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岳麓书社
页码:53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80761224X/9787807612247
条形码:9787807612247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岳麓学术文丛
内容简介 《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学》讲述了:现当代海内外研究儒家文化的成果之丰硕,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对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学关系之研究,虽然还没有人像我这样不自量力地将两者加以通观与梳理,但分阶段、分流派、分作家探讨的著作与论文也允称汗牛充栋。
作者简介 李生龙,男,湖南祁东县入,现为湖南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兼中文系主任。著有《无为论》、《道家及其对文学的影响》、《隐士与中国古代文学》、《新译墨子》、《新译传习录》、《占星术》等多种,曾获湖南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南五省优秀社科读物二等奖。在各类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另著有长篇历史文化小说《道家演义》。
编辑推荐 《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学》是由岳麓书社出版的。
目录
前言
第一编 儒家研究之基本问题
第一章 儒家之基本特点
第二章 儒家之主要经典
第三章 儒家研究资料举隅
第二编 儒家思想学术之嬗变
第一章 先秦:儒学之导源奠基时期
第一节 孔子所确立的儒家基本精神
第二节 孟子对孔子仁学的继承与发展
第三节 荀子对孔子礼学的继承与发展
第二章 两汉:儒学之推阐经术时期
第一节 陆贾、贾谊、刘安之儒道兼取
第二节 两汉今古文经学争论之原委
第三节 董仲舒天人感应理论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第四节 灾异说与谶纬学:儒学的方术化倾向
第五节 《白虎通义》及其他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儒学之南北异趣时期
第一节 南北儒学的大致状况
第二节 南北儒学的主要特点
第四章 隋唐:儒学之承先启后时期
第一节 隋至初盛唐儒学的统
第二节 中晚唐儒学的转向
第五章 宋代:儒学之求新求变时期
第一节 宋代儒学之新变
第二节 心性——宋代理学探讨之核心问题
第三节 宋代理学的基本构架与特点
第四节 宋代理学性质简析
第六章 元明清:儒学之踵宋绍汉时期
第一节 元代理学之不绝如缕
第二节 明代心学之异军突起
第三节 清代朴学之返本开新
第三编历代儒文之互渗与冲突
第一章 两汉六朝儒文之互渗与冲突
第一节 两汉之儒学语境与文士分化
第二节 六朝之儒衰文盛与儒文纠葛
第二章 唐代儒文之互渗与冲突
第一节 初盛唐文学、弘文诸馆之儒文兼取
第二节 唐代科举之儒文兼取及其矛盾
第三节 唐代诗文创作之以儒抑文倾向
第三章 宋代儒文之互渗与冲突
第一节 宋代科举中儒文地位之升降沉浮
第二节 从洛蜀党争看宋代儒文矛盾之复杂
第三节 宋代诗文创作儒文之互渗与分流
第四章 元明清儒文的互渗与冲突
第一节 元明清科举的儒文合一与儒文俱损
第二节 元代作家之儒文兼容
第三节 明代诗文创作之儒文冲突
第四节 清代诗文创作之儒文调适
第四编 儒家理念对作家与创作之浸润
第一章 “三不朽”价值观对古代作家之影响
第一节 孔子的“三不朽”价值观
第二节 “三不朽”价值观对后世文士人生观与文学观之影响
第二章 “游于艺”对古代文士生存方式与文艺观之影响
第一节 “艺”所包含的文化艺术内涵
第二节 “游于艺”是孔子政治失意后的生活和心灵安顿方式
第三节 庄子“游心”是对孔子“游艺”的逻辑展开
第四节 后世对孔庄之“游”的发挥与兼容
第三章 “养气”“禀气”“炼气”与作家修养
第一节 “养气”“禀气”“炼气”的含义
第二节 “养气”“禀气”“炼气”诸说的相互为用
第四章 “道”“文”关系所引发的种种文学观
第一节 “天地之文”引发的泛文化与泛文学观
第二节 “文以明道”“文以贯道”“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与“作文害道”
