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苏州大学出版社
页码:19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2月
ISBN:9787811373783
条形码:978781137378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大学生人文社科知识读本(历史地理)》为《大学生人文社科知识读本》丛书中的一本,是江苏省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社科知识竞赛活动的指定辅导用书。《大学生人文社科知识读本(历史地理)》的编写不求学科的系统性,强调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重点突出历史、地理两门学科的主要知识点,力求深入浅出,增强可读性和趣味性。《大学生人文社科知识读本(历史地理)》也可作为大专院校学生和其他人文社科知识爱好者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辅助读物。
编辑推荐 《大学生人文社科知识读本(历史地理)》:你不能不了解的人文社科知识ABC
目录
历史
中国历史
一、中国文明的起源
二、奴隶制王朝的兴衰
三、秦汉大一统帝国的建立
四、朝代更替与大唐盛世的出现
五、宋、辽、西夏、金、元的争战
六、明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七、近代的开端:鸦片战争的前因后果
八、洪秀全与太平天国运动
九、洋务运动的推行与失败
十、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十一、维新运动的开展
十二、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
十三、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成立
十四、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十五、国民革命的兴起与北洋军阀统治的覆没
十六、国共合作的破灭与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建立
十七、土地革命的兴起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
十八、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
十九、解放战争的胜利
二十、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与曲折发展
二十一、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
世界历史
一、两河流域的文明
二、尼罗河流域的文明
三、印度河流域的文明
四、古代的希腊文明
五、古代的罗马文明
六、亚洲的封建时代
七、欧洲的封建时代
八、资本主义的开端
九、欧关的政治革命
十、工业革命及其后果
十一、近代民族运动的兴起
十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十三、第一次世界大战
十四、第二次世界大战
十五、两极世界与冷战
十六、科技革命与全球化
地理
中国地理
一、国土辽阔山河壮丽
二、人口大国民族团结
三、梯级过渡统筹发展
四、多彩景观人文山水
五、发展热点开拓创新
世界地理
一、神秘星球生命家园
二、全球经济休戚与共
三、发展差异合作共赢
人与环境
一、环境问题触目惊心
二、自然灾害损失惨重
三、人地和谐持续发展
课外阅读参考资料
后记
……
序言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要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精神竞相进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培养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国家的基础。
要成为创新人才,不仅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还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有广博、深厚的知识积累。老一辈著名科学家非常注重人文知识与自然科学知识的贯通,非常强调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相互交融。而我国的基础教育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文理分科太早,文科学生自然科学知识贫乏,理工科学生人文知识缺失。高等学校要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必须对理工科大学生加强人文社科知识教育,对文科大学生加强自然科学知识教育,这不仅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也是人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为此,各高等学校要把素质教育纳入到教学计划之中,规定学生修学一定的学分,要开设公共选修课让学生选修,使人文素质教育、科学精神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同时要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在实、践中得到进_步提高和升华。
文摘 插图:

晋、楚的争霸战争持续百余年,不仅给中原各国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而且也激化了本国阶级矛盾和新旧势力之间的斗争。一些小国在两大霸主之间进行“弭兵”活动。宋国曾从中斡旋,先后举行两次“弭兵之会”。
秦霸西戎。秦穆公时,秦国逐渐富强,开始向东扩展疆土。公元前645年,秦攻打晋,生俘晋惠公。公元前627年,秦攻打赵,在骰(今河南渑池西)遭到晋的伏击,秦全军覆没。此后,双方互有胜负,秦一时无法完全战胜晋国,只好向西发展。
吴越争霸。春秋末年,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参与争霸战争。先是吴王夫差打败了越国,强迫越国臣服。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积蓄力量,经过长期努力,终于在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成为江淮下游最强大的国家。勾践率师北上,与各诸侯会盟,成为霸主。
历史上把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阊、越王勾践称为“春秋五霸”;有的史书则将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合称为“春秋五霸”。诸侯争霸,使人民饱受战争之苦。但诸侯国数量逐渐减少,民族接触频繁,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融合和中原统一。
春秋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力。私田增多,奴隶主逐渐采取新的剥削方式,让劳动者交出部分产品作为地租。这样,奴隶主就转化为地主,奴隶转变为农民。这意味着井田制走向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奴隶社会逐步解体。各国为适应时代变化,先后进行变法,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建立起封建制度。最早进行改革的有齐国和晋国。最著名的赋税改革是鲁宣公在公元前594年施行的“初税亩”制度,它规定无论公田和私田均按照田亩实有数目向国家交税,承认了私有土地的合法性。
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铁器和牛耕的出现,不仅有利于深耕除草,也为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一时期还兴修了邗沟等人工运河。春秋时的民间商贸发展较快,出现了大商人和金属铸币。金属货币的使用和发展,是商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春秋时还诞生了老子、孔子等一批影响深远的思想家。公元前613年,鲁国天文学家观测到哈雷彗星扫过北斗,留下了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名医扁鹊还发明了“四诊法”。
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历史上称为战国时期。“战国”一词来源于西汉史学‘家刘向编辑的《战国策》。战国初期有20多个诸侯国,其中以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最为
……
后记 受江苏省高教学会的委托,我们编写了“大学生人文社科知识读本”系列读物的“历史?地理”分册。主要内容包括中学阶段已学过的历史、地理课程中的知识,大学阶段学习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所涉及的历史、地理知识与国情知识,以及当代大学生应该关注的全球热点问题。
历史、地理学科颇为特殊,可以用覆盖古今中外来形容,要想以区区一二十万字的篇幅概观,存在着极大的难度。出于主要为理工科大学生提供知识读本的考虑,我们在编写体例方面采取了专题的形式,虽力求涉及尽可能多的知识点,但仍很难体现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这是应该首先说明的。另外,地理部分所用的地图,除另有注明的外,均源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八年级)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
本书系由多位作者共同完成,分工情况如下:
中国历史部分:董强(古代)、黄鸿山(近现代);
世界历史部分:金卫星;
中国地理部分:潘丽玲、姚瑶;
世界地理部分:陈彩霞、宋静;
人与环境部分:嵇昊威、赵媛。
全书历史部分由王卫平负责修改与统稿,地理部分由赵媛负责修改与统稿。由于历史与地理本属不同学科,且书出众手,尽管我们在统稿过程中已予关注,但在写作体例、谋篇布局、行文风格方面仍存在差别。这也是应该予以说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