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页码:120 页
出版日期:2005年10月
ISBN:722106945X
条形码:978722106945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Pages Per Sheet
内容简介 榕江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南部,地跨珠江、长江两大流域,夹在雷公山和月亮山之间。处在贵州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边缘地带,地貌类型以中山和低山丘陵河谷盆地为主。境内共有大小河流67条,总长13 03公里,都柳江横贯县境。境内林草丰郁,森林覆盖率达68.2%。
榕江县东靠黎平,从江,南连荔波,西接雷山,三都,北挂剑河,东西宽66.5公里,南北长93公里,总面积3315.8平方公里,县城所在的古州镇距省会贵阳市365公里;距州府凯里市173公里;到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柳州市 390公里,到南宁340公里。
榕江县境旧称古州,西周、春秋时期为楚国属地,秦代属黔中郡,汉朝归武陵郡,三国时期为蜀国所辖,中唐为古州乐兴郡境。晚唐。宋,明及清初多属羁縻之地。清雍正八年(1730年)正式在县境内置古州厅,并于当年冬就诸葛营地筑城为府。置古州城,即现在榕江县县城所在的古州镇。民国二年(1913年),改古州厅为榕江县,“榕江县志》载,(民国)2年(1913年)9月废厅改县。因古州“州”与县二字并列,有行政隶属关系不清之嫌,遂以其地有榕树和江水特征,命名“榕江县”。
榕江县共有6个镇,14个乡,其中民族乡有6个,辖268个行政村和14个街道居民委员会,总人口32万,以侗族为主体,加上苗族、水族、瑶族等14 个少数民族共占总人口的84.4%,汉族是这里的“少数民族”。
作者简介 高冰,1963年出生,贵州省贵阳市人。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地理系。现就职于贵州民族学院影视人类学研究所。在国内外发表、展出照片上千幅。出版著作八部。
媒体推荐 书评
一次视觉的梦幻之旅,一次听觉的奢华盛宴,一次味觉的饕餮狂欢!本书是行走贵州丛书之一,作者细致地描写了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南部的榕江县的独特风情,这是一块有着神秘色彩的传奇土地,这里是侗族建筑的博物馆,工业化音乐时代的天籁遗音,大美月亮山……这是一块古风淳淳,风景奇丽的特色小县城。
编辑推荐 一次视觉的梦幻之旅,一次听觉的奢华盛宴,一次味觉的饕餮狂欢!本书是行走贵州丛书之一,作者细致地描写了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南部的榕江县的独特风情,这是一块有着神秘色彩的传奇土地,这里是侗族建筑的博物馆,工业化音乐时代的天籁遗音,大美月亮山……这是一块古风淳淳,风景奇丽的特色小县城。
目录
第一章 车江:生长传说与传奇的土地
三宝:天下第一侗寨
堆碧涌翠古榕堤
萨玛节:从母系氏族时期开始的妇女节
第二章 大利:侗族建筑的博物馆
鼓楼:东方童话里的建筑
……
文摘 书摘
堆碧涌翠古榕堤
榕江,因为榕树多,江水秀而得县名。
在榕江县,榕树与江水最多的地方就在车江。
榕树是一种桑科的常绿乔木,在中国西南与东南地区的江边河畔是一种
很常见的植物,但像车江这样有上千株百年高寿的,并不多见。
清嘉庆年间,当时的榕江县最高行政长官——古州厅同知林溥在一篇名
为《古州杂记》的文章中如此描述到:“古州榕树最多,大者数围,荫蔽百
亩。厅治南门外有五榕山一座,遍山皆榕;镇署、厅署各有数株,轮茵葱郁
,冬夏不凋,故又名榕城。”由此可鉴,在清代榕树就是此间的一道风景线
。
游人在车江的三宝一带倘佯,仍随处可见亭亭如华盖巨伞一般的古榕遮
房蔽寨。而在寨头村边古河堤上,近百株植于清代康、雍年间的古榕更是郁
郁而生,枝杆虬拨,旁逸斜出,四时浓荫不散,简直可用堆碧涌翠一词来形
容,人憩其下冬暖夏凉。
这段约700米长的榕林像条翠带紧系着这个古老的侗寨,榕下是一条清
乾隆年间用江中水雕卵石砌成的堤上林间小道,如翠带上镶嵌的珠串。榕的
绿与水的翠交映一处,满眼碧色,风过处,叶鸣水咽。不知榕将水染得更翠
,还是水将榕映得更绿。我曾多次在这里看到一些侗家的青年男女,戴着榕
荫,坐着天然条凳一般的榕根,就着月包或蝉鸣,弹着琵琶,一对对,一群
群地唱着侗族的情歌,真是个绝佳的修心养眼地所在。
更绝的是,这些榕树肥硕的根须盘结交错,长出又一道奇观。榕根又名
榕须,《本草图典》称其为一味中药,名半天吊、吊风根,主治湿疹、跌打
损伤等。但当地侗家人并不视它为药材,任其自由生长。一些“胆大”的,
反向而生,与树枝纠缠不清。长得兴起的,把周围的房子都顶了起来。更有
甚者,一株古榕的虬根竟将有一块一米多高的青石碑纳入“怀中”,人称“
古榕包碑”。据乡坊间说法,“古榕包碑”的来历源远流长,那是在民国8
年,寨民为了方便生活和生产,共同集资在这棵古榕旁修建码头,为了使后
人记住他们的功德,就刻碑立在这棵榕树旁。碑立后,年长日久,榕树不断
长大,便把功德碑包在树里了。
P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