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古刻新诠

发布时间: 2010-08-01 03:30:42 作者: kind887

 古刻新诠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华书局
页码:26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
ISBN:7101065783/9787101065787
条形码:978710106578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文献传承与文化认同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古刻新诠》分上、中、下三编,包括总论、述要与具体考述三个部分,面、线、点相结合,考论相兼,无论是全局描述,还是微观考证,对于唐五代小说、历史及文化研究,都有重要参考价值。要深入理解文献的意义,不仅需要了解文献自.身的形成及其传承过程,也需要参考和借鉴前人的研究积累。在中国传统学术史上,小说研究基本上不登大雅之堂,二十世纪以降,小说研究才“升格为一门具有现代学科性质的专学,这是二十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收获,也是中国现代学术区别于传统学术的特色与个性之所在”。这一份丰厚的学术遗产应该及时清理,其中的利弊得失亦有待总结。苗怀明《二十世纪中国小说文献学述略》将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研究分为四个时期:二十世纪上半期、建国后三十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从小说文献的搜集、整理和研究等方面对这一学术领域的成果作了全面盘点,尤其突出有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小说名著的文献。小说的产生、存在、传播的社会文化语境与诗文辞赋等文学样式有很大差异,小说研究也相应地形成了自身的特点,苗著从学术史角度所作的文献清理,显然有助于这两方面的正本清源。
作者简介 程章灿,1963年生,福建闽侯人。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1983年获学士位。1989年获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有《魏晋南北朝赋史》、《石学论丛》等专著多种。
编辑推荐 《古刻新诠》由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
目录
《刘熊碑》新考
一、碑主身份生平考
二、碑刻时代考
三、书撰不出蔡邕考

读《张迁碑》志疑
一、《张迁碑》出土时地及其在明代之流传问题
二、《张迁碑》之语词及用典问题
三、碑文中的官名及其碑额体例问题
四、《张迁碑》的书法及汉碑的伪刻与重刻问题

《张迁碑》再志疑
一、前人对《张迁碑》的怀疑
二、汉人的书写态度与汉碑的书刻
三、补刻与翻刻问题
四、碑文文本的问题
五、小结

作为文本的汉代石刻——读《汉代石刻集成》
明僧绍与栖霞立寺史实考——重读《摄山栖霞寺碑》与《明征君碑》
一、明僧绍家世事迹及其南渡时间
二、明僧绍与栖霞寺的创立

《头陀寺碑文》所用佛典与《涅盘无名论》之真伪
一、《头陀寺碑文》所用佛典与僧肇
二、关于《涅盘无名论》真伪的争论
三、从《头陀寺碑文》李善注论《涅盘无名论》的真伪问题

读《六朝别字记新编》札记
一、鹌(鹏)
二、(整)
三、劣
四、(秩)
五、狄(狄)
六、龙肤(膝)
七、钐(钐)
八、晌晖
九、肪(肱)
十、天河之悬浊
十一、雒(雄)
十二、禄力
十三、准阴岂存
十四、怨果

唐代墓志中所见隋唐经籍辑考
唐代墓志中所见隋唐经籍续考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着录订补
一、着录有误,应订正者
二.着录不全,应补出者
三、系年有误,应是正者
四、年代失考,可考定者
五、拓本重出,应剔出者

唐代墓志丛考
一、《冯信墓志》应作《张信墓志》
二、《右军器使陈君暨东海县君徐氏合志》系年
三、《口伯饶墓志》考
四、《甘元柬墓志》考
五、《裴涓墓志》系年考
六、跋《郭思漠墓志》
七、跋《口君残墓志》
八、《陆广成墓志》考
九、《李墓志》当作《蒋锥墓志》
十、《口君墓志》即《张贞脊墓志》
十一、《崔沔妻王方大墓志》撰者考
十二、《杨公妻长孙夫人墓志》系年考
十三、《李庭玉改葬墓志》系年考
十四、《曹义墓志》重出
十五、《褚峰墓志》系年考
十六、《郑鲁墓志》系年考
十七、跋《刘致柔墓志》
十八、《孙备墓志》系年考
十九、咸通末二志应系乾符元年
二十、《唐代墓志汇编》重出篇目

