作序。
作者简介 车耳——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毕业后从事过海外投资以及私募基金投资咨询等工作,自1986年开始,曾先后在法国和美国担任总代表多年;曾参加“中国大百科”经济史的编写工作;入选“中国当代经济科学学者辞典”;已出版《第三条道路》、《投资西方》、《如此法国》、《如此美国》等多部著作,已发表关于经济学和社会学问题的文章百余篇,曾获中国科学技术论文奖。
媒体推荐 19世纪初,一位年轻的法国贵族托克维走遍美国的乡间和都市,写了《美国的民主》一书。此书以眼见所闻分析美国何以充满活力,走向富强,成了经典著作。今天,车耳,一位年青的中国学者,经济学家和商人,遍访世界,以其贯通中西文化的背景,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又不失“冷眼向洋看世界”的心态,独到地描绘和分析了今日美国繁华和昌盛的盲点以及潜在的危机,值得一读。
——邓琨
美国拉扎尔资产管理公司董事总经理

车耳先生的新书《财富幻象》与他有关欧美经济文化的“如此”系列著作一样,以独到的眼光,诙谐的笔法,对其生活和研究中的观察娓娓道出,深入浅出,颇有新意。用财富错觉的概念剖析美国社会消费、收入,财富和信用等经济社会现象,既有创意,又生动形象,从另一个层面揭示了美国目前次贷危机的成因,令读者耳目一新。
——沙石
瑞士银行全球期货执行董事
编辑推荐 《财富幻象》编辑推荐:
美元贬值,次贷危机,谁在掠夺我们的财富!
股市震荡,资产缩水,如何保住手中的财富!
揭秘货币战争,透析资本战争,探源次贷危机,厉以宁教授倾情作序!美元贬值,次贷危机,谁在掠夺我们的财富!
股市震荡,资产缩水,如何保住手中的财富!
厉以宁教授倾情作序!
直指美国次级债危机和美元贬值的深层根源,让人们对于这两个问题的影响力有更多的预见和理解;
富有学术精神的生动阐述,逻辑清楚、人人都能读懂的金融评论。
专业书评 ?
目录
第一部分美国式错觉
1 美国为什么强盛/3
—四个过人之处/3
—信用标准的运用/5

2 财富错觉/9
—什么是货币错觉(Money Illusion)/9
—什么是财富错觉(Wealth Illusion)/10
—两者的区别何在/12
—市场判断的错觉/13
—收支习惯的错觉/14
—借贷能力的错觉/15
—错觉带来的后果/17

3 外包倾向/21
—广义和狭义的外包/21
—电话中心迁离美国/22
—如果问讯遇到了外国人/22
—如果加工中心建在海外/25
—互联网的催化/27
—政客们的发酵/29
—空心化的倾向/32
—通缩还是倾销/33
—移民抢了饭碗/34

4 困局及挑战/37
—美国人自食苦果/37
—全球化有何漏洞/38
—互联网这个魔鬼/40
—美国人搬起石头/42

第二部分消费错觉
5 消费的社会/47
—消费的本义/47
—消费的示范/51
—与生俱来的美国式消费/54

6 西方人花现金吗/61
—支票干什么用/62
—信用卡的陷阱/64
—新的消费信贷/66

7 消费还是浪费/69
—有钱就花式的消费/69
—要节俭还是要奢华/71
—最富裕的人最节俭/73

第三部分信用制度
8 身份管理制度的比较/79
—西方国家没有户口本/79
—社会安全号/81
—驾照充当身份证/83

9 人事档案还是信用报告/87
—繁杂冗长还是简明扼要/87
—锁在柜里还是公开出售/90
—永世不得翻身还是给人改错的机会/92

10 何为个人信用报告/95
—信用评分/96
—费科积分/97
—评级分标准/99

11 美国征信机构的四大原则/105
—三大征信公司/105
—私有性原则/108
—独立性原则/109
—商业性原则/111
—披露性原则/113
—感悟道德律/117

第四部分信用错觉
12 美国的信用历史及其法律环境/123
—信用是一种品质/124
—信用是一种需求/126
—信用成了一种制度/128
—公平和平等/135
—公开化原则和保护隐私并重/141
—美国标准成了世界标准/145

