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现代性:中国重撰

发布时间: 2010-07-03 03:21:07 作者:

 现代性:中国重撰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585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ISBN:7303091335/9787303091331
条形码:978730309133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当代中国史学家文库

内容简介 突出“中国重撰”,一是突出中国的主体性,二是突出现代性在中国的书写,从一开始就与“重撰”紧密结合在一起。
“重撰”一词,源于法国对后现代主义作出全新界定的哲学家让一弗朗索瓦利奥塔。1986年他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所作的《重撰现代性》著名讲演,首创了这一概念。
“重撰”二字,在利奥塔那里,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回归到起点”,对现代性的全过程重新加以审视;二是“深加工”,对于被先前事件及其意义所建构地蒙蔽了的东西加以发掘和深入恩考。
作者简介 姜义华,1939年生,江苏扬州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特聘资深教授,上海历史学会会长,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著有《章太炎思想研究》《章炳麟评传》《大道之行--孙中山思想发微》《百年蹒跚--小农中国的现代觉醒》《理性缺位的启蒙》《新译礼记读本》《史学导论》(合著)。主编《中华文化读本》《中国通史教程》《史魂--上海十大史学家》《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历史学卷》《康有为全集》《胡适学术文集》等。策划并主持编纂百卷本《中华文化通志》。
目录
第一编 民族认同与民族主义
中国民族主义的世纪演绎
一、时间坐标上的演绎/3
二、外铄型的别样内涵/5
三、小农社会基础上民族主义的双重性/9
四、民族主义的新境界/14

清末孙中山民族革命思想的西学渊源
一、深厚的西学渊源/17
二、宏大的世界视野和历史意识/24
三、现代文明的自觉认同/28
四、对经济理论的密切关注/32
五、值得重视的军事学养/33

民族文化共同体的新构建:析孙中山《民族主义》演讲
一、从族类观念到民族观念/36
二、天然力、政治力、经济力与民族问题本质/40
三、固有宗族、道德、智能、能力与近代民族精神/43
四、民族主义与中国现代化实践/48

民族文化共同体构建中的中国“国学”
一、“国学”一词的本土意义和日本演绎/51
二、清末国粹主义者国故论衡/56
三、尊孔与反孔斗争中的传统文化重估/62
四、国学的重新构建及其分野/66

民族文化共同体构建中的胡适“全盘西化论”
一、胡适因“全盘西化论”而死/77
二、本土文化建设之争中的“全盘西化论”/79
三、“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反省/82

在文明转型和民族复兴中发现与创造:中国社会科学
百年视域和语境
一、一株参天大树/86
二、民族复兴中民族性与开放性的统一/88
三、文明转型中价值的提升/90
四、三次历史性飞跃/93
五、一支不可摧的中坚力量/97

第二编 国权与民权:近代国家意识的诞生
中国近代国家意识的形成
一、历史形成的中国和“中国”这一名称的历史
二、主权意识、民权意识与近代国家意
三、对国际霸权的抗击和中国的国际平等意识
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与“有容乃大”的开放意识/119

民主共和制的名与实
一、近代民主共和国家形态的构建及其变形/123
二、近代社会滞后与传统社会强固的双重制约/12G
三、政治重心的构建与政治整合的推进

民权与国权的两难定位:章太炎的国家观
一、人民主体的国家本质
二、“恢廓民权,限制元首”的构想/138
三、威权主义的悲剧结局/140
四、“联省自治”的困境/143
五、小农社会与现代文明由冲突走向衔接的曲折之路/145

“国家自由”与“个人自由”的两难定位:孙中山的自由平等观
一、“国家自由”与“个人自由”/147
二、穆勒与卢梭
三、自由与专制

与民主主义较力的国家主义诸形态
一、世纪演化历程
二、国家主义理论与实践/169

孙中山“以党治国”的政党作业
一、权威转换与革命党的历史使命/174
二、从两党制到一党制的政治造型/178
三、民主制与集中制的两难抉择/184

第三编 伦理,竞存与人的尊严

小农中国伦理本位的制礼作乐:《礼记》文化内涵
一、礼、礼治、礼学缘起
二、《礼记》论礼、礼治、礼教/196
三、《礼记》论制礼与作乐/200
四、伦理本位社会的新设计/208
五、论君子之德与化民成俗之道/216

