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古代地方戏曲的活化石:三门源

发布时间: 2010-07-31 03:01:05 作者: kind887

 古代地方戏曲的活化石:三门源


基本信息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页码:13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7308069753/9787308069755
条形码:978730806975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浙江古镇古村落研究系列丛书

内容简介 《古代地方戏曲的活化石:三门源》内容简介:三门源位于龙游县最北端,翁、叶两天家族始世世居于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民风淳朴。现存有明清古建约六十幢,还有少量的民国建筑、楼上厅、楼接地、过接楼等形制、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处.叶氏建筑群,其.保存较完整的叶氏民居门楼建筑上,嵌有二十三块地方婺副戏曲的砖雕,楼台亭阁、山水动物,花鸟图案无不造型生动有趣,堪称中国古代地方戏曲的活化石,具有很好的艺术价值。其街遒风格.古建装饰以及古风习俗;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遗存。
编辑推荐 《古代地方戏曲的活化石:三门源》:浙江古镇古村落研究系列丛书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追根溯源择吉而居
一、地理概貌
二、建制沿革
三、宗族源流
四、依山居址
五、晨耕依旧

第二章 因地制宜一分为二
一、村落格局
二、街巷空间
三、空间形态

第三章 桃源秘境幽兰芳香
一、总体印象
二、宗柯占建
三、居住建筑

第四章 精工细作镂金溢彩
一、千雕万刻
二、卵石铺地
三、占色生香

第五章 积厚遗远古韵犹存
一、族规家训
二、礼仪习俗
三、传统艺术

第六章 满目疮痍怀古思今
一、现存问题
二、保护原则
三、模式思考
后记
参考文献
……
序言 有人将文化比作一条来自老祖宗而又流向未来的河,这是说文化的传统,通过纵向传承和横向传递,生生不息地影响和引领着人们的生存与发展;有人说文化是人类的思想、智慧、信仰、情感和生活的载体、方式和方法,这是将文化作为人们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的整体。我们说,文化为群体生活提供规范、方式与环境,文化通过传承为社会进步发挥基础作用,文化会促进或制约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在人类文化演化的进程中,各种文化都在其内部生成众多的元素、层次与类型,由此决定了文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来源于其内部生成的多姿多彩;中国文化的历久弥新,取决于其变迁过程巾各种元素、层次、类型在内容和结构上通过碰撞、解构、融合而产生的革故鼎新的强大动力。
中国土地广袤、疆域辽阔,不同区域间因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建构了不同的区域文化。区域文化如同百川归海,共同汇聚成中国文化的大传统.这种大传统如同春风化雨,渗透于各种区域文化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区域文化如同清溪山泉潺潺不息,在中国文化的共同价值取向下,以自己的独特个性支撑着、引领着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文摘 插图:




在三门源北部山脉的西北有一座高山,一峰独立。植物繁茂,气势雄伟,悬崖峭壁,极具特色,名叫饭甑山。海拔约为660米,具有典型的火山地质景观,其形状像一巨大的饭甄,特别是在雨雾天气或清晨,岚雾缭绕,好像在不断蒸饭冒气。相传在很古的时候,这是一座无名山,在山上的岩洞里住着一只头上长角,全身无毛,人不像人,兽不像兽的怪物,它力大无穷,行走如风,跨越峰峦,如履平地,而且无恶不作,经常下山扰民,捉食幼童。村里整日不得安宁,人心惶惶。此事被土地神奏明了玉帝,为拯救凡间万民,玉帝便派大将梵镇下界降妖。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激战,梵镇终于把怪兽压到了大山底下。村民为纪念梵镇,就将此山取名为梵镇山。因“梵镇”与“饭甑”谐音,加之此山外形颇像当地人蒸饭的炊具“饭甑”,后被人传为饭甑山。
村口山门桥西侧的山叫象鼻山,东侧叫樟叶岩,两山将三门源环抱于中。山外即是一片开阔的田野,田野远处又是山峦,层层叠嶂。象鼻山的左边有座古桥,叫山门桥,旧时村民常在此处散步赏月。村子旁边有塘,叫壶瓶塘,塘和溪相通。
后记 古村落作为历史与现实对话的场所、乡土文化的载体.虽然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自然和人为的损坏还在不断的继续.为仅存不多的古村落带来不小的打击。在此背景下,作者就浙江龙游三门源古村落的研究申请了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课题(05WZT043)。“村落是民族文化的源头和根基,保护古村落就是保护承载各种历史信息的真实遗存,也是保护一段看得见摸得着的老百姓自己的历史。”三门源古村落,无论是作为一种文化多样性的聚合体,还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都有着重要的保护和发展价值。但可惜的是.就在本书初稿完成后不久的一次去该村落的调研中,发现村落中的一些建筑又被破坏,很多建筑随时面临着被拆、迁、整、改等严重威胁。因此古村落的保护刻不容缓。
课题的顺利完成和书稿的写作、修改,得益于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在调研和写作过程中.我们还得到了龙游县博物馆、龙游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石佛乡文化站、龙游三门源村委会等单位的支持和帮助,特别是朱士生副馆长,刘思聪、马惠莲站长,潘绍吉先生为本研究提供了热情的帮助和宝贵的资料,在此表示感谢!
读书人网 >地理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