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黄河水利出版社
页码:354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2月
ISBN:7807340495
条形码:9787807340492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黄河三角洲暗管改碱工程技术实验与研究》应用遥感等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分析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盐渍化趋势,建立了土壤盐渍化预测预报模型;通过暗管改碱技术的引进和工程实验,创新形成了一整套包括勘察设计、灌排配套、暗管敷设、激光精平、深松破结、维护管理等在内的盐碱地改良系统工程技术;实践探索了大规模、自动化、一次性机械铺设暗管的技术方法;论证了推广应用该项工程技术对于大面积改良我国北方盐碱地、扩大可耕地资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作用。
《黄河三角洲暗管改碱工程技术实验与研究》系农业工程技术开发与推广类科技成果,可作为大规模推广该项工程的决策依据,可为实施系统的敷设暗算作业提供技术规范。
目录
序
第一章 黄河三角洲暗管改碱工程技术概况
第一节 暗管改碱技术简介
第二节 胜利油田实施暗管改碱工程取得的显著成效
第三节 推广暗管改碱技术的重要意义与政策支持
第二章 黄河三角洲发育演变中的盐渍化趋势
第一节 黄河三角洲发育及地貌格局
第二节 黄河三角洲气候与水文特征
第三节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的演化趋势
第四节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涨落抛图谱
第五节 土地“涨落势”形成的驱动力分析
第三章 黄河三角洲土壤盐碱化遥感监测与预报
第一节 土壤盐碱化遥感监测
第二节 土地盐碱化动态分析
第三节 土地盐碱化预测预报
第四章 实施暗管改碱工程的背景
第一节 土地排水技术的发展历史
第二节 现代地下排水技术在荷兰的发展与成熟
第三节 暗管改碱技术在世界的推广
第四节 暗管改碱工程技术在中国的发展
第五节 暗管改碱工程技术在胜利油田成功实施的背景基础
第六节 荷兰专家在黄河三角洲推广改碱技术的考察与规则
第五章 暗管改碱工程的关键技术
第一节 暗管改碱工程技术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暗管改碱工程系统的前期土壤调查与滤料设计
第三节 暗管改碱工程系统的设计方案
第四节 暗管改碱工程系统的施工方案
第五节 暗管改碱工程系统安装与施工质量
第六节 暗管改碱工程系统的后期维护
第七节 盐碱地的开垦与改良配套技术
第八节 暗管改碱工程系统盐分控制效果监测方案
第六章 黄河三角洲机械铺管改良荒碱地工程
第一节 金川盐碱地改良专业公司的组建和近期业绩
第二节 莱州湾暗管改碱工程实验项目
第三节 孤东仙河农场万亩中低产田暗管改碱项目
第四节 孤东十万亩土地开发项目
第五节 河口区万亩盐碱地开发项目
第六节 以暗管改碱为核心的盐碱地改良系统的技术
第七章 暗管改碱工程效益分析
第一节 经济效益分析
第二节 生态效益分析
第三节 社会效益分析
第八章 暗管改碱工程技术的推广应用前景
第一节 暗管改碱工程技术在黄河三角洲的推广应用
第二节 暗管改碱工程技术在黄淮海平原地区的适应性分析
附录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改良优先项目计划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多次到黄河三角洲考察。这里有广袤的黄河新淤土地,大片土地保持着植被葱郁的原生风貌,是我国最年轻、最广阔的湿地生态系统,也是我国东部最后一块有待大规模开发的资源宝地。这里的浅海资源辽阔,黄河每年挟带大量淡水和有机质人海,使黄河口周围海域成为多种海洋生物和经济鱼类的繁育区。这里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是我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中心产油区,新兴的石油城——东营市就在这里。东营市、胜利油田利用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推动了石油工业的发展,带动了黄河三角洲的崛起,这个地区已成为山东省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看着东营日新月异的变化,我油然而生感慨:此地前途无量啊!
