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汉字规范部件识字教学法

发布时间: 2010-04-29 05:14:17 作者:

 汉字规范部件识字教学法


基本信息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
页码:25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9787560146034
条形码:978756014603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汉字规范部件识字教学法》内容简介:中国绘画源远流长,内容庞杂,分门别类,名目繁多。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分人物、屋宇、山水、鞍马、鬼神、花鸟六门;北宋《宣和画谱》里分道释、人物、宫室、番族、龙鱼、山水、畜兽、花鸟、墨竹、蔬菜十科;元代陶宗仪《辍耕录》中分佛菩萨像、玉帝君王道像、金刚鬼神罗汉圣僧、风云龙虎、宿世人物、全景山林、花竹翎毛、野骡走兽、人间动用、界画楼台、一切傍生、耕种机织、雕青嵌绿十三科。古人凡事求细,不厌其繁;今人多喜简略,以人物、山水、花鸟统称之。
画科的细化大致可以反映两个问题,一是画家群体日渐庞大,一是社会对绘画需求日多。在中国绘画史上画家身份曾经发生三次大的转变,一是东汉末年士大夫开始介入绘画,促生了魏晋绘画的审美自觉;一是宋时设翰林图画院,彰显皇家富贵,形成院体画风;一是元明之际画家群体出现分野,分为“戾家”(或称“利家”、 “内家”、 “逸家”,即士大夫文人画家)与“行家”(或称“外家”,即以绘画为职业),“戾家”所绘为文人画,笔虽拙而带雅,“行家”多为民间绘画,笔虽工而带俗。画家的分野体现了主流文人阶层的意识偏见,但却满足了社会不同阶层对绘画审美的需求,促进了明清文人画与民间绘画的繁荣。
中国绘画主要由世俗绘画、宗教绘画与文人绘画构成,中国绘画史应当反映出社会不同阶层对绘画审美的需求,而不单是主流审美的意趣;就如饮食之道,八大菜系固然美轮美奂,地方小吃亦有引入人胜之处。《汉字规范部件识字教学法》编撰以传统绘画迄始时间为要,分为人物、山水、花鸟、民间美术四部分,不求详尽,只为全面。
国人重史,体例详尽,篇幅浩如烟云。史学的发达隐现了国人对传统的迷恋,古人云以史为鉴,鉴古而知今,当知古为今用,发展之故也;文学之韩昌黎,绘事之赵孟、董其昌,以复古之名而行创新之实,慕古之故也。绘画之事前人著述甚多,今人勤于学问者又多于古人,编撰画史未免有顽童学步之感。
目录

人物画篇
众神的面具——史前人物画
人神共处——先秦至两汉人物画
众神的盛宴——魏、晋、隋、唐、五代人物画
诸神的退隐——宋元明清人物画
明代人物绘画
清代人物绘画
结语

山水画篇
早期山水画
隋代山水画和展子虔
唐代山水画
五代宋初的山水画和重要山水画家
北宋中、后期山水画
南宋山水画
元代山水
明代山水画
清代山水画
结语

花鸟画篇
第一节 史前及两汉时期花鸟艺术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花鸟画
第三节 隋唐五代时期花鸟画艺术
第四节 两宋辽金西夏花鸟画
第五节 元代花鸟画
第六节 明代花鸟画
第七节 清代花乌画艺术
结语

民间美术篇
版画
年画
壁画
结语
后记
……
文摘 人物画篇
作为中国绘画的分科,人物画的审美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游离于中国画传统的意象审美,而具有一定的写实因素与现实性,倾向于文学性的描述与记事。即其存在的意义不仅在于“美目盼兮”的形象描写与语言的阐释,而更重要的是人物画语言背后的社会意义指向——在体现民族审美意识的同时能较全面、较充分地反映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社会意识。所谓“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之《叙画之源流》篇)
郑午昌先生在《中国画学全史》一书中,依据画学的社会属性而将画史分为实用时期、礼教时期、宗教化时期与文学化时期,这种划分非常符合中国人物画的发展脉络:中国人物画发轫于史前,滥觞于秦汉,成熟于晋唐,宋元之后人物画形成异常稳定的发展脉络。
人物画的起源与人对自身的关注与认知有莫大关系,但其后的发展荣衰却关系于张彦远所言绘画的“教化功能”,而非审美意义。这一点与西方人物画的发展历程大相径庭。如观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北宋《宣和画谱》、元代陶宗仪《辍耕录》所记唐宋元三代人物画在绘画分门别类中所占的比例,唐时为半壁江山,宋时为三,元时微矣。人物画由盛及衰的尴尬境况体现了中国绘画美学的转变——唐宋元三代为中国绘画鼎盛时期,期间文人画兴起,世人偏于山水、花鸟的畅神与怡情自娱,逐求笔墨的游戏规则,而耽于人物画的道德宣教。另外宋元明清之际的政治文化体制日趋专制,它与僵化刻板的礼教形式所积淀形成的稳定的文化心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人性的张扬,人性的萎缩势必会影响世人对人物绘画的态度,而态度影响深度,人物绘画逐渐由主流地位退隐于绘画的边缘位置。
读书人网 >低幼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