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页码:330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8月
ISBN:7121068869/9787121068867
条形码:978712106886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新编电气与电子信息类本科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以现代通信交换为主线,理论联系实际,分别对涉及当今语音通信的电路交换和数据通信的分组交换作了全面介绍。全书共分为13章,介绍了电话网的电路交换、公共信令、移动交换、软件系统、硬件结构和操作维护;又介绍了数据网的分组交换、帧中继、ATM交换等;还对下一代网络的IP交换、VoIP、标签交换、软交换、IMS、ASON等进行了介绍。本书与以往的同类书籍相比,增加了一定比例的电路原理示意图、组网结构、局数据配置,以及IP和软交换等实用性较强的内容。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等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通信领域科研人员和通信设备维护技术人员的培训教材或参考书。
编辑推荐 本书特色:
注重实际应用,结合工程图纸,给出电路原理示意图、组网结构、局数据配置等实用性较强的内容。
注重技术更新,从NGN发展战略出发,涵盖面向IP的交换、软交换、ISM、ASON等内容。
注重通信交换与网络技术的融合,精选内容,突出重点,介绍关键技术,简化公式推导。
目录
第1章概论
1.1交换概述
1.2交换技术
习题
第2章交换基础
2.1语音信号处理
2.2时分复用
2.3交换基础理论
习题
第3章信令系统
3.1信令系统概述
3.2No.7信令网
3.3消息传递部分
3.4No.7信令数据
习题
第4章同步时分数字交换网络
4.1交换网络基础
4.2数字交换网络
4.3典型交换网络
习题
第5章程控交换机硬件结构
5.1交换机的硬件概述
5.2主处理机系统
5.3用户接口电路
5.4子处理机及其他电路
习题
笛6章程控交换机软件系统
6.1软件系统组成
6.2交换机呼叫处理的基本原理
6.3字冠数据
6.4局向中继
6.5参数设置
习题
第7章程控交换机维护操作管理
7.1电信管理网
7.2维护操作
7.3计费系统
习题
第8章移动通信交换
8.1移动通信概述
8.2移动交换信令
8.3移动交换系统
8.4第三代移动通信
习题
第9章分组交换
9.1分组交换技术
9.2X.25协议
9.3帧中继
习题
第10章ATM交换
10.1ATM交换技术
10.2ATM协议栈
10.3ATM交换机
10.4ATM通信网信令
习题
第11章面向IP的交换
11.1IP交换
11.2VoIP
11.3ATM支持IP的方法
11.4多协议标签交换
习题
第12章软交换
12.1软交换概述
12.2软交换协议
12.3软交换网络
12.4IMS
习题
第13章自动交换光网络
13.1ASON概述
13.2ASON功能层面及组网
习题
附录通信交换常用英文缩略语英汉对照表
……
序言 随着信息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通信正在向数字化、智能化、宽带化、个人化和全球化的方向发展,而交换节点是组成通信网络的重要枢纽。因此,现代交换原理和技术在通信专业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书主要介绍了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在电路交换部分,内容涵盖了从交换设备整体结构到主要组成部件,从交换机的呼叫接续过程到数字交换网络的时隙交换,从交换局的数据配置到各种局用终端的操作等方面。另外,对No.7信令和包含3G在内的移动通信交换也做了介绍。在分组交换部分,介绍了分组、帧中继、ATM等交换,并针对:NGN的II)交换、VolP、MPLS、软交换、ISM及ASON等也做了相应的介绍。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结合实际图纸,给出了电路结构示意图和网络拓扑图,以开阔读者的思路,加深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依据枯燥的信令标准,编写了No.7信令、X.25协议、软交换协议等内容,尽可能使读者易学易懂;从NGN发展战略出发,编写了面相IP的交换、软交换、ISM等内容,以使读者多接触新技术,把握今后通信的发展方向;根据交换局的实际运行数据,编写了系统、中继、用户等参数内容,以增强读者对通信网和交换系统的了解。尽可能地做到在有限篇幅的前提下,使书中内容丰富、不空洞,使读者从中受益。
本书注重通信交换与网络技术的融合,深入浅出,重点突出,介绍关键技术,简化公式推导。相信读者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能够较系统地理解现代通信交换的相关基础知识、原理和应用。读者在此学习的基础上,如再去翻阅与通信交换相关的工程手册、协议、信令、标准和交换设备说明书等资料时,就会感觉到容易得多。
全书共分为13章:第l章简述电路交换机和各种交换技术:第2章介绍一些与交换相关的基础知识,如语音信号处理、时分复用和交换基础理论等;第3章主要介绍No.7信令网;第4~7章介绍电路交换,包括数字交换网络—SN)、硬件结构、软件系统、局终端维护操作系统等;第8章介绍移动交换的PL,MN、3G等:第9章介绍分组交换,包括.X.25协议、帧中继;第10章介绍ATM交换及相关组网、协议等;第11~13章介绍新的交换技术,包括IP交换、标签交换、VolP、软交换、ISM和ASON等。
每个章节的内容相对独立,但又有联系,读者学完全部课程后,能将现代通信网和它的各种交换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概念。建议在学习时有重点地选择内容:本科(含专科)参考学时为54~72学时,第l~8章、第ll章、第12章必修,其他内容(含“*”部分)选修;技术人员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学习。为便于教学和学习,本书配有电子课件、英文缩略语对照表等电子资源,读者可以登录电子工业出版社华信教育资源网(www.huaxin.edu.cn)下载。
本书是根据作者多年从事交换机等通信行业工作的实际经验,结合课堂讲义整理而成的。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参考了有关资料,在此对相关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书中的疏漏与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文摘 插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