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世界建筑艺术

发布时间: 2010-07-31 03:30:11 作者: kind887

 世界建筑艺术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页码:36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9787560952642
条形码:978756095264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世界建筑艺术》为美育普及性读物,是《文化纪念碑的风采——建筑艺术历史与审美》(列为大学美育教材,获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的修订版,也是作者《世界建筑艺术史》丛书的缩略版,内容专注于中外古今建筑艺术代表性作品的鉴赏、历史及文化内涵的阐明。观点鲜明,浯言平易,可供关注艺术、文化的广大青年参考,亦可用作美育教材。
作者简介 萧默(1937年~),湖南衡阳人,建筑艺术历史与理论学者,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建筑艺术研究所原所长,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博士。出版《中国建筑艺术史》(主编及主撰,获中国图书奖)、《世界建筑艺术史》丛书(四册)、《敦煌建筑研究》(获文化部首届优秀成果奖)等哲学、社科类重要著作18种;主编《中国80年代建筑艺术》(获建设部优秀图书荣誉奖)、《当代中国建筑艺术精品集》等图书;曾创办《建筑意》辑刊。
媒体推荐 人民的思想就像宗教的一切法则一样
也有它们自己的纪念碑
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
人类的全部思想
在这本人书和它的纪念碑上都有其光辉的一页
  ——【法】雨果
含义最完满的建筑历史
几乎囊括了人类所关注事物的全部
若要确切地描述其发展过程
就等于是书写整个文化本身的历史
  ——【意大利】布鲁诺赛维
编辑推荐 《世界建筑艺术》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第一章 打开一个新世界
第一节 建筑文化
一 建筑与文化
二 建筑体现文化的深刻性
第二节 建筑体系
一 中国建筑体系
二 欧洲建筑体系
三 伊斯兰建筑体系
四 现代建筑

第二章 东方人主义——东方稗官野史精神
第一节 “非壮丽无以重威”——中国都城与宫殿
一 探索与发展(汉代以前)
二 盛世风貌(隋唐)
三 充实与总结(明清)
第二节 “祭神如神在”——中国坛庙与陵墓
一 儒家思想在祭祀建筑中的映射
二 自然神坛庙与祖先祠祀
三 陵墓
第三节 人间与天国——东亚宗教建筑
一 印度佛教与印度教建筑
二 中国、朝鲜半岛、日本北传佛教建筑
三 中国藏传佛教建筑
四 东南亚及中国云南南传佛教建筑

第三章 天人合人——中国人的智慧
第一节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中国园林
一 江南私家园林
二 华北皇家园林
三 中国园林的世界性地位
第二节 “众乌欣有托,吾亦爱吾庐”——中国民居
一 北方院落民居
二 南方院落民居
三 南方天井民居
四 岭南客家集团民居
五 南方自由民居
六 西北窑洞民居

第四章 文明的另一些源头——埃及,西亚与古代美洲建筑
第一节 为了灵魂的不朽——埃及金字塔与神庙
第二节 消失在沙漠中——古代西亚建筑
第三节 被灭绝了的辉煌——古代美洲建筑

第五章 西方世界——古代和近代欧洲建筑
第一节 不可企及的典范——欧洲古典建筑
一 爱琴建筑
二 古希腊建筑
三 古罗马建筑
第二节 笼罩在基督的光环下一中世纪基督教建筑
一 早期基督教建筑
二 拜占庭建筑
三 俄罗斯建筑
四 前哥特(罗马风)建筑
五 哥特建筑
第三节 人的发现一文艺复兴与巴洛克
一 文艺复兴建筑
二 巴洛克建筑
第四节 故址上的徘徊——-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与折中主义
一 古典主义建筑与古典园林
二 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与折中主义建筑

第六章 从天方夜谭的国度——伊斯兰建筑
第一节 老树新枝一早期伊斯兰建筑
第二节 沙漠中的花朵一典型伊斯兰建筑
一 伊朗和中亚伊斯兰建筑
二 中国维吾尔族伊斯兰建筑
三 印度伊斯兰建筑
第三节 多元伊斯兰——混合伊斯兰建筑
一 奥斯曼土耳其伊斯兰建筑
二 西班牙伊斯兰建筑

