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页码:339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9月
ISBN:7508368452/9787508368450
条形码:978750836845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锅炉原理》是结合火力发电厂300MW以上机组的锅炉设备、系统和技术特点编写的。主要内容包括:电厂锅炉概述,锅炉设备、系统及其工作原理,燃料及其燃烧特性,锅炉机组热平衡计算相试验方法,制粉系统及设备,燃烧理论基础,燃烧设备,低NOr,和低负荷稳燃以及低反应煤的煤粉燃烧技术,过热汽温和再热汽温调节,受热面的磨损、腐蚀、积灰和回转式空气预热器的漏风及密封技术,锅炉机组热力计算,自然循环锅炉水循环特性,以超临界参数锅炉为主的强制循环锅炉,锹炉给水处理和蒸汽品质控制,锅炉运行调节等。
编辑推荐 《锅炉原理》可作为高等学校热能动力专业和集控专业的教材,也可供从事锅炉设计、制造和运行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锅炉机组的工作过程
第二节 锅炉机组的系统及组成部件
第三节 锅炉的容量、参数及其分类
第四节 亚临界参数锅炉的主要型式
第五节 超临界参数锅炉的主要型式
第二章 燃料及其燃烧特性
第一节 电站锅炉燃料
第二节 煤的元素分析和工业分析
第三节 煤的成分的计算基准
第四节 煤的发热量及相关概念
第五节 煤灰的结渣和积灰特性判别
第六节 煤的分类
第七节 煤的燃烧特性
第八节 燃油和燃气的特性
第三章 燃料燃烧计算和锅炉机组热平衡
第一节 燃烧过程的化学反应
第二节 燃烧所需的空气量
第三节 燃烧产生的烟气量
第四节 烟气分析
第五节 燃烧方程式
第六节 运行中过量空气系数的确定
第七节 空气和烟气的坫
第八节 锅炉机组的热平衡
第九节 锅炉机组的热平衡试验
第四章 煤粉制备及系统
第一节 煤粉的一般特性
第二节 煤粉细度和煤粉颗粒分布特性
第三节 煤的可磨性系数和磨损指数
第四节 磨煤机
第五节 制粉系统
第六节 给煤机和给粉机
第七节 煤粉分离器
第五章 燃烧理论基础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度
第二节 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主要因素
第三节 热力着火
第四节 链锁反应
第五节 火焰传播
第六节 煤粉的燃烧
第七节 碳粒燃烧的动力区、扩散区和过渡区
第八节 碳粒的一次反应和二次反应机理
第六章 燃烧设备和煤粉燃烧新技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直流式煤粉燃烧器
第三节 旋流式煤粉燃烧器
第四节 煤粉炉炉膛
第五节 煤粉气流的燃烧
第六节 低负荷稳燃及低NO,煤粉燃烧技术
第七节 W型火焰燃烧技术
第八节 油燃烧器与点火器
第九节 循环流化床燃煤锅炉
第七章 过热器和再热器
第一节 过热器和再热器的作用和工作特点
第二节 过热器和再热器的结构型式
第三节 典型过热器和再热器系统及其材料选择
第四节 热偏差
第五节 汽温变化的静态特性
第六节 影响汽温变化的因素
第七节 过热汽温和再热汽温的调节
第八章 省煤器和空气预热器
第一节 省煤器的作用与结构
第二节 省煤器的主要参数和启动保护
第三节 空气预热器的型式
第四节 回转式空气预热器的漏风和热变形
第五节 尾部受热面的磨损、积灰和腐蚀
第九章 锅炉炉膛换热计算
第一节 锅炉炉膛内传热的特点
第二节 炉膛辐射换热的基本方程和有效辐射热计算方法
第三节 炉内传热的相似理论计算方法
第四节 炉膛受热面的辐射特性
第五节 炉膛火焰黑度
第六节 火焰中心位置修正系数M
第七节 炉膛结构特征及其他参数
第八节 炉膛换热计算的修正方法
第九节 炉膛换热的其他计算方法
第十章 对流受热面的换热计算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对流受热面换热计算的基本方程
第三节 受热面传热系数的计算方法
第四节 对流受热面的污染对换热的影响
第五节 传热温压的计算
第六节 对流换热面积和流速的计算
第七节 主要对流受热面的计算特点
第八节 锅炉热力计算的程序和方法
第十一章 电站锅炉的受热面布置和优化设计
第一节 影响锅炉炉型结构和受热面布置的因素
第二节 锅炉主要参数的优化设计
第十二章 自然循环蒸发系统及安全运行
第一节 自然循环原理与基本概念
第二节 自然循环锅炉水冷壁的安全运行
第三节 蒸发管内的汽液两相流型及传热
第四节 汽液两相流体的流动参数
第五节 汽液两相流体的流动阻力、重位压降
第六节 简单回路的水循环计算和水循环特性曲线
第七节 复杂回路的水循环计算
第八节 水循环全特性曲线和循环安全性检查
第九节 蒸发管传热恶化工况的计算
第十节 提高循环安全性的措施
第十一节 水冷壁的高温腐蚀
第十三章 强制流动锅炉
第一节 直流锅炉的主要特点和水冷壁型式
第二节 直流锅炉的水动力特性
第三节 亚临界压力下蒸发管的脉动性流动
第四节 直流锅炉的热偏差
第五节 超临界压力下水冷壁管内传热
第六节 低倍率和复合循环锅炉
第七节 控制循环锅炉
第八节 直流锅炉的启动系统
第十四章 电站锅炉蒸汽品质及其污染防治
第十五章 电站锅炉的运行与调节
第十六章 锅炉动态特征
参考文献
……
序言 21世纪,中国的火力发电厂锅炉专业范围内的技术设备和理论概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为了使专业教学适应实际需要,本书作者力求编写出符合国内电厂的发展方向,反映国际和国内科学技术进步的新成就,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教科书。
本书内容在原“锅炉原理”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重大修改,主要增加了超临界和超超临界压力锅炉的内容,以及现代化大型电站锅炉系统和参数优化设计的理论与技术等内容。
本书的主要特点是:突出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突出亚临界压力和超临界压力的锅炉设备、系统及其工作原理。燃料分析和锅炉
文摘 火力发电厂生产的电能需要经过多次能量转换过程:即首先由锅炉将燃料燃烧释放的化学能通过受热面使给水加热、蒸发、过热,转变为蒸汽的热能;再由汽轮机将蒸汽的热能转变为高速旋转的机械能,然后由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将机械能转变为源源不断的向外界输送的电能。因此,锅炉、汽轮机、发电机和输配电设备是火力发电厂的主要设备。燃煤锅炉的工作过程(见图1-1)主要由以下几个过程组成:
(1)原煤破碎→原煤干燥与磨制煤粉→输送煤粉→组织燃烧;
(2)空气加热→燃料燃烧配风;
(3)锅炉给水由省煤器受热面加热升温——由蒸发受热面(水冷壁)吸热将给水转变为汽水混合物,或直接转变为蒸汽——由过热器受热面将蒸汽进一步加热达到过热状态;
(4)排渣、清灰、除灰、烟气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