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风云际会(自然卷)

发布时间: 2010-07-25 03:05:12 作者: kind887

 风云际会(自然卷)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东省出版集团,花城出版社
页码:14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7536055293/9787536055292
条形码:978753605529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神的脚印:中国符号文化

内容简介 《风云际会(自然卷)》内容简介:自然万物各以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融合到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天”是高高在上的威严,显示父君的权势,“地”是厚德载物的博大,表明慈母的关爱;“日”展现现实主义的生与死的争斗,“月”凝聚浪漫主义的情与爱的缠绵;“山”是温柔敦厚的仁人,“水”是轻灵多变的智者;“风雷”是大地愤怒的容颜,“云霞”是苍天欢欣的笑脸。
不理解自然万物的性情,就不理解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不理解自然万物的心灵,就不能体会中国文化的本性和精髓。《风云际会(自然卷)》包括了天、地、日、月、星等十六个自然万物的姿态进行描述。
编辑推荐 《风云际会(自然卷)》:神的脚印,中国符号文化。
目录
总序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前言
一 天
二 地
三 日
四 月
五 星
六 山
七 河
八 湖
九 海
十 风
十一 雨
十二 雪
十三 雷
十四 云
十五 霞
十六 光
后记
……
序言 旅法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先生说过:“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岁月的沧桑,历史的印痕,在上帝老人那慧目如电的注视下,不经意间竟造就了多如恒河之沙的人类及其“思考”作品。
据研究,人类已经存于斯几数百万年的时光,而在此之前呢?当上帝在静观万象、俯视众生时,偶然间瞥见,而今有这么一帮子民竟汲汲于思索具有悠久历史的“符号文化”时,当作何想?发笑么?也许,未必!
应该说,自从有了上帝老人的眷顾而“创造”出人类,这世上便有了文化和思绪,涂染上了形形色色的情感意味,如同空气一般弥散在世间各个角落,从而显得韵味十足、力透纸背。显在的外观不再显得单薄以至于“芜没于空山”,且日益丰富起来……
既如此,浅疏的体表油然承载并传达起某种“弦外之音”,诸如“象征性”、“主体性”、“超越性”等便次第出现;久之,我们就观其形而会其义,略其形而会其神;随之,“人文性”、“历史感”、“宇宙观”等人类话语便在岁月年轮的碾压下愈加迷人……
渐渐的,华夏“女娲”的子孙们在面对祖先遗漏的多种花絮时,往往产生出一种神奇的美感距离,更为醇厚的“文化”味道也就被无意识接受与敞开:接受的是生活,敞开的是神性。神性增加了厚度,生活融入了文明,文明推动了历史,历史整合了意义,意义拓展了体量,体量积淀了文明,文明化入了生活,生活充满了神奇,神奇归之于神祗,神祗创制了符号,符号遮蔽了本意,衍义得到了敞开……不断的遮蔽与敞开,便构成了符号的双重功能。人类文化正是在这辆双驾马车的裹挟下,荡生出历史烟云。
何谓符号?符号即人化的第二皮肤。
什么是人?人是拥有生命意识,并将其形式化从而唤起情感共通的生物。
人化即文化,文化即交流;交流是手段,情感为主旨。
从文化的起源看,“人”是文化的第一要义,“符号”则是其形态与浓缩。因此,“人—文化—符号”构成了某种同一性命题。人们正是在“文化符号”和“符号文化”中强化其生命意义,生命的节奏由是成为人类文化的最早华章。
可以说,符号一经浓缩了生命情调,便起到一种鬼斧神工的作用,无形中构成了推动人类进步的积极动因。这或许就是我们每每在面对自然或文化杰作而叹许为“上帝的杰作”之深层因由?
作者们无意在此建立一门“中国符号文化学”,因为大文化观念本身即是一门体大思精的学问;也无意于条分缕析地去做考据和索引工作,因为历史的人文误读即是符号的内在因子;同样无意于比较中西符号文化之问的异同,人类本一家,允许有个性。共性与个性共存不仅自然而然,也是一种历史必然,多元性正是符号的本质特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内涵博大精深,其符号文化亦丰富深邃,自成系统。为生动表现中华文化,编者从传统音乐中撷取了几首古琴曲名,如“古神化引”、“板桥道情”等,旨在利用第一符号(语言)去言说第二符号(图像)而揭示第三符号(题旨),试图寻拾曾经的“左图右史”传统,以雅俗共赏的方式来达成真正意义上的符号揭示与敞开,使大家从中得到某种精神启悟!
出于上述“思考”,我们精心策划并精选了二百余经典符号,其内容尽可能涵盖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虽然不尽完善,亦可一窥全豹。鉴于符号文化的自身规定性,尤其是当下审美文化的道成肉身性趣味所使然,力图用鲜活的笔调糅历史、文化、艺术、审美、民俗、感悟于一体,宣叙出一部和谐的多声部协奏曲。
这里的“符号”与国际上风头正劲的“符号学研究”不尽相同。近半个世纪以来,国际符号学研究方兴未艾,国内对这一问题也逐渐关注。人们有理由相信,李幼蒸先生的话并非空穴来风,他说:
符号学研究将成为下世纪(21世纪——笔者按)初的中国显学,中国符号学将成为国际符号学新的中心。同时,符号学亦将成为使中华传统人文理想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有效工具。
需要说明的是,丛书从前期策划到最终付梓经过了相当长的快乐等待。幸运的是,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季羡林先生、张岱年先生、张道一先生等前辈学者们的热情鼓励与大力支持。季老年逾九秩,仍为本书挥毫题签;张老亦题词予以勉励;业师道一先生表示做一位“实实在在的顾问”……大师们的鼓励与前辈学者的关怀始终是我等奋力前行的不衰动力。
文责自负,各尽其职;世事繁冗,未可尽表。
文摘 插图:




