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页码:32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7538727736/9787538727739
条形码:978753872773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知书达礼典藏国学经典系列
内容简介 《励志中国:唐宋八大家文集》内容简介:学海无涯,“励志中国”丛书愿帮你推波助澜,探求无尽的知识宝藏,在先贤哲人的睿智和哲思中汲取智慧精华。为此,我们精心为您编纂了本套“励志中国”国学经典系列丛书,以弘扬民族文化精髓,展现中华民族璀璨的文明成果为目的,旨在增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沿袭先辈为我们留下的光辉与骄傲。本套丛书文字简洁,图片生动,展现了五千年以来的社会变迁、战争战事、风云人物、诗词歌赋、文学名著等。内容涵盖全面、考证权威,在不失其历史原貌的基础上进行了精心的编排和润色,力争为读者奉上滋养头脑、愉悦身心的书籍盛宴。
编辑推荐 《励志中国:唐宋八大家文集》:唐宋八大家,风骨卓然,兼收蓄积,秉儒雅风尚,承秦汉遗风,改骈体回六,开一代文宗,接自然纯朴之气,蕴含圣贤道义之理。君子读之,则明礼仪、知义理,百代文风精华尽收眼底,堪为君子修身习文佳品。
无障碍读原著,注音解词释疑。
目录
韩愈集
原道
原毁
杂说
杂说四
师说
进学解
争臣论
与于襄阳书
答李翊书
送孟东野序
送李愿归盘谷序
祭十二郎文
祭鳄鱼文
柳子厚墓志铭
论佛骨表
送董邵南序
平淮西碑
柳宗元集
驳复仇议
箕子碑
吊屈原文
捕蛇者说
种树郭橐驼传
梓人传
段太尉逸事状
童区寄传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六逆论
封建论
鞭贾
钴铒潭西小丘记
小石城山记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
愚溪对
欧阳修集
朋党论
纵囚论
梅圣俞诗集序
五代史伶官传序
五代史伶官传论
丰乐亭记
醉翁亭记
画舫斋记
秋声赋
祭石曼卿文
泷冈阡表
洛阳牡丹记
与高司谏书
养鱼记
樊侯庙灾记
曾巩集
寄欧阳舍人书
醒心亭记
墨池记
送刘希声序
熙宁转对疏
祭王平甫文
王安石集
读孟尝君传
游褒禅山记
伤仲永
答司马谏议书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祭欧阳文忠公文
同学一首别子固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
苏洵集
管仲论
辨奸论
心术
利者义之和论
上文丞相书
苏轼集
刑赏忠厚之至论
范增论
留侯论
贾谊论
晁错论
喜雨亭记
超然台记
凌虚台记
石钟山记
秋阳赋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方山子传
三槐堂铭
密州到任谢执政启
答毛滂书
上荆公书
祭文与可文
稼说
苏辙集
六国论
上枢密韩太尉书
黄州快哉亭记
东轩记
巢谷传
墨竹赋
答黄庭坚书
为兄轼下狱上书
御试制策
……
序言 在中华民族历尽风霜的苍茫大地上,燃烧着五千年来传承不息的文明之火。它点燃了千千万万个炎黄子孙的奋斗之梦,照亮了中国历史的前进之路。泱泱中华,滚滚逝水,多少文人墨客留下脍炙人口的鸿篇巨著。在历史的画卷前回首抑或前瞻,总有千般华彩、万种风流,等待后人品味与鉴赏。
秦汉的文人风骨凝就了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盛唐的明月美酒流淌出流传千古的锦句华章;宋代的古笔酽墨书写着一朝盛世的婉约风骨;明清的演义传奇描摹出一个时代的人世沧桑;孔子周游列国,教授弟子三千,铸就了文化的底蕴;孟子潜心著书,推行仁政,流传下思想的精髓。古老的文化有如一杯香茗,透过历史的尘封散发出无尽的幽香;古老的文化有如一阵清新的微风,透过亘古的光阴迎面扑来。品读经典,在时光的轨道中自由穿梭,与名家大师进行思想的对话,妙趣横生、回味无穷。
学海无涯,“励志中国”丛书愿帮你推波助澜,探求无尽的知识宝藏,在先贤哲人的睿智和哲思中汲取智慧精华。为此,我们精心为您编纂了本套“励志中国”国学经典系列丛书,以弘扬民族文化精髓,展现中华民族璀璨的文明成果为目的,旨在增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沿袭先辈为我们留下的光辉与骄傲。本套丛书文字简洁,图片生动,展现了五千年以来的社会变迁、战争战事、风云人物、诗词歌赋、文学名著等。内容涵盖全面、考证权威,在不失其历史原貌的基础上进行了精心的编排和润色,力争为读者奉上滋养头脑、愉悦身心的书籍盛宴。
文摘 插图:


本文是韩愈的名篇之一,阐述了师的作用和从师学习的重要,抨击了当时士大夫以从师学习为耻的坏风气。韩愈认为“人非生而知之者”,所以人人都要从师学习;从师的原因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不分长幼,不论贵贱;老师与弟子之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因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文章用从师与不从师、学道和学句读、士大夫和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作对比,反复论证,脉络清楚,含义深远,语言流畅。
柳宗元有《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他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可见韩愈当年是很有勇气和抱负的。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