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道教史发微

发布时间: 2010-04-30 05:09:46 作者:

 道教史发微

  • 市场价:¥18.00
  • 卓越价:¥12.80为您节省:5.20元 (71折)
  • VIP 价:¥12.42 SVIP价:¥12.16
  • 全场购物免配送费!
  • 现在有货,登录后根据您所在地址,商品的发货时间会有所不同。 (暂无用户评分、评论 | 写评论)
    商品促销和特殊优惠每购买由卓越亚马逊提供的1件图书产品合格购物商品,另外购买Office 2007 中文家庭和学生版可享受¥20.00 元的优惠。查看详细条款
    最佳组合 购买本商品和 周易虞氏易象释易则
    共计价钱:¥63.00
    同时购买共计:¥46.60元
    为该商品打分以改善“为我推荐” 登录为该商品打分
    已经有了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页码:282 页
    出版日期:2003年01月
    ISBN:7806811729
    条形码:978780681172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道教史发微》是作者撰写《道教史》中的主题论文汇编。本书论述先秦至近代道教史的核心内容,介绍仙与道各种流派的修行方法。

    作者简介 潘雨廷,1925年3月出生。1991年12月去世,上海市人,当代著名易学家。1949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历任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中国《周易》研究会副会长、上海道教协会副会长、 上不第《周易》研究会会长、《上海道教》主编。长期研究中西学术,专心致志于学问数十载,融会贯通, 自成一家,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周易》和道教,有极深入的体验和心得。著有《周易表解》(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台湾建宏出版社,1997);《易与佛教、易与老庄》(辽宁教育出 版社,1998);《易学史发微》(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易老与养生》(复旦大学出 版社,2001);《读易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道藏书目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等。




    媒体推荐 前言
    潘雨廷先生(一九二五——一九九一),上海市人,当代著名易学家。生前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中国《周易》研究会副会长、上海道教协会副会长、上海《周易》研究会会长、《上海道教》主编等职。潘雨廷先生早年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教育系,毕业后先后师从周善培、唐文治、熊十力、马一浮、杨践形、薛学潜等先生研究中西学术,专心致志于学问数十载,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在国际国内具有相当的影响。潘雨廷先生毕生研究的重点是宇宙与古今事物的变化,并有志于贯通东西方文化之间的联系,对中华学术中的《周易》和道教,有极深入的体验和心得。潘雨廷先生著述丰富,其研究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具有极大的启发性。他的著作是;二十世纪中华易学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化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本书由张文江根据潘雨廷夫人金德仪女士保存的遗稿整理而成。
    《道教史发微》是作者撰写《道教史》中的主题论文汇编。本书论述先秦至近代道教史的核心内容,介绍仙与道各种流派的修行方法。
    目录
    绪论道教史十点纲领
    论仙与道
    论尚黄老与《淮南子》
    《参同契》作者及成书年代考
    《参同契》的易学与服气之道
    论五斗米道、天师道、正一道之同异
    ……
    文摘 书摘
    论天师与天师道
    “天师”之名,以今日所存之文献论,见于《庄子徐无鬼》,不可不知是庄子及其学派所编辑之寓言。这一寓言,对形成秦汉以来之道教教义,有决定性作用。而寓言本身,确具极精深之哲理,先录原文于下:
    黄帝将见大隗于具茨之山,方明为御,昌寓骖乘,张若、谓朋前马,昆阍、滑稽后车。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涂。适遇牧马童子,问涂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若此而已矣,又奚事焉!予少而自游于六合之内,予适有瞀病,有长者教予日:若乘日之车而游于襄城之野。今予病少痊,予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夫为天下亦若此而已,予又奚事焉!”黄帝曰:“夫为天下者,则诚非吾子之事。虽然,请问为天下。”小童辞。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故知天师者,黄帝尊称牧马之小童。此小童之所以能受尊于黄帝,因知具茨之山之所在地,及居此山中之德道者大隗。当黄帝坐于马车中,正副御马车者二人,及马前车后各二人,共凡七人,马车行至“襄城之野,七圣皆迷”。襄城当时属韩国,今在河南,仍名襄城。其地亦可包括于黄老学说之诞生地区。黄帝等七人由迷涂而问及牧马小童,小童非但知其地,知其人,且知为天下。自言治愈瞀病法,在乘日之车而游于襄城之野,由是复游于六合之外。此“乘日之车”之意义,是指乘时间之车。《山海经》之《海外北经》与《大荒北经》,皆载有夸父追日之寓言。而庄子之寓言,明此牧马小童,可不必徒步追日,能乘日之车而附日以行,则可免道渴力尽而死。此附日以行与七圣马车之速度,何可并论,日车犹乘时,乃能复游于六合之外。并见六合内外,所以治目有所蔽未得正观之瞀病,其唯永远合时,庶能不迷而知为天下。德道者名大隗,犹大地,以今日观之犹地球,庄子所用之专门名字,即六合。小童少时,仅“自游于六合之内”,内指宇,知宇而未知宙,安得无瞀病。幸得长者之教而知乘日之车,则既知宇宙,自然能“复游于六合之外”而“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宇宙之义,宜参阅《庄子庚桑楚》)。且在战国时,人类所掌握之速度,莫速于乘马。牧马者贵能得千里马。去其害马者,所以去其损毁马行之速度者。以牧马之理喻为天下,即在得时而不迷,此唯黄帝心知
    ……
  • 读书人网 >宗教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