读《金石录》卷二十四札记
读《金石录》小识
《大越国李家第四帝崇善延龄塔碑》校考
一、释文校理
二、文献考证
三、文学价值

石刻文献与古代文学研究刍论
一、集部辑佚的一大渊薮
二、文集校勘的宝贵资源
三、作家作品研究的重要史料
四、新材料与新认识
五、馀论

读石随笔
从金到石从廊庙到民间——石刻的兴起及其文化背景
司马迁真有侍妾随清娱吗?——《随清娱墓志》辨伪
“填写”出来的人生——由《亡宫墓志》谈唐代宫女的命运
名人名寺名山——《明征君碑》与栖霞山栖霞寺的故事
从《有唐武威段夫人墓志铭》看元稹为人
谁得了便宜?——碑志文润笔及其他
透过字面看风波——读《欧阳柒墓志铭》
数典而不忘祖——东南亚华文石刻一瞥(上)
纪年与正朔——东南亚华文石刻一瞥(下)
读《印度尼西亚华文铭刻汇编》第一卷札记
后记
……
序言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古典文献对中国文化传承的贡献是全方位的。它不仅以一种相对集中而凝固的方式保存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而且通过传抄、印刷、编辑、整理、诵读、研究等传播方式,对中国社会各阶层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从而参预了对中国人的心理情感和思想文化内涵的塑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在文献传承的过程中,不仅各个学科领域和各种不同类型的具体文献的传承,参预了对中国文化之民族特色的塑造,并影响了中国人对自身心理情感与思想文化的民族认同;而且,作为文献著录和书籍传承的重要支撑的目录学,也一贯致力于整合林林总总的固有文献与已有知识,使之系统化与合理化,与此同时,其自身还构成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体系与学术框架。有鉴于此,几年前,当南京大学文学院(当时的南京大学中文系)正式实施国家“985工程”“汉语言文学与民族认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的研究计划时,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和古典文献研究所的同人们集思广益,提出以“文献传承与民族文化认同研究”为名设立子课题,并很快通过了专家组的立项论证。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套“文献传承与文化认同研究丛书”,就是这一子课题的研究成果。
文摘 《刘熊碑》新考
在传世汉碑中,《汉酸枣令刘熊碑》(以下简称《刘熊碑》)颇为引人注目。究其原因,大略有四:一是此碑早在北魏就见诸文献记载,后来碑石失传,数百年之后其残石又复见于人间,身世堪称传奇;二是此碑据云出自汉代著名作家及书家蔡邕之手,然而究竟是否确实如此,争议颇多;三是关于碑主身份及碑石年代,虽然经历代名家考辨评说,仍未有定论;四是此碑文体及其铭文结构与众不同,引发或褒或贬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1916年,顾燮光所作《刘熊碑考》上下两卷初版印行,1918年再版,1934年三版,除附有原碑释文及图说之外,更辑录诸书考证及诸家题跋数十种,大致反映了一千多年来学术界围绕《刘熊碑》众声喧哗、众说纷纭的状况。尽管如此,不少问题迄今仍未有定论,尚有待更进一步的深入探讨。本文拟着重对《刘熊碑》的碑主身份、碑石年代及其是否为蔡邕书撰等问题,展开研讨。
一、碑主身份生平考
《刘熊碑》云:“君讳熊,字孟口,广陵海西人也。”“孟”下一字,至迟从宋代开始,就已经泐不可辨。欧阳修与赵明诚二人所收此碑拓本已阙此字,洪适《隶释》卷五于此字下更明确注明:“缺”。
读书人网 >历史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