第五章 “天人感应”“天人合德”与文学创作
第一节 “天人感应”与神话、志怪
第二节 “天人合德”“比德说”与文学意象
第六章 儒家伦理与中国古代文学创作
第一节 家庭伦理与文学创作
第二节 古代文学中的伦理悲剧及其产生根源
第三节 古代文学中伦理悲剧的消解方式
第七章 儒家的历史观、叙史方式与古代叙事文学
第一节 儒家的历史观
第二节 儒家叙史的基本方法
第三节 儒家史学传统对古代叙事文学的影响
第八章 “诗言志”的诗歌本体意义及其对“史诗”、叙事诗与“悲剧”产生发展的制约
第一节 “诗言志”“诗缘情”所揭示的诗歌抒情本体意义
第二节 “诗言志”诗歌本体观对汉民族“史
诗”、叙事诗产生发展的制约
第三节 “诗言志”对我国古代“悲剧”产生的制约作用
后记
……
序言 我曾经花过二十多年时间探究道家文化,出版过《无为论》、《道家及其对文学的影响》、《隐士与中国古代文学》等专著,发表过多篇论文,还出版过长篇历史文化小说《道家演义》,算是个人研习道家文化的一个小结。在未读大学之前,我背诵过《论》、《孟》,大学时读过《左传》、《大学》、《中庸》等,研究生时较系统地学习过《周易》、《尚书》、《诗经》、《荀子》等先秦儒家原典及汉以后的若干重要著作,留校教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一直为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开设“儒道思想研究”,给博士研究生开设“中国经学史”,又担任过本省孔子学会的秘书长、副会长等职,参与组织过若干次国际国内的儒学研讨会,聆听过不少名家的高论,并出版过《新译传习录》、《华夏文明之祖——孔子》,发表过论文若干。因此之故,我一直想比较系统地就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学之关系谈点看法。然而,现当代海内外研究儒家文化的成果之丰硕,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对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学关系之研究,虽然还没有人像我这样不自量力地将两者加以通观与梳理,但分阶段、分流派、分作家探讨的著作与论文也允称汗牛充栋。
文摘 (六)儒学对文学的正负影响
一些学者一谈到儒家对文艺的影响,往往强调它束缚文艺发展的负面影响。封建时代儒家与政治捆绑在一起,儒家对文艺发展的负面影响确实是很大的。儒家常常代表当权者要求文艺“宣上德而尽忠孝”、“雍容揄扬”、“润色鸿业”,还要求创作必须宣扬封建教化,说什么“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若于伦理无关紧,纵是新奇不足传”,甚至连什么样的风格也要加以规定,要求文艺风格“醇正”、“典雅”、“温厚”、“平实”、“粹然一出于正”等等,力求使文艺成为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宣传封建道德教化的工具。对文人的个人生活,他们也往往加以干预,要求他们以德行器识为先。总之是写什么,怎么写,形成什么风格,他们都要加以干涉。不能说歌功颂德、宣扬伦理就一无是处,也不能说歌功颂德、宣扬伦理就一定出不了好作品。但是从总体上说,干涉强制却必然会违背文艺创作的规律,束缚文艺创作者的手脚,阻碍文艺的繁荣与发展。在儒学最兴盛的时代,文艺反而往往处于萎缩或停滞不前的状态;一些本来文艺创作有成就的作家“自悔”后转归儒门正道,文艺天赋也就随之泯灭,再也创作不出什么像样的作品,这些都说明儒家确实对文艺繁荣有负面影响。
然而,作为代表国家民族理想的儒家,也并都是什么都同封建政权亲密无间的。儒家讲人本主义,人道主义,民本主义,要求个体承负历史使命、社会责任、文化道义,敢于同暴君、谗臣、污吏、窳政作斗争,并主张用文艺的形式对一切邪恶现象加以讽刺挞伐,都说明儒家也有着同封建政治对立的一面。儒家所居的权威地位往往对文艺创作者有保护作用。
后记 此书的写作缘起及意图,我在前言中已经说了。前前后后六七个寒来暑往,虽然有点辛苦,却颇为自己有点耐力而聊感快慰。辛苦也好,快慰也好,都不关读者什么事,大家未必愿意同我一道分享,因此没有必要在此细细诉说。然而,我想借此片纸表达我诚挚的愿望:希望同好能拨冗一阅并不吝赐教。我还想借此片纸表达我由衷的谢意:岳麓书社对此书的出版给予了很大支持,湖南师范大学出版基金提供了经费,使之能顺利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