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页码:463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5月
ISBN:9787010029504
条形码:9787010029504
版本:第3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内容简介 《简明马克思主义史》是根据“十五”规划的要求,结合编写者投入正在进行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教育的体会,对再版本修订增写而成的。《简明马克思主义史》在保持四卷本的特色和深度,力求做到简而不浅,明而不俗;历史发展线索乘法,重大理论观点突出,有较强的逻辑性和可读性;突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联系,突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突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这次修订主要是以新写的“导言”代替原书的“绪言”;以“创新篇”的时间下限延续到2002年十六大,其中第十八章增写了部分节、目和相关内容,新写了第十九章和第二十章,分别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则侧重于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线索一以贯之,侧重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和新探索。
编辑推荐 《简明马克思主义史》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之一。
目录
导言
一 世纪之交的启迪与呼唤
二 与时俱进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三 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奠基篇
(1840—1895)
第一章 历史发展韵必然成果
第一节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性变化
一 资本主义经济的巨大发展
二 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激化
三 阶级斗争的新特点
第二节 人类先进思想的发展及困惑
一 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发展与衰落
二 解决社会矛盾诸多方案的破产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一 参加青年黑格尔运动
二 马克思走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三 恩格斯走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发现(一)
第一节 发现唯物史观的历程
一 异化劳动理论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
二 清算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
三 唯物史观的创立
四 唯物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公开阐述
一 批判蒲鲁东经济学的哲学基础,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
二 批判蒲鲁东的价值理论,初步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
三 批判蒲鲁东的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阐述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第三节 《共产党宣言》的问世
一 马克思主义的系统阐述
二 《共产党宣言》在1848年革命中的检验和发展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发现(二)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的科学革命
一 劳动价值论的科学革命
二 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
第二节 《资本论》第一卷的问世
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
二 对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科学论证和重大发展
三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的奠定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
一 对第一国际的理论贡献
二 同机会主义思潮的斗争
三 巴黎公社革命经验的理论总结
四 批判《哥达纲领》,阐述共产主义学说
第四章 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上)——系统化和多方面展开
第一节 《反杜林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一 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 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三 全面论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理论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多方面展开
一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
二 马克思主义的伦理观
三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
四 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
五 马克思主义的军事观
第五章 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下)——探索、深化和面向新世纪
第一节 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和研究
一 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的探索
二 恩格斯对经济落后国家社会发展的研究
第二节 原始社会的研究和对唯物史观的进一步论证与深化
一 关于两种生产的理论
二 关于原始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
三 关于私有制的起源和阶级的产生
四 关于国家的起源和消亡的历史必然性
第三节 哲学发展的回顾和面向新世纪哲学纲领的提出
一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关系的论述
二 关于哲学基本问题和区分哲学阵营的论断
三 关于彻底的唯物论和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阐述
第四节 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探索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斗争策略
一 整理出版《资本论》第二、三卷和探索资本主义发展的新趋势
二 新的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革命问题
第五节 面对世纪之交的理论分歧和挑战
一 批判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思潮和深入阐发上层建筑的反作用
二 科学阐述对未来复杂事变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开拓篇
(1895—1917)
第六章 历史转折的理论分歧
第一节 伯恩施坦主义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
一 时代的新变化及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挑战
二 伯恩施坦的《社会主义问题》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责难
三 伯恩施坦的《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修正”
第二节 德国社会民主党内反对伯恩施坦主义的斗争
一 卢森堡站在斗争的最前列
二 倍倍尔的理论批判
三 考茨基的理论批判
第三节 法国和俄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批判
一 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理论的泛滥及其危害
二 拉法格的理论批判
三 普列汉诺夫的理论批判
第七章 捍卫真理的列宁主义
第一节 反对民粹派和“合法马克思主义者”的斗争
一 批判民粹派的主观社会学
二 批判民粹派的社会发展观,论证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 反对“合法马克思主义者”的斗争
四 批判经济派及孟什维主义,阐述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理论
第二节 捍卫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斗争
一 批判经验批判主义
二 批判寻神说和造神说
第八章 实践呼唤的理论飞跃
发展篇 (1917-1956)
第九章 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构想
第十章 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苏联模式
第十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性胜利
第十二章 毛泽东关建设新中国的战略思想
第十三章 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创新篇(1956-1997)
第十四章 苏联东欧的改革和剧变
第十五章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围绕马克思主义出现的思潮和流派
第十六章 中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探索
第十七章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科学体系
第十八章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和跨越世纪的旗帜
第十九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理论成果
第二十章 新世纪的建设与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理论创新与十六大的召开
新版后记
……
文摘 第一章历史发展的必然成果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无产阶级和所有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思想表现。它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为主要组成部分、内容极为丰富和深刻的严整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并不是偶然的历史现象,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的。它是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人类先进思想面临时代的巨大挑战而产生严重困惑的历史条件下,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特别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伟大思想成果。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
第一节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性变化
马克思主义这一划时代的思想体系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对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性变化而提出的时代课题进行科学探究的伟大成果。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本主义经济的巨大发展
从17世纪40年代到19世纪上半叶,英国和法国等西欧主要国家相继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从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首先开始的工业革命拉开了资本主义生产从手工业工场阶段向大机器工业阶段过渡的序幕。这场革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新兴资产阶级在剩余价值规律的支配下,为追逐更多利润,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因而使采用大机器生产成为必然,其结果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到19世纪30-40年代,英国率先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各个工业部门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建立了大机器的工厂制。当时的英国制造着全世界所需要的工业产品,成为“世界工厂”。以下几个简单的统计数字就充分说明了工业革命在英国所造成的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棉纺织业是当时英国最重要的工业部门,在1771—1795年期间输入英国的籽棉平均每年不到500万磅,而到19世纪40年代初输入量就达到了6亿磅;铁的生产,1740年不过1.7万吨,而到1834年就增达70万吨;煤的产量,1700年为260万吨,1795年增至1000万吨,到1834年,仅诺森伯兰和德勒穆两个地区的煤矿每年就有.500万吨以上用以出口;1836年铁路总长度仅为251公里,到1848年就猛增至8203公里。1811年第一艘轮船下水,到1836年仅停泊在英国海湾的轮船就达500艘以上。
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虽比英国落后了半个世纪,但从1789年资产阶级大革命以后,特别是1830年七月革命以后也开始获得了很大发展,
……
后记 本书作为《马克思主义史》四卷本的姊妹篇是在1999年7月出版的。两年后经教育部列为“面向21世纪教材”再版,半年后重印。2002年5月又经教育部作为“十五”国家级教材立项。现在的新版就是根据“十五”规划的要求,结合编写者投入正在进行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教育的体会,对再版本修订增写而成的。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作为最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思想路线的科学,正在受到广大干部和青年学生的重视,特别在十六大前后,人们从学习建党八十周年的讲话、十五届六中全会的决定和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认识到这一科学不仅全面地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其他重要理论科学的基本内容,是学习马克思主义杰出代表运用理论和发展理论的最好教材,而且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脉相承的联系,历史地阐明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继承中不断发展的历史,也是我们党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实践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的生动教材。这些自然应当成为我们修订新版的着眼点和依据。
在最初编写本书时,我们曾定下了几条要求:其一不是四卷本简单的压缩或节选,但又要保持四卷本的特色和深度,力求做到简而不浅,明而不俗;其二要力求历史发展线索更简洁,重大理论观点更突出,有较强的逻辑性和可读性;其三要突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联系,突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突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现在看来,这些仍然是我们编写的主要要求,仍然应当是这次修订的主要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