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页码:49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2月
ISBN:7510802199/9787510802195
条形码:978751080219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图书品牌:北京时代联信
内容简介 《佛学与国学:楼宇烈教授奇秩晋五颂寿文集》内容简介:于楼宇烈教授七秩晋五大寿之际,《佛学与国学:楼宇烈教授奇秩晋五颂寿文集》精选文稿四十余篇组成论文集,共祝楼教授七十五大寿,让历史与社会共同见证楼先生可比日月的亮节风范及其对我国哲学宗教学的贡献。文章的作者大多来自国内外著名的高校、研究所或民间团体,主要是楼先生的门生弟子,亦有海内外的学术同仁。文章内容既包括对儒释道经典论著的考证研究,也有对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应用价值的研究;它们既对儒释道文化在社会发展领域的贡献进行评述与阐释,也对其曲折发展过程进行批判与反思。
编辑推荐 《佛学与国学:楼宇烈教授奇秩晋五颂寿文集》:时值楼宇烈教授七秩晋五大寿、执教五十周年之际,《佛学与国学:楼宇烈教授奇秩晋五颂寿文集》精选文稿四十余篇结成颂寿文集,感谢楼先生对我国当代哲学、宗教学所傲的贡献,并祝愿先生身体安泰,吉祥如意!
目录
再论宗教-文化观的方法论意义/1
拓宽佛教研究领域与加强国际合作/19
全球化时代的三大佛教理念/26
论“格义”之广狭二义及其在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36
僧肇的“立处即真”说/50
佛陀跋陀共慧远构佛影台事再考/55
佛陀跋陀罗离开长安的时间再探讨/65
《法华经文外义》研究序说/76
《十地经论》译者新探——菩提流支主译说的成立/87
《华严五教止观》的理论贡献及其禅修指导意义/101
梁肃《止观统例议》读记/111
戒律的传播与本土化——从唐道宣与义净的弘律说起/126
略论六祖惠能大师最后付嘱之教法——兼谈宗宝本《坛经》的一个断句错误/139
简论洞山良价的禅学思想/146
论雪峰及其弟子云门文偃的禅风特色/155
《宗镜录》的“禅教一致”思想/163
宋初孤山智圆“中庸”思想探析/177
三智之美与扶忠继忠/187
禅宗中的言语行为/193
中国近代佛教复兴之再审视——再看杨仁山再看近代佛教之复兴/204
领纳戒法于心解行必须相应——虚云老和尚论受戒及行持戒律/213
韩国佛教的社会福祉理念与实践/223
明治时代的日本佛教现代化动向一瞥/233
日本佛教界对战争的反省与批判——以祷谷宪昭的战争批判思想为中心/245
上座部佛教从“自度”到“普度”的演变/258
略论部派佛教的“三科假实”之争——以《异部宗轮论》为中心/265
略论中观与唯识在自性、二谛等佛学要义上的异同/280
<维摩诘经>经名辨析/295
佛教出家思想对管理的意义/308
大乘佛教的慈善观/322
慈善无相——胜矍居士三大愿浅说/327
禅思随感录/334
理事之迷思/343
人间佛教思想中的儒家精神/351
儒家“仁爱”精神的“普世性”与“终极性”/358
《老子》中的经济学思想管窥/368
“修身”和“治国”的论辩——荀子对孟子学说的批评/381
<月令>思想再议/391
王阳明《大学》论与“朱陆”问题的展开——兼论王学流衍与“朱陆”问题在晚明背景下的重构/399
马一浮论儒家诗教大义/411
抒此时艰,奠我中夏——兴中会的现代意义初探/425
水原华城与茶山的经世思想/447
东西理想人格之辩/460
传统书画的社会作用与政治意义/468
中国古琴与传统文化论要/480
……
文摘 插图:

尽管上述这些研究成果未必完善,或许还带有“宗教决定论”之类的理论偏差,但就其学术创见或思想精华而言,它们无疑都是富有启发性的,可从两个基本的理论探讨角度——宗教信仰的“本质”与“功能”来深化我们对于宗教因素及其影响的认识。前面的讨论表明,所谓的宗教因素并不仅仅指某种宗教本身,而是泛指诸多不同的宗教信仰在人类文化和社会生活领域的反映或体现,宗教因素的影响主要就是指宗教信仰的文化功能或社会作用。从学理上讲,事物的功能或作用取决于其本质,现实生活中的宗教因素也应如此。因而,如果能像终极关切论那样在比较研究的意义上将诸种宗教信仰定性为“终极关切”,或用通俗概念来讲,就是指那些具有终极性、绝对性和神圣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那么,我们便不难理解这里所要探究的宗教因素及其影响的深层性了。
这里所用的“深层性”一词主要是想强调,正因为宗教因素是宗教信仰的现实反映或社会体现,深含着诸种宗教对世界和人生的根本看法及其价值导向,所以此类因素能从深层次或根本上影响着人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尤其是对那些具有深厚宗教传统或处于浓厚信仰氛围的社会性行为主体,诸如社团、党派、种族、民族、国家、国际联盟或国际组织等,可产生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宗教因素的此种深层影响,不但可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前述三种特性,即宗教因素及其影响何以会具有积淀性、弥漫性和渗透性,同时能使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宗教因素对于冷战后的国际热点问题和重大冲突的影响所在。让我们仍借前文的例证,对这里提到的两点理论收获略加说明。
前面我们曾以民族与宗教的广泛联系来证实宗教因素及其影响的弥漫性。牟钟鉴教授言简意赅地指出,民族与宗教有着极为密切的内在关系,民族是宗教的社会载体,宗教则是民族的精神向导,是民族精神的凝聚力量。因而,他首倡建立一门交叉性的民族宗教学。“民族学视角,使我们能够较好地了解信教群体的状态和生存需求,从根源上把握宗教;宗教学的视角,使我们能够较好地了解民族的心理和情感依托,从精神上把握宗教。”以上论断里点到的“民族的精神向导”、“民族精神的凝聚力量”和“民族的心理和情感依托”等,显然有助于我们理解宗教因素对于民族生存状况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