一 天
在峰峦之高巅之上,在旷野之广袤之中,迎风而立,举目苍穹,我们得到一个无边无际、苍茫浩淼的无尽苍天。《说文解字》释天曰:“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所谓从一,就是唯一的、独一无二的意思,所谓从大,就是广大无边,这个大没有比较而言,意思是说天之大,无可比。 “天”字从本性上就显示出它的惟我独尊。这个含义的‘天’,唯有大自然、大宇宙可当其称。
而且这个无穷广阔的家伙,真是充满神奇,它时而湛蓝而高远,引领着你的想象和精神,向无穷高处升腾,时而又浓黑而低沉,翻卷着你的惊恐和畏惧,在屋檐上飞奔;它时而安静而平和,好像有几万年了它不曾有过气愤,时而又奔腾而咆哮,好像在瞬间就要毁灭它的仇敌;它常常苍白而乏味,漫漫的白光刺痛你沉闷的额头,它又时常灿烂而辉煌,绚丽的霞光激动了天地生灵。
我们人类就是在这些仰望、敬畏、迷惑和激动当中渐渐长大,开始渐渐地明白,天地孕育万物,也孕育自身的神奇。天地是人类生存繁衍的家园,它包容着世界一切进化的可能,它是宇宙苍生演绎生命的舞台,它注视着生灵万物的生死悲欢。然而,人类的进化,人类的伟大,人类的创举却改变了人类自己对天空的张望姿态,在现代都市生活中,我们也许已经失去了那个叫古人梦牵、魂绕的“天空”。
现代的天空与古代的是多么的不同呀,现代是开化了的,发达了的,科学昌明了的时代,是一个号称人类已经掌握,甚至是征服了自然的时代。在科学的旗帜下,我们对待天空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改造代替了敬仰,功用代替了崇拜,直白代替了神秘,分析代替了感戴。现代的天空也是蓝色的,但这蓝色没有了古代的深蔚、纯净和清湛。古代的天空没有被高楼大厦分割,没有被水雾烟尘遮挡,也没有被射电望远镜穿透。现代的天空是分析了的、肢解了的、被直白地说明过的,是干涩的没有水分和精神魅力的天空。现代人的天空是大气层和被反射的太阳光线.,而古代人的天空是风婆婆雷公公的土炕,是八大金刚的奥运赛场,是王母娘娘的蟠桃园,玉皇大帝的金銮宝殿,是一群白鹤飞腾而起,就能让诗情汹涌铺展的地方。
所以,我想,当我们要感受传统文化里的蓝天,我们就先要回到纯挚的童年,我们就先要虔诚地仰望苍穹,我们要和古人肩并肩,互相有真诚的对视,互相怀着同样的虔诚——仰望苍穹……
古人在山川峰峦
……
后记 中华的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而且风格独特。在这个包容万象的体系里面,尤以“人和自然”的关系值得称道,这关系里面充满共融共通、和谐共生的理念。
在自然这个大宇宙里,天地日月,阴阳变幻,五行相生,有许多的规律和程式,这些规律和程式可以毫无障碍地应用于对人生和社会生活的解释和指导。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吉凶祸福等等都与自然变幻相通相融。
在共融共通之外,还有和谐共生,即中华的文化不把自然当作征服和改造的对象,而是当作生活于其中的家园。所以,中国古代有改变生活状况的许多技巧和伟大技术发明,却很少宏大的体系性的认知、征服、改造自然世界的科学精神。中国古人不企图改造万物、为我所用,而是愿意把自然当做贴身的朋友,在亲近的交流中和谐共生。
于是,中华文化就给很多自然物象添加了丰富的生动想象和情感意味。日月山河,星辰烟雨,都有了活的灵性和生命。这使得中华文化里的自然充满生机和魅力。只是,我们现代人在都市生活中渐渐疏离了自然,现代科技,也渐渐消解了自然因为我们的崇敬所展现出来的美丽。
因为笔者的文化素养有限,文辞才华不足,所以,很担心没有展示出这个“文化自然”和“自然文化”的丰富和魅力。希望喜欢中华文化的读者,把阅读这本书仅仅当作一个了解中国文化的开始,我们坚信,中华文化一定会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读书人网 >科学与自然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