黄河三角洲因为成陆时间短,地下水矿化度高,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当的开发极易导致土壤盐渍化,从而发生草甸植被的逆向演替,甚至退化为寸草不生的光板地。黄河三角洲有500万亩(33.3万hm2)盐碱地,为了开发利用这些土地资源发展农业,当地政府和人民创造了许多改良盐碱地的模式,如上农下渔、深沟排碱、蓄淡压碱等,为农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上农下渔是一种生态农业模式,但却很难被规模化、现代化的大农业所应用;深沟排碱是一种传统改碱模式,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排沟布局太稀其排碱作用受限,过密则占用大量耕地,沟坡坍塌造成每年维护工作量增大;蓄淡压碱主要是蓄用大量淡水种稻改土,近年来黄河水资源减少,种稻面积已大幅萎缩……有没有一种科学、高效、适宜大范围推广的彻底根治盐碱地的技术方法呢?这个问题不仅是我国同时也是世界农业专家长期探索的重大课题。
2004年11月,我再次去东营商谈推进“九东(九三学社与东营市)合作”解决“三农”问题。有关领导推荐我去孤东参观东营金川公司实施的机械化暗管改碱工程项目区。在驱车去项目区的路上,一望无际的荒碱地映人眼帘,泛着白色盐碱的荒凉土地上稀稀落落地分布着一些芦苇、柽柳、碱蓬等野生耐盐植物。同行的同志告诉我,金川公司在这块土地上实施暗管改碱实验工程已经5年了。
文摘 二、土地盐碱化监测技术路线
区域土地盐碱化现状调查和动态变化监测,将传统的野外土壤调查与遥感监测相结合,从微观到宏观,全面地把握区域土壤盐碱化的现状。
根据研究区数据情况,我们选择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和2000年初期3个时段作为监测目标。根据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以L,andsat TM和ETM影像数据为主要信息源(即1987年5月7日和1996年5月31日Landsat TM影像,2000年5月2日Landsat ETM影像),以现有的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系统为支撑,以遥感影像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为主要手段,从宏观上把握区域土地盐碱化状况。而野外土壤调查则架起了遥感影像与实地景观之间的桥梁,不仅为遥感影像数字处理提供训练场地和分类结果评价数据,而且从微观上认识区域土地盐碱化程度、剖面性状及其他物理化学属性。
三、土地盐碱化监测方法
(一)数据预处理
对数字图像进行必要的拉伸和增强处理,以提高图像的可判读性。用1/50000地形图对其中的一景影像作地理校正,地面控制点应在整个图面选择且均匀分布,总误差不超过10m,用二阶多项式对影像进行转换,并用双线性内插法对影像进行30m重采样;然后,对其他景影像进行影像对影像的地理校正;最后,从校正好的影像上裁出覆盖研究区的子域,以便减少数据量,提高处理速度。
(二)监测方法
1.概述
迄今为止,目视判读是土壤盐碱化定量研究和动态分析的重要手段。近几年有人运用监督分类法来提取盐碱地信息,但传统的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主要是基于影像的光谱特征,受遥感数据光谱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制约,精度有限(关元秀,2001)。
遥感影像除具有光谱信息外,还有时间信息和空间信息,为充分利用遥感数据资源,提高盐碱地分类精度,我们将运用综合分类法来提取盐碱地信息。综合分类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季相影像数据综合,挖掘影像的时间信息;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综合,挖掘影像的光谱信息;分类后处理过程中,则运用影像空间或结构信息,进行地学相关规律综合分析。
后记 《黄河三角洲暗管改碱工程技术实验与研究》是山东省环保局2003年重点科技招标项目的重要课题,2004年被列入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科技示范工程《黄河三角洲生态治理技术和资源利用研究与示范》项目。课题组按照山东省副省长陈延明同志关于对暗管改碱技术“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搞好示范推广工作”的批示精神,紧密结合新布置的实验工程,切实围绕实践中的技术难题组织科技攻关,再以新的技术理论指导工程实践,在反复实验与研究过程中系统总结了黄河三角洲暗管改碱工程的整套经验和做法,提出了在整个黄河三角洲乃至我国北方地区大规模推广该项工程技术的规划创意。
黄河三角洲是黄河于1855年改道山东行水后冲积而成的新陆地,至今尚有大片极其宝贵的原生生态区,形成了中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这一良好生态环境是调节地球生态大循环的有机构成部分。20世纪60年代之后,这一生态环境面临突如其来的大规模资源开发和区域综合开发,在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规模大幅度提升的同时,原生植被却不断减少,加上90年代黄河来水量锐减以及气候干旱等因素,造成三角洲土地盐渍化趋势加剧,从而带来了原生生态的逆向演替和湿地的大面积萎缩。东营市和胜利油田非常重视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工作,持续性地开展了一系列治理工程。其中暗管改碱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敷设排水暗管降低地下水位,结合灌溉淋洗将土壤盐分排出土体,这是从根本上抑制土壤盐渍化、大面积改变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显效措施。本课题采取创新性的实验与研究手段,将从荷兰引进的暗管排水技术结合本地实际进行改革、实验、提高,总结为一项包括勘察设计、灌排配套、暗管敷设、激光精平、深松破结、维护管理等在内的系统工程技术。同时研究应用RS、GIS、GPS等宏观监测数据,与土体采样化验的微观数据相融合,科学分析评价国土资源的生态演变趋势和工程治理效果,提出大面积改善与修复生态脆弱区、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工程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