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页码:18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563817158/9787563817153
条形码:978756381715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博士论文文库
内容简介 《中国职业结构变迁研究》从职业的分类、结构、产业分布、所有制构成、空间分布等角度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职业结构变迁进行实证分析。分析表明,我国职业结构变动符合职业结构的一般规律;同时,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我国职业结构演变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计划经济时期职业结构较为单一,结构变动较少,呈现为行政主导型的职业结构变动模式;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市场主导型的职业结构变动模式,市场成为配置劳动力的主要方式,各职业从业人数变化较快;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等增长迅猛,不同职业的所有制分布变化显著;各地区之间的职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在这个过程中,我国职业结构整体上向着高级化方向发展,但是与美国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职业结构作为社会存在的一种结构,也应该是合理化的,即一定社会形态下的职业结构应该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能够推进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从我国职业结构的现状来看,虽然在产业中均有一定的劳动力从事相应的职业,但是职业的从业人员的数量与质量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要求,从而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因此,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推进我国职业结构的合理化,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与和谐发展。
作者简介 郭宇强,男,生于1975年3月,山西省临汾人。2007年6月毕业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劳动经济学专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系讲师。参与完成三项省部级课题。
编辑推荐 《中国职业结构变迁研究》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博士论文文库之一。
目录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4 本书的结构
1.5 研究方法
2 文献回顾
2.1 分工理论
2.2 职业理论
2.3 就业结构转换理论
2.4 国外对职业结构的研究
2.5 国内对职业结构的研究
3 职业的形成与发展
3.1 职业的形成
3.2 职业的发展
4 职业结构的演进机制
4.1 职业结构的形成机制
4.2 职业结构的影响因素
4.3 职业结构的转换机制
4.4 职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级化
5 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职业结构演进
5.1 我国职业分类的发展
5.2 我国职业结构演进的特点
5.3 各职业从业人员的年龄与性别构成
5.4 各职业从业人员的产业与行业分布
5.5 各职业从业人员的所有制构成
5.6 各职业从业人员的教育程度构成
5.7 各职业从业人员的空间分布
5.8 中国与美国的职业结构比较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建议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
序言 职业结构是就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结构,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一方面,职业结构的变动说明了劳动力在不同职业的分布,体现着产业发展、技术进步等对劳动力职业分布的影响;另一方面,职业结构的变动也会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等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职业结构的变迁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职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本书试图在有关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关于职业结构的分析框架,并运用这个框架对我国的职业结构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职业结构的研究提供一个分析思路。
职业结构的基本含义是劳动力在职业上的分布数量与比例关系。除了基本含义所述的内容外,职业结构还包括各职业中的劳动者的教育构成、产业分布、空间分布等,这个概念的拓展可以反映具有不同技术知识、技能的劳动者在不同职业、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分布数量及比例关系。本书也对分工理论、职业理论、就业结构转换理论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与说明。这些内容构成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出发点。
本书运用历史的方法,通过职业的产生与发展过程说明职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存在着密切关系。在人类社会之初不存在职业,随着劳动分工的发展,人类社会产生了职业。三次社会大分工形成了不同的产业,这些产业中主要职业的劳动力分布也不断发生变化。职业的发展过程不仅仅是农业、工业等生产劳动的分工,也包括商业、公共管理等非生产劳动的分工。三次产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职业结构的变化,使人类社会经历了以农业职业为主导的社会、以工业职业为主导的社会,现在则进入了以服务业职业为主导的社会。历史分析表明,随着产业结构的演化与升级,职业结构也不断发展变化。
文摘 插图:

2文献回顾
2.1分工理论
2.1.1古代的分工思想
2.1.1.1我国古代的分工思想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职业和职业活动的国家之一。春秋时期的管仲提出了“四民分业定居论”,他从社会分工的角度把被统治的百姓按照职业这一标志分为四个社会集团——士、农、工、商,这是我国最早的职业分类。管仲认为,各职业的人不能混杂居住在一起,要按各集团的职业聚居在固定的地区,“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国语齐语》)这样的分工客观上有利于同一职业从业人员之间的交流,提高技术水平,促进职业的发展。2500年前的儒学经典也记录了当时的职业和职业活动。《春秋谷梁传》就写道:“古者立国家,百官具,农工皆有职以事上。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2.1.1.2色诺芬的分工思想
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色诺芬是古希腊作家中第一个注意到工场内部分工的人。他在《经济论》一书中提到了劳动分工问题:“很难找到精通一切技艺的工人,而且也不可能变成一个精通一切技艺的专家。”他在另一本书——《居鲁士的教育》中同样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在小城市里,同一个人要制造床、门、犁和桌子;有时还要造房子,如果他能找到使他足以维持生活的主顾,他就很满意了。一个从事这么多种工作的人,是绝不可能把一切都做好的。但在大城市里,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许多买者,只从.事一种手艺就足以维持生活。有时甚至不必从事整个手艺,一个人做男鞋,另一个人做女鞋。有时,一个人只靠缝皮鞋为生,另一个人靠切皮鞋的皮为生;有的人只裁衣,有的人只缝纫。从事最简单工作的人,无疑最能出色地完成这项工作,这是必然的。”同时,色诺芬把分工的发展与城市联系在一起,这说明分工与市场的范围有密切的关系。
色诺芬的分工思想也有其局限性。他注重分工是从使用价值的质量和达到这种质量的方法出发的,强调分工增加了物品的效用。针对这一点,马克思曾经指出:“产品和生产者由于分工而得到改善。他们偶尔也提到产品数量的增加,但他们指的只是使用价值的更加丰富。他们根本没有想到交换价值,想到使商品便宜的问题。这种关于使用价值的观点……也在色诺芬那里占统治地位。”
2.1.1.3柏拉图的分工思想
柏拉图的理论集中体现在他的著作《理想国》中。柏拉图继承了色诺芬的分工思想,他从个人需要的多样性和个人才能的片面性方面来说明分工的必要。他认为,劳动者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