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西方文学史(第2卷)

发布时间: 2010-07-01 02:55:21 作者:

 西方文学史(第2卷)


基本信息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页码:359 页
出版日期:2003年08月
ISBN:7220063695
条形码:978722006369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0开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著名大学文科教材

内容简介 这套教材没有沿袭其他教材的“一节人物介绍,一节作品介绍”的体系,而是将作品与作者有机地融合起来,在大时代大环境下介绍作者与作品。是一种整体的写法。而且,在介绍文学家时,我们能发现教材编纂者的文笔饱含了情感,不是平铺直叙,不是纯粹介绍,而是试图将他们要介绍的文学家写活,将他们还原为那个时代的人,将他们还原为最本真的自己。
目录
第六章 19世纪初期文学
第一节 新世纪的激情开篇
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时代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与发展——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浪漫主义的文学与东方
第二节 德国文学
“古典的”与“浪漫的”并存——耶那派:施莱格尔兄弟、诺瓦利斯——海德堡派:阿尔尼姆、格林兄弟、艾辛多夫——荷尔德林、克莱斯特、霍夫曼——海涅
第三节 英国文学
工业化的先驱——“湖畔派”:华兹华斯和柯勒勒律治——拜伦——雪莱——济慈——司各特——奥斯丁
第四节 法国文学
从革命到复辟——斯达尔夫人——夏多布里昂与拉马丁——雨果——持续发展的浪漫主义:大仲马、缪塞、乔治戈蒂耶
第五节 俄国文学
第六节 美国文学

第七章 19世纪中期文学
第一节 社会转型与文学使命感的凸显
第二节 法国文学
第三节 英国文学
第四节 俄国文学
第五节 东欧、北欧文学

第八章 19世纪后期文学
第一节 走向多元化的转折点
第二节 法国文学
第三节 俄国文学
第四节 英国文学
第五节 东欧、北欧文学
第六节 美国文学
……
文摘 书摘
18一19世纪之交的法国,是一段动荡的历史。1789年革命胜利后的四十年内,法国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拉锯战。封建贵族借助国外的反动势力不断向新政权发起反扑,企图夺回失去的天堂。在这种外部力量的压迫下,资产阶级各派势力的角逐也此起彼伏,社会始终处于不安定状态。1792年,经过再度起义建立法兰西共和国;1793年,雅各宾专政;1794年,热月政变;1799年和1804年拿破仑当政和称帝,并大规模对外扩张;1814年,拿破仑失败,“反法联军”进入巴黎,扶持路易十八即位,波旁王朝复辟;1815年,拿破仑发动“百日政变”,重新杀回巴黎,直至滑铁卢的彻底失败。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大批流亡国外的贵族
回到国内谋求恢复他们的政治特权和经济利益,而羽翼已丰的资产阶级也决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所得。因此,他们在新形势下展开了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明争暗斗。资产阶级的贵族化和贵族阶级的资产化,成为他们争取利益最大化的新走向。波旁复辟王朝,结束于1830年的七月革命。
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造成了复杂多向的社会心态。革命的胜利、《人权宣言》、共和国宪法、拿破仑的业绩,都曾激起人们高昂的热情;革命的严峻和过分暴力,也制造了恐怖的情绪和思想的混乱;革命后的利益分配,特别是复辟时期大资产者和封建贵族的利益瓜分,使中小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感到极度的失望。凡此种种,都给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带来了斑驳的色彩。
斯达尔夫人
法国浪漫主义运动是在德、英两国的影响下兴起的,它也是启蒙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对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具有奠基意义的是两位风格迥异的作家:斯达尔夫人和夏多布里昂。
德斯达尔夫人(1766。1817),原名安娜路易丝热尔曼娜内克。父亲曾两度出任路易十六的财政大臣,母亲主持着一个著名的沙龙,吸引了许多社会名流。少年斯达尔夫人受到良好氛围的熏染,并已显露出众的才华。婚后她也组织了一个沙龙,荟萃了众多知名人士,交流和传播自由主义思想。她于1788年22岁时,发表《论卢梭的作品与性格书信集》,热情宣传卢梭的思想。她也热情欢殍法国大革命的胜利。相信这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她因不满拿破凳的独裁而长期流亡英国、瑞士、德国等地,特别对德国文化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斯达尔夫人的两部理论著作为法国的浪漫主义奠基:《从社会制度与文学的关系论文学》(通常简称《论文学》,1800)和《论德意志》(1810),也确立了
……
读书人网 >教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