13 个人信用和个人破产/151
—假如身份资料常常被盗用/152
—假如破产成了一种生活方式/154
—过度信贷导致破产/158
—债务免责指的什么/160

14 国家信用和企业破产/165
—企业破产和诈骗/165
—“最具创新精神”的骗局/168
—睁大眼睛盯住美元/173
—美国会赖账吗/175

第五部分美国式错觉正在影响中国

15 信用卡会成为银行的利润中心吗/181
—三个假设/182
—利润来源/183
—背景介绍/187

16 假如“杨白劳”在美国/191
—“黄世仁”的困惑/191
—“杨白劳”的权利/192
—《教父》反映的世界/193
—公众储蓄被糟蹋/194

17 中国人开始博傻/197
—如果当日冲销公司出现在中国/197
—如果投资变成了投机/198
—如果追风潮像流感一样蔓延/200
—如果博傻成了一种生活方式/201

18 外储盈余的囚徒困境/205
—坦白还是不坦白/205
—抛出还是不抛出/206
—谁都不能先脚软/207
—不得不加速处理过剩的美元/208
—假如美国人有更大的金库/209
—卖火柴女孩的故事/210

后记
美国还能强盛多久/215

附录
《中国经济时报》采访之一:反恐的代价/221
《中国经济时报》采访之二:外包对美国经济的影响/229
参考书目及网站/239
……
序言 序 厉以宁
车耳是我的学生。他是全国恢复高考于1977年第一批被北京大学西语系录取的。在大学三年级时,他通过我的一位朋友的介绍,到北京大学蔚秀园宿舍来找我,向我请教如何才能考上经济系研究生。我在蔚秀园小山坡上的凉亭内,同他长谈了一个下午。他是学外语的,对经济和历史都感兴趣,于是我建议他报考外国经济史专业的研究生。我要他赶快旁听经济学高年级的专业课,并补上高等数学课。我还推荐了几本经济学名著让他细读。经过将近一年的准备,他以优秀的成绩如愿以偿。在攻读研究生期间,他选修了我开设的好几门课程。从那时到现在
文摘 美国作为一个经济体,无论从规模还是从实力来说,在世界上都是无与伦比的。除了人所众知的原因以外,本书将其强盛的根源总结为四点,那就是:挑战意识、法制观念、竞争机制和创新精神。而长期以来建立的个人信用体系则直接体现了美国人的价值观和美国社会的制度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不了解美国的信用制度,就不能把握这个国家经济稳步增长和社会长期进步的脉搏。
美国个人信用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制度化的推行和被市场普遍接受的程度。与一般的人事档案相比,美国的个人信用报告简单易行,更人性化,人人平等,可以勘误和纠错,而且还成了一种商品,能不断地被出售并创造价值。
对欠款必付的人来说,信用体现的是一种价值。对欠钱不还的人来说,信用则是一种代价。
财富错觉和信用错觉的相同之处是这两种错觉都产生于金融领域,都是高估而不是低估,是夸大而不是缩小。财富错觉的出现是因为人们有一定的财富,信用错觉的出现是因为人们有一定的信用。
两者不同之处是:财富错觉主要指人们高估自己的借贷能力和自己的波动性预期收入,而信用错觉则主要指给他人带来的错觉,或者被他人高估的错觉。形象化点说,财富错觉更多的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错觉,而信用错觉则更多的是指对别人的错觉。
就本书所提出的问题而言,美国给人们的错觉是:那里的个人征信系统是完善的,社会信用体制是健全的,所以没有欺诈行为;美国人对信用的爱护甚于生命,所以他们都是守信用的;美国企业治理是高度透明并置于市场监督之下的,所以那里的企业都重承诺且按时付款;美国是世界上最有钱的国家,其政府又有无限的征税能力,所以投资美国总是有高收益的。
事实上,拥有世界上最普及的个人信用报告制度的美国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这是一个宁愿付出30%的利息进行信用卡消费而只肯维持低于1%的储蓄率的民族!仔细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储蓄很少却消费很高,其经年累月的信贷消费还能持续吗?
研究者发现,在美国,当入不敷出的消费者发现自己无力支付个人贷款时,很多人就会毫不犹豫地违约信用贷款而不是违约抵押贷款。换句话讲,部分美国消费者一旦出现付款困难,他们会首先考虑放弃信用,可见,相当一部分美国人爱护自己的信用历史是有前提的,或者说是有限的。
如果情况依旧,美国人就会想到破产,并把申请破产当作一种正常的生活方式。他们在有能力控制支出的时候尽情享用,在形势失去控制后却不肯紧缩开支,而是在提交破产申请之前到处申请信用
……
后记 ?
读书人网 >投资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