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和谐之境:宗教界人士人民大学研修班论

发布时间: 2010-04-30 05:18:52 作者:

 和谐之境:宗教界人士人民大学研修班论文集(第1辑)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码:47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300108695/9787300108698
条形码:978730010869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和谐之境:宗教界人士人民大学研修班论文集(第1辑)》讲述了:宗教作为一种信仰文化,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哲学思想、文化内容和艺术精神,是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民族关系的发展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在当代中国,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这五大宗教有数以亿计的信教群众,做好新形势下的宗教工作,积极引导宗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编辑推荐 《和谐之境:宗教界人士人民大学研修班论文集(第1辑)》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佛教
佛教的和谐思想及其服务于和谐社会的途径
和合共生万法唯心
以人为本,努力践行菩萨道——佛教抚孤恤贫在弘德家园的尝试
敬重生命共享生活自觉利他而不执著——论佛法精神与和谐文化
发挥佛教功能服务和谐社会
缘起的人生
试论佛教教制建设对建立现代僧团的意义
自觉完善佛教有机体继续推进佛教本土化充分发挥佛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
发扬佛教优良传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佛教的道德观
和谐世界众缘和合实践佛法净化人间

道教
道观在现实社会如何管理、发展的思考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践行科学发展观传承民族道教事业
上海散居道士历史及当今管理的思考
论道教养生
浅谈道教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
传统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兼论培养道教人才重要性
宗教和谐和社会发展
正道归源,构建和谐——弘扬道教优良文化,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我国宗教文化发展方向和问题的思考
探讨传统道教道术之现代转型
弘扬道教无为思想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伊斯兰教
从伊斯兰教在中国到中国伊斯兰教——走中国特色伊斯兰教道路的过去与展望
穆斯林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力量
团结办教宗教和睦社会和谐
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和合之途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促进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之引导与互动
积极引导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和谐社会做贡献
弘扬伊斯兰教优良传统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伊斯兰文化的中和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
试论伊斯兰教融入中国(中国化)及其特点

天主教
为构建和谐社会,应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论宗教的普遍本质与功能
浅谈中国天主教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加强民主管理与民主办教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天主教圣本笃会规及灵修的影响
一致百虑殊途同归
社会与宗教
以史为鉴,走好新时期天主教适应、和谐、稳定的发展之路
浅谈中国文化与基督宗教
天主教与当代社会生活——天主教的发展与完善是社会和谐发展的积极健康因素
中国天主教的适应与发展
建设人间天国共享和谐社会——浅论天主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应起的作用

基督教
对“基督教的中国化”历程中所折射的若干问题的思考
以基督之爱重塑和谐精神——基督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应起的作用
构建和谐社会从团体的自身建设做起
加强基督教爱国团体自身建设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论基督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责任与使命
化解紧张增添和谐努力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
加强基督教自身建设努力为促进和谐社会服务
从基督教的传入与发展论和谐
基督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浅论基督教的社会主体性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框架下谈伦理道德的社会作用
后记
……
序言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重视人才培养是党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不断取得胜利的一条重要经验,而党对人才培养的重视,不仅限于党内,还体现于对党外人士队伍建设的关心与支持。其中包括在宗教工作中始终把加强宗教界人士的教育培养、充分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新中国成立之初,以包尔汉、吴耀宗等为代表的爱国宗教界人士,在党和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推动各宗教进行反帝爱国运动和民主改革,彻底割断了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关系而成为我国信教群众民主、自办的事业;改革开放以后,以赵朴初、丁光训、傅铁山等为代表的爱国宗教界人士,协助党和政府贯彻落实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在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带领信教群众发展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等方面发挥了突出的作用。作为老一辈爱国宗教界人士,他们始终坚持爱国主义立场,与党和政府团结合作、风雨同舟几十年,同时他们不仅有很高的宗教造诣和道德修养,还具备非常深厚的文化功底,在信教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是我国宗教界,也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
文摘 佛教的和谐思想及其服务于和谐社会的途径
中国佛教协会教务部副主任 清远
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出现以来,社会成员共同向往的美好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家园。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国家与国家、组织与组织、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息息相关,更加互相依赖,我们的生存空间、社会环境的和谐程度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品质。如果我们从佛教的角度思考和谐社会,就会清晰地领会和谐社会也是佛教梦寐以求的社会理想;如果我们从和谐社会的角度观察佛教,也会清楚地发现佛教也是和谐社会独特的精神资源。因此,我们的历史使命是让社会因佛教的存在而更加和谐;让佛教因社会的和谐而更加圣洁、祥和。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深刻理论阐述和重大战略部署,得到了包括信教群众在内的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中央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需要,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英明执政理念,是党和政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把“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表达了全国人民对理想生活和美好社会的愿望和追求,顺民心,合民意。“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这一重要命题的提出,是一项重大的理论创新,是对宗教界具有积极作用的明确肯定,对当前乃至未来的宗教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后记 2006年起,中央统战部与中国人民大学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举办爱国宗教界人士研修班,至今已经举办三期,并还在继续。研修班学员来自全国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是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等各宗教的中青年教职人员。在学习过程中,各位学员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撰写了结业论文。这些论文涉及宗教领域一些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前中青年宗教界人士的研究能力和水平,可以说是研修班学习成果的集中反映,对更为全面地认识和对待当前形势下的宗教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此,我们将这些论文编辑成册,陆续出版,本书为第一辑,即第一期研修班56位学员的论文辑要。
中央统战部朱维群常务副部长和中国人民大学纪宝成校长在繁忙的工作当中抽出时间欣然为本书作序,体现了对于本书出版的重视与关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贺耀敏社长和编辑同志们为本书的出版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致以诚挚的感谢!由于时间和编者水平所限,如有错谬之处,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读书人网 >宗教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