生存斗争学说的中国演绎与兴替
一、生存斗争学说在中国的初期演绎/222
二、在阶级斗争学说中变形与发酵/228
三、生存斗争学说的当代隆替/237

孙中山晚年对于生存斗争学说的批判
一、“雅癖达文之道”/240
二、“人类由以互助为原则”/248
三、“政治哲学的真谛”
四、两种社会哲学的世纪重评/259

致中和:一场和平进行的社会革命
一、正在和平进行的一场社会革命/263
二、无序、失衡、失范状态的烈度及根源
三、中华文明与新理性主义/268
四、走向现代的中华文明与世界的互动

第四编 人性、人权、人的全面发展
第五编 社会主义模式探究
第六编 现代性:反思与重撰
后记
……
序言 民族认同与民族主义,以国权和民权所代表的近代国家意识、伦理、竞存和现代社会发展观念,人性、人权和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的不断追求不断探索,是构成中国现代性的五个主要方面。它们的缘起,它们的演进历程,以及它们的当代反思,是本书考察的对象。
突出“中国重撰”,一是突出中国的主体性,二是突出现代性在中国的书写,从一开始就与“重撰”紧密结合在一起。
“重撰”一词,源于法国对后现代主义作出全新界定的哲学家让一弗朗索瓦利奥塔。1986年他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所作的《重撰现代性》著名讲演,首创了这一概念。
“重撰”二字,在利奥塔那里,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回归到起点”,对现代性的全过程重新加以审视;二是“深加工”,对于被先前事件及其意义所建构地蒙蔽了的东西加以发掘和深入恩考。
文摘 由于清王朝堵塞了在中国原先政治体制内实现文明转型的通道,变传统国家形态为近代国家形态的政治转型,一下子被推到了中华文明转型的中心地位。原先的皇帝制度、宰辅制度为民主共和制度所取代。这一政治转型,促成了国家新的政治重心的建立和壮大,推动了国家和广大基层社会的整合,对于推动经济层面、社会层面以及思想文化层面的文明转型,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一政治转型虽以经济、社会及思想文化变迁为其背景,中国90%以上经济、社会及思想文化长期仍继续停留于古代,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世界化都只在沿海、沿江、沿铁路线等一些地区及一部分领域内有一些发展,近代国家运行所必需的人人独立、平等、理性精神、法治和契约的权威等,都相当贫乏。这就导致在共和制国家运行中,宪法虚文化一一领袖权威常常压倒宪法权威,议会边缘化--权力制衡与权力监督名存实亡,国家全能化--国家主体与人民主体角色颠倒,国家承担了直接组织和管理社会生产、流通和分配的职能,控制和掌握意识形态与精神生产的职能。小农社会政治上表现为政治权力支配一切。政治权力的这种支配地位及其为特殊利益者所控制的传统,并没有因为清王朝覆亡、共和制度建立而结束。从传统政治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型,走向真正的宪政体制权威化,国家权力有限化,国家管理专门化,国家决策透明化,主权在民制度化,这一过程已经持续了一个世纪,这一转型过程,至今也尚未完成。
传统农业文明转型为现代工业文明,是生产方式、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一次全面变革。它是由手工劳动和驱使畜力转变为机器生产和使用蒸汽、电力及其他现代动力,由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转变为发达的市场经济,由狭隘的地域性联系转变为广泛、直接的世界性联系。与此相应,最大多数的劳动人口从农业转向工业、商业及其他服务业,从农村转向城市。这一转变,构成20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旋律。然而,20世纪的中国,又是中国传统社会农民运动周期性活跃的又一个高潮期,生活在传统生产方式中的广大农民所要求的,往往仍是相当传统的“打土豪,分田地”“吃大户,均贫富”,保护他们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自然经济。
后记 读毕校样,有几句话,觉得非说不可。
首先要热切感谢杨耕教授。是他亲自来复旦,在吴晓明、俞吾金两位教授陪同下,盛情邀约。不是他的催生,这部书稿肯定不会这么快就问世。
还要感谢李雪洁老师,为了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她精心编校,付出了辛勤劳动。
这部著作是我所承担的教育部委托重大项目《中国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一项重要成果,也是三十年来和改革开放历程共同走过的一份记录。谨以此书敬献于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而奋斗的各位先贤先进。
读书人网 >历史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