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大学心理学

发布时间: 2010-04-30 04:54:08 作者:

 大学心理学


基本信息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页码:263 页
出版日期:2000年03月
ISBN:7308022714
条形码:978730802271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教材

内容简介 《大学心理学》内容简介:当前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实施,高等教育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手段等也面临全面的更新和提高。
为了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提高培养质量,依据《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教材指导纲要》,对原试用讲义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调整和充实,并将这四本教材确定为今后岗前培训的主要参考教材。改编后的教材,更加体现了内容的现代性、科学性、实践性和针对性。突出了理论的实际运用和启发对高等教育工作的思考。因此在教学中,要坚持理认联系实际的原则,在开展理论数学的同时,结合教学实践,拓宽培训形式,改革教学方法,促进岗位培训效果和质量的不断提高,使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不断完善,更趋规范。
媒体推荐
为了全面提高高等学校教师素质,使其具备教师职业所必需的教育科学知识,增强教书育人的技能,明确教师的职责和行为规范,以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浙江省于1991年开始在普通高校试行青年教师岗位培训制度。1991年10月,浙江省教委下发《普通高校试行教师岗位培训制度的意见》,1996年又在总结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制订了《关于实行高校教师岗位培训制度的意见》。通过边实践、边总结、边探索、边完善,逐步形成了一套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的岗位培训制度。
编写切合实际,符合青年教师需要的教材是搞好岗前培训工作的重要环节。浙江省通过试点实践和广泛征求意见,在省教委的主持下,于1992年组织专家编写了《高等教育学》、《大学心理学》、《高校教师伦理学》三本讲义及教学大纲,在1996年又编写了《高等教育法规基础》讲义。随着《中国教育发展纲要》、《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计划》、《教师法》、《教育法》、《教师资格条例》及《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的颁布和实施,原国家教委在1996年4月印发了《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和《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学指导纲要>>,从政策上规范了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随着高等教育面向2l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实施,高等教育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正面临全面的更新和提高,社会对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为了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提高培训质量,浙江省教委组织省内的专家学者,依据《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学指导纲要》,对原试用讲义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调整和充实,并将这四本教材确定为今后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的主要参考教材。改编后的教材,更加体现了内容的现代性、科学性、实践性和针对性,突出了理论的实际运用和启发对高等教育工作的思考。因此在教学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结合教学实践,拓宽培训形式,改革教学方法,促进岗前培训结果和质量的不断提高,使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不断完善,更趋规范。
浙江省教委副主任 郑继伟
1999年10月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心理学概述
第二节 大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第三节 学习大学心理学的意义

第二章 青年心理发展理论
第一节 近代西文青年心理发展理论
第二节 个体心理的发展

第三章 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第一节 大学生的认识
第二节 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
第三节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第四章 大学生的个性心理
第一节 大学生的需要和动机
第二节 大学生的气质、性格和能力

第五章 大学生的学习心理
第一节 学习理论简介
第二节 大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分析
第三节 大学生的创造性学习

第六章 影响大学生学习的因素
第一节 认识结构与迁移
第二节 学习中的动机因素
第三节 影响学习的其他因素

第七章 大学生学习的测量与评价
第一节 测量与评价概述
第二节 大学生学绩水平的测量与评价
第三节 大学生兴趣与变度的测量与评价

第八章 大学生的人际奖惩与群体心理
第一节 人际交征概述
第二节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类型和特点
第三节 大学生群体类型及其对学生个体行为的影响

第九章 大学生的心理卫生
第一节 心理卫生概述
第二节 大学生心理障碍及其原因
第三节 大学生心理卫生的途径与方法

第十章 大学教师的激励
第一节 行为过程的一般规律
第二节 激励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 大学教师激励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第十一章 教师心理
第一节 教师的职业心理与职业角色
第二节 教师的心理素质
第三节 教师的威信与人际关系
第四节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第十二章 大学校园文化心理
第一节 大学校园文化的一般特征
第二节 校园文化形成与发展的社会心理因素
第三节 校园文化的心理功能
后记
……
文摘 书摘
三、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特点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较高,渐趋稳定,但尚未完全成熟。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学生自我意识由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的发展有三个上升期,三个平稳期。上升幅度呈逐渐下降趋势,说明由儿童期向青年期的自我意识的发展越来越趋稳定。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已达到较高水平。这不仅从大学生自我意识总体得分和自我评价的得分高可以证明,而且从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者之间的关系比较协调,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也证明了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水平是比较高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大学生自我意识已成熟、完善。例如,在理想我和现实我、个体我和社会我等方面还存在着矛盾。
(一)大学生自我认识的主要特点
1.自我认识更具主动性
青年跨人大学的校门,一些十分紧迫的问题便摆在面前,这就是: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为什么是一个这样的人?我可能和应该成为怎样的人?我的条件和前途如何?我一生已经做了些什么?还能做些什么?这些问题的解答都涉及大学生的自我认识问题。大学生们总是十分感兴趣而又急迫地思考着这些问题,强烈地期待着一个满意的或比较满意的答案。
自我认识的迫切性在少年期已有明显的表现。但是大学生自我认识更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并具有更高的水平。他们往往主动地把自己与周围的同学和老师作比较来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他们往往主动地参照教材、报刊、杂志、文学作品中的学者、专家、政治家、英雄模范人物和优秀教师,力图将社会的期望内化为自我的品质,并对自己作出评价。
2.自我评价更客观
个人的自我评价在多大程度上是客观的,是与个人的实际情况相符合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特性是怎样变化的?由于认识对象的不同以及自我评价的方法的不同,很难检验自我评价是否符合实际情况以及符合的程度如何。通常,可以用两种方法来检验自我评价的客观性。第一种方法是将个人自我认识中的抱负水平和活动的实际结果(如体育成绩、学习分数、测验得分、科研成果等)进行比较,考察两者之间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第二种方法是将个人的自我评价与他人(教师、家长、同学)对被考察对象的评价进行比较,考察两者之间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研究表明,大学生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之间的相关都达到了显著水平。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丰富,理论思维的提高,以及抱负水平的稳定,他们评定自己和别人时克服了片面性,能辩证地从各个侧面
……
读书人网 >心理学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