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页码:15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9787115197344
条形码:978711519734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正略钧策管理评论(第2辑)》从战略观察、人力资本、营销策略和管理艺术四个方面论述了国内企业在企业管理、产品营销、人力资源领域普遍遇到的现实问题,并以类似的成功案例分析为佐证,提出操作性极强的问题解决方案。书中内容充实,论证科学,指导性强,是一本管理评论精粹文集。
作者简介 王海文,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博士,北京正略钧策管理咨向公司合伙人、副总裁、有多年的管理工作和管理咨询经验,在公司战略、战略执行与保障、管理模式设计、组织结构、流程重组,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参与的管理咨询项目主要涉及行业包括通讯行业、高新技术行业、流通领域、房地产行业、电力行业、制造业、公用公共事业、投资银行业、 工程建设、纺织业等。多次在国外媒体及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
薛迥文,清华大学MBA、清华大学经济学学士、北京正略钧策管理咨向公司台伙人、副总裁。有超过10年的高管实践和管理咨询经验,在公司战略规划、战略执行与保障、管理体系建设、公司重组、管理变革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参与的管理咨询项目主要涉及房地产咨询及政府规划。
张锦娴,中南大学法学学士 北京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公司研究院经理,曾任北京正略钧策管理咨向公司市场部经理、《经济观察报》品牌推广部项目经理等职.具有丰富的行、研研究经验和媒体经验.主持并参与正略钧策公司《中国管理咨询行业市场发展研究报告》、《中国企业境外IPO研究报告》等多千品牌报告的策划、数据调研与撰写工作。
编辑推荐 《正略钧策管理评论(第2辑)》适合企业管理人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及相关人士阅读使用。
目录
第一篇 战略观察
1+1+1:民营企业家的产业布局——赵民
民营企业的治理策略——李培恩
如何在现有企业中打造突破性业务——王海文
走过地狱到天堂的距离——崔自力
生存靠棉袄,发展要思考——薛迥文
战略与文化:河堤与河水——韦华伟
应对通胀压力的企业供应之道——吕谋笃
制造企业谨防进入盲目技术创新的误区——包仲南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热潮的冷思考——卢静
并购过程中的企业文化融合——洪军
第二篇 人力资源
你能培养出“许三多”吗——安士辉
企业应该建立对岗位价值评估的正确认识——朱松
正确认识KPI体系——吴学飞
绩效考核中强制分布法的运用——张磊
新《劳动合同法》下的绩效管理体系设计——王斌
不同市场环境下销售人员绩效薪酬体系设计——陈睿 曲飞宇
薪酬变革——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外科手术”——祖太明
股权激励——力在内功——梁瑞芳
第三篇 营销策略
中国营销30年——郝士恒
婴幼儿奶粉促销的误区和建议——张锦娴
五粮液和茅台的品牌战略点评——许海平
“品牌时代”医药行业的品牌问题——熊威
培育卓越的营销文化——韦华伟
论当前民营企业营销体系普遍存在的问题——周晓荣
让顾客成为你的资产——安士辉 何训
第四篇 管理艺术
如何有效管理董事会——赵民
万科应该向ZARA学习——许朝辉
领导你的领导力——安士辉
山大王大战书呆子:管理要看人——赵民
团队领导——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徐曼
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标杆研究——王晓峰
……
序言 2008年恰逢中国改革开放30年,我们选择在这个时候出版《正略钧策管理评论》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从一个“自我封闭的国家”演化为“拥抱全球的国家”,广大的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从“贪图稳定”演化为“追求梦想”。30年来,中国博大的市场和吃苦耐劳的人民共同铸就了中国制造业的世界领先地位。同时也形成了一批重量级的企业,造就了一批世界级的中国企业家。企业家引领企业发展,企业壮大进一步扩大了企业家的影响力。从微观层面而言,是企业家与企业的相互作用推动了中国经济30年的大发展。
回顾过去的30年,我们的社会基本是在“打破旧的模式,探索新的模式”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首先是打破,打破就是思想解放,而如何建设一个物质富裕的美丽新世界,基本上是“摸着石头过河”。30年来,凭着“脱贫”的朴素意愿,凭着青春的冲动,凭着信息不对称,凭着商业嗅觉,凭着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公司沉浮,前赴后继,大浪淘沙, 中国大地成为“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试验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2001年年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经被空前释放的中国人的想像力、创造力及购买力,得以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今天,我们开始出售“中国概念”,我们开始向我们的老朋友输出“中国经验”。30年巨变,波涛汹涌,沧海桑田,笔者认为过去30年的经济发展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和影响,要超过“五四运动”后的30年及建国后30年的总和。如此追溯的话,中国富强之路已经探索和实践了90年,而在这改革开放的30年,中国人民才算找到迈向富裕的康庄大道。
过去30年中,中国商业思想的形成及影响力远远落后于中国大地丰富多彩的商业实践,这也是转型社会的必然,实证性理论研究永远落后于实践本身,虽然个案的商业实践和管理实践可能不具有广泛性和持续性。
文摘 插图:

第一篇 战略观察
1+1+1:民营企业家的产业布局——赵民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一个巨大成就,就是诞生了一大批民营企业家。中国的民营企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初步完成了第一代创业的过程,大部分的民营企业家已拥有两种资产:一是公司发展壮大以后的公司资产,二是个人和家庭积累的个人资产。但大部分的中国民营企业家,尤其是那些公司股份全部是自己家族成员的企业家,一般出于各种考虑而把这两种资产混杂在一起,不分彼此。与此同时,中国大部分民营企业家的家族第二代也开始长大,大学毕业以后也陆续进入商界。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讨论中国民营企业家的产业布局问题,其实就是讨论民营企业家的个人资产的分布战略。
正略钧策公司的观点是,民营企业家要有一个“1+1+1”的产业投资战略思想。
第一个“1”,是指民营企业家自己赖以成功的“发家生意”,也就是自己最早成功的那个行业,这是一个民营企业家的产业基础和事业基础。对于大部分1960年以前出生、现在50岁以上的民营企业家,自己在过去30年中伴随着改革开放一起成功的产业,一定是自己最熟悉、最清楚和最有把握的行业,当然,应该也是自己最有感情的行业。所以,在这样的一个产业上增加自己的投资,保持持续的市场竞争力和领先地位,不仅是一种产业战略,更是民营企业家的生存基础。
但是,一般民营企业家普遍会遇到的一个头疼的问题是,这样的一个“发家生意”,通常是市场完全放开、技术含量有限的制造业,现在的利润率越来越低,通常难以支撑高速发展的需要。尤其是2008年开局以来,粮食涨价、石油高价位、人民币升值、土地严控、银行贷款严控、税法调整、新《劳动合同法》严格执行等,使这样的一个产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