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7300055591
条形码:978730005559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0开
内容简介 本报告是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中国就业战略报告”系列的第一部。
2003年是1999年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大学生就业成为继城镇职工下岗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之后出现的一个新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报告从变革中的就业环境角度,借用文献整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系统深入地研究了中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本报告提供的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对认识和解决我国当前及今后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媒体推荐 序
经过不懈的努力,《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一书终于与大家见面了。
我们关注中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最早可追溯到2002年4月。 当时,教育部社政司黄百炼副司长来到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委托我组织有关专家,撰写一个新形势下大学生正确择业的录像稿本, 以配合“两课”教育使用。 因撰写稿本的需要,我们搜集整理了有关大学生就业研究的文献,这便引发了包括我本人在内的学院一部分教授对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1978年, 中国招收的大学生只有40余万。恢复高考制度后,上大学成为人们心中崇高的奋斗目标,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对知识分子的毁灭性打击之后,我国现代化建设对大学生的需求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任何一个时期。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直至90年代,在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大学生分配制度背景下,相对于大学生供给的缓慢增长, 中国大学生
的需求旺盛,一直是个不争的事实。 中国是一个物质财富和知识财富都极为贫瘠的国家,大学生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直接体现者和收益者,在中国社会被视为精英人才,其就业不应当,也不会发生问题,这一直是人们的共识。
研究问题的提出总是与现实的矛盾联系在一起的。在中国,学术界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讨论始发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1997年中国的大学招生规模有了一个数量级的变化, 当年招生规模开始突破100万。1999年以后, 中国的大学又连续几年大规模扩招。2003年,在1999年首批扩招的212万大学生走出校门,开始面对就业竞争的压力。而此时, 中国已加入了WTO, 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深化,国有企业城镇职工下岗再就业难度不断,加大,源源不断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就业, 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发生了史无前例的矛盾和困难。这使得人们开始对扩招后的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前景感到担心和焦虑。这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发生,社会高度关注大学生就业,以及学者们关注这一问题研究的历史背景。
从经济学,特别是劳动经济学的角度,透视和分析中国大学生的就业,一直是国内学术界对有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薄弱环节。在90年代后期,甚至往前追溯至90年代中期,尽管可以查阅到有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但大多是社会学家,特别是教育学专家讨论的议题,劳动经济学家很少有人进入这一研究领域。促使我们用较大的精力,直接关注这一研究领域,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如下的原因:在阅读有关大学生就业讨论的文章时,我们发现,一些错误的认识经常流行于报刊,甚至这些错误的认识也影响到一些重要政策的制定。这其中包括, 当讨论大学生初次就业时,往往将退出劳动力市场, 即大学毕业后继续攻读研究生的这部分毕业生计算为就业。有现代劳动经济学知识的人都知道,这显然不符合有关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分类的基本原理。作为一所以劳动经济学为重点建设的学院, 面对这一景况,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来澄清认识,并以此给出一个不同子这些流行观念的科学答案。
《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一书是我本人承担的200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和“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中国就业战略系列报告共同资助的研究成果。本书共含一个总报告、10个分报告和两个专访。总报告《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对本次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归纳。报告总结了国内外有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文献,提出了本研究的基本假设、目标和任务,通过文献整理、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深度访谈、召开座谈会和大学生征文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从就业制度的演变、个人就业意愿和行为等,对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和国外有关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和措施出,目前的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报告提小,目前的大学生就业“难”显然与高校和求职者对市场的反应主度和能力有关;户口、就业协议等就业分配制度因素,仍然对当:大学生就业构成不利的影响; 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薄弱,体
现国家意图的就业激励措施缺乏等一系列重要的研究结论报告建议,教育部门应迅速着手研究和制定长期的大学生人才培养战略;鉴行在2008年以前是我国整体新增劳动力供给较高的时期,短期的政策重点可以从需求政策入手,缓解劳动力市场的压力;完善大学生就业率统计指标和发布制度;积极研究和探讨在政府;串11单位等组织更为积极的大学生就业吸纳政策;将高等教育体制和机制改革与规模扩大, 至少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以提高高校应对外部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速度和能力;创造和维护公平就业、更为符合市场竞争要求的规范的就业环境和氛围;我国大学就业工作应当从现行的“就业指导”扩大为“就业服务与指导”;研究和借鉴
国等国家促进大学生就业所采用的一些政策措施等。
……
目录
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
一、国内外有关大学生就业的讨论和研究
二、研究的命题、方法和数据来源
三、研究结论
四、政策建议和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变革中的中国大学生就业制度
……
文摘 书摘
(1)大学生就业存在“难”的问题,不过,由于目前初次就业率统计指标设计的不科学,事实上也夸大了这一困难的程度。研究表明,2003年大学生就业的确发生了“难”的问题,这首先表现为,对大学生需求增加的速度赶不上大学生毕业生增加的速度,按照现行统计指标计算的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呈下降趋势。用人单位对大学生需求行为调查表明,在全部录用过大学毕业生的用人单位中,2003年对大学生的需求总量与上年持平的占31.94%,减少的
占40.28%,增加的占27.78%。资料显示:2001年,我国研究生的初次就业率为95%,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99%相比,下降了4个百分点;本科生的初次就业率为80%,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90%相比,下降了10个百分点;专科生的初次就业率为50%,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80%相比,下降了30个百分点;2002年6月大学本、专科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64%,2003年截止到6月的初步统计为47%。影响初次就业率的因素很复杂,包括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是否匹配、劳动力市场的摩擦性因素以及劳动力供求双方的偏好等,但同期按照现行的初次就业率计算的就业水平下降则是一个事实。
因此,户籍制度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直接取决于大城市的诱惑力到底有多大,取消户籍是否意味着大城市劳动力一级市场就业供给的迅速增加?从当前来年,户籍制度对大学生 就业的影响取决于不同城市和区域的特点,如果从我国城市的类型分析位于东部的 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特别是沿海各大城市对人才具有诱惑力,因此 户籍制度的削弱有可能吸引一些外地特别是西部的学生和人才到沿海大城市工作。像大连、青岛、厦门、苏州、无锡、杭州等地对人
才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它们是继北京、上海、深圳、广州之后我国第二城市圈,其他省会城市构成第三城市圈,各省内部中等城市则啕成第四城市圈。西部的一些除省城以外的城市构成第五城市圈。可以认为,不同的城市圈对人才的吸引程度不同。第五城市圈和第四城市圈对人才吸引力较小,该类城市的户籍制度的严控或放开对该地大学生的劳动就业影响很小。第三城市圈对人才的吸纳具有一定影响,但影响没有第一和第二城市圈那样大,而且由于各地省会城市对人才采取与一般劳动力不同的政策,鼓励大学生发挥才智,对用人单位雇用大学生一般采取宽容的政策,用人单位雇用大学生 工作后,一般来说能够获得相应的户口指标。因此,虽然这类城市的户籍制度对大学生就业有影响,但其带来的副作用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