第七章 终于回归平民——从现代到当代
第一节 从花房谈起——西方现代建筑的萌芽
一 现代建筑的萌芽
二 新的探索
第二节 四位大师——现代主义建筑
一 格罗庇乌斯与包豪斯学派
二 柯布西耶与萨伏依别墅
三 密斯与德国馆
四 莱特与流水别墅
五 国际式风格与摩天楼
第三节 情感的呼唤——现代主义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新发展
第四节 通过非传统的方法组合传统部件一后现代主义建筑
第五节 百彩纷呈——现代主义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继续发展
第六节 越批评越出名——各式各样的“先锋派”
第七节 中国的脚步——中国近代和当代建筑
一 中国近代建筑
二 中国当代建筑

第八章 余论
第—节文化决定论
第二节 中国建筑的发展前景
第三节 建筑审美能力的培养
附:插图来源
……
序言 当前,加强审美教育已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审美教育有助于为一代新人打开—个无限奇妙的美的世界,开拓视野,使生活充满美的情趣;更有益于启发人们的美好心灵,陶冶情操,成为—个在知识、道德、体格和审美能力方面,都是强健的、乐观的、理智的并具有丰富情感的、充满美好情愫的强者。
很大程度上,美育的主要内容就是艺术审美。建筑艺术是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在发达国家,往往被置于所有艺术中最重要的地位。在日益发展的旅游活动中,百分之七八十的观赏对象也几乎都是优秀的建筑。但在我们中国,情况却不太理想了:世界上有那么多建筑艺术精品,我们在历史上也产生过许多骄人的杰作,但青年人对之视而不见、无从捉摸的情况较多,尽管他们对流行的通俗艺术是那么耳熟能详。这个责任应该由年长的一代来承担:建筑艺术是一种艰难的艺术,是一种有如交响乐般的高尚艺术,没有指点是不大容易入门的。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很注重美育,据《周礼》记述,周代已将礼、乐、射、御、书、数列为教育的基本内容,称为六艺。孔子则将六艺指称儒家特别重视的包括《乐记》在内的六本书或文章,称“六经”。他说:“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义。”(《史记》)不管是《周礼》还是孔子,其中的“乐”,指的都是美育,是学生们必须学习的“六艺”之一。《乐记》的内容不仅包括音乐,可以说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有关艺术的美学著作(《乐记》是《礼记》49篇中的一篇,题《乐记第十九》,包括11篇文章。西汉刘向说古《乐记》原共23篇,其他12篇当时已佚。《乐记》的作者和时代问题众说纷纭,多认为是“先秦旧书”,及秦而灭)。在孔子看来,美育的重要性甚至可以与“治”即治国平天下的大事相提并论。
文摘 插图:




《礼记》还第一次从理论上高度概括了建筑群的中轴对称布局对于烘托尊贵地位的重要,提出“中正无邪,礼之质也”的看法:主要殿堂当然就应该居于中轴线上接近中心的最重要的位置。这一观念,又叫做择中论。荀子说得更具体:认为君王应该住在天下的中心,才符合礼仪。《吕氏春秋》也说,应该选择天下的中心建立国都,选择国都的中心建造宫殿。所以,洛邑王城及其官城的规划,它的规整对称,以君权为中心,以族权、神权为拱卫等规划思想,都完全符合儒学的理念。
儒学建筑观第一次以理论的方式表明了人对建筑艺术的自觉。如果说在此以前,人们对建筑,还多半只是从实际的物质的使用功能的角度来理解和要求的话,那么,儒学则把它提高到一个艺术自觉的高度了,即建筑不仅具有实际使用的物质性功能,同时也具有表达思想意识的精神性作用。
此外,作为儒学经典之一的《易经》,还对建筑提出过“大壮”的要求,与突出君权的观念遥相呼应。所谓“大壮”,就是一种阳刚壮大之美,在宫殿中的体现就是巨大、宏丽、华美和威严。但与此互补,孔门儒家更多提倡的是一种所谓“温柔敦厚”的艺术风格,也就是追求一种普遍和谐,每一部分都不应该过分突出。这一主张的确对中国艺术包括建筑艺术的总体风格产生了很大影响,甚至也是形成中国人的趋于平和、宁静、含蓄、内向的心理气质的原因之一。
秦汉都有过几座著名的宫殿,如秦咸阳的咸阳官和阿房官、汉长安的未央官和建章官,形成了中国宫殿建筑的第一次高潮。但因时代的久远,详细情况都不太明白了。到了隋唐和宋,又掀起了第二次高潮。
读书人网 >建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