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印度哲学与中国佛学文集

发布时间: 2010-07-28 04:28:06 作者: kind887

 印度哲学与中国佛学文集


基本信息出版社:太白文艺出版社
页码:302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1月
ISBN:9787806803509
条形码:978780680350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宗教文化普及丛书

内容简介 《印度哲学与中国佛学文集》是由家严,原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高杨先生在生前发表的与印度哲学相关的八篇论文和笔者在有关学术会议、刊物中发表的十六篇与中国佛学相关的论文组成。
作者简介 高杨(1925--1988)原名荆又新,山西安邑人。1945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曾任北师大第一届学生会总理事、新诗社社长。1 950年由中央教育部调西北大学,任历史系教授兼图书馆馆长,陕西省历史学会副会长等职。熟悉俄、英、日、德、巴利、梵等多种文字,指导过印度佛教史、哲学史、古籍整理等学科的研究生,参加过中华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宗教卷的撰写工作。已出版的遗著有《佛教起源论》《金刚经新注》《印度哲学与佛学》《印度哲学与中国佛学文集》。
目录
前言
一、唐初政治与玄奘的《大唐西域记》
二、论早期瑜伽派的学说及其特点
三、试论弥曼差派的学说及其体系中的矛盾
四、论早期胜论派的学说
五、试沦经量部的学说
六、原始佛教的哲学和辩证法思想
七、论正理派的十六句义
八、《大孔雀经药叉名录舆地考》补证
九、《大唐西域记》研究初探
十、谈佛教文化研究的走向
十一、初论释老“法”“道”概念的界定
十二、武刹文葩相映红一一少林文化撷英
十三、浅论早期佛教与唯物主义的论争
十四、辨析佛教“苦谛”说
十五、论初期的大乘佛教及其学说
十六、佛陀及其生平考辩
十七、玄奘与大乘瑜伽行派
十八、大乘般若经与玄奘的贡献
十九、玄奘与佛教政事观及现实意义初探
二十、弘扬律学传统教化参悟人生
二十一、从《圆觉经》《楞严经》看文殊思想在佛学中的地位
二十二、隋唐时期的中印文化关系
二十三、菩提达摩付法的思想价值与现实意义管窥
二十四、《楞严经》色阴十禅境探究
后记
……
序言 本书是由家严,原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高杨先生在生前发表的与印度哲学相关的八篇论文和笔者在有关学术会议、刊物中发表的十六篇与中国佛学相关的论文组成。
在编排、采选上大体以论文完成或发表的先后时间排序,冀以表明两代人在研究方向上的传承关系。高杨先生不仅是我的严师慈父,同时还是我心灵的引导者,使我一个原本生性疏懒、散漫,浅薄、鲁直的汉子,在不经意之间,居然列于学人之中。从战士、工人到大学教授,父亲对我在思想和学术研究上的影响一直延续着。将家父生前发表的与印度哲学相关的论文汇集成册,是近年来的一个心愿,、续上一些自己在佛学研究中发表的文章,可以为今后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一些翻检的便利。希望能进一步促使自己总结经验,有所增益,并得到读者和方家的指教。
文摘 (一)
胜论派(Vaisesika)是古代印度著名的学派之一,它和正理派(Nyfiy~1)共有的原子学说是古代印度自然哲学发展的高峰。这种原子学说是奴隶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生产力普遍提高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同时,它的产生也是在当时强大的唯物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冲破宗教唯心主义的藩篱,对自然界作认真考察的结果。它否认神的创世主的作用,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异质的极微(原子)所组成,这些极微是包含在空(akasa,以太)、时(kala,时间)、方(did,空间)中的地(prthin)、水(印)、火(tejaS)、风(vRyu)的微粒。它们之间彼此相异,而且是永恒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由微粒所组成的客体则是暂时的,变化无常的。显然,这里所说的变化就意味着原子的运动,可见胜论派的原子学说的基本倾向是唯物主义的,而且还具有素朴的辩证法的因素。由于胜论派原子学说的唯物主义倾向,自然就和传统的婆罗门教的神学发生了冲突,并成为当时强大的唯物主义思潮中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冲击着婆罗门教的神学基础。这一点不论对当时或以后印度哲学思想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后记 这本文集,是家严旧作和笔者近年来陆续发表的相关中国佛学的论文。在24篇中,前8篇是高杨教授生前发表的文章,后16篇是我的续文。尽管从学术上考量,前后所选的文章有很大的差异,但也说明了印度佛学和中国佛教之间的传承关系,表现了父子之间、师生之间的联系。
本书在出版过程中,得到了太白文艺出版社同仁们的热情帮助,社长兼总编陈华昌博士长期对我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与鼓励,责任编辑邓积仓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一并致谢。谨向长期以来,认真的读者表示衷心地感谢,期望能一如既往,得到朋友们的批评和关注。
读书人网 >宗教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