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普陀山佛茶

发布时间: 2010-08-08 03:23:20 作者: kind887

 普陀山佛茶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页码:11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7807401400/9787807401407
条形码:978780740140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8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名优茶系列丛书

内容简介 《普陀山佛茶》虽是一本小册子,但知识全面而系统。在书中,作者详细地介绍了普陀山佛茶的发展历史,以及佛茶独特的加工工艺,并且对佛茶的品质鉴赏、品饮艺术、保健功效进行了系统描述。书中还逐一列举了历代文人墨客对佛茶的诗词赞颂和历年的佛茶获奖情况,反映了普陀山佛茶薪火相传的美誉。普陀山佛茶,又称“普陀山云雾茶”,产自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普陀山,是我国绿茶类古茶品种之一。该书图文并茂,资料珍贵,雅俗共赏,是第一本系统介绍普陀山佛茶知识的读物,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际应用价值,它的出版发行将对弘扬中华茶文化发挥积极的作用。
作者简介 苏祝成,1965年出生,浙江临海人现为浙江林学院茶文化学院硕士生导师。近年来在《中国农村经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国际贸易问题》、《农业经济问题》和《EconomicRevivw》等学术性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代表著作有《中国茶产业产业组织、政策和绩效》(浙江人民出版社)、《中国茶产业竞争力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等。

姚武,1969年7月出生,浙江普陀山人。大学学历,经济师,早年毕业干华东师范大学经营管理专业,现为舟山市普陀园林局海天佛茶有限公司总经理,多年来一直从事茶叶生产,产品开发及市场管理等工作,参与普陀山佛茶地方标准制订和茶叶新品种引进。自2001年担任园林局佛茶公司总经理以来,重视佛茶品牌建设对佛茶产业发展有较深厚的了解与经验。

马莉,1977年出生,河南焦作人。曾获管理学学士史学硕士学位和中级茶艺师证书现为浙江林学院茶文化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文化的教学与研究:近年来致力于茶文化领域的研究,曾参与湖州长兴大唐贡茶院陈列室的展板撰写,在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年会、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篇。
编辑推荐 《普陀山佛茶》是程启坤编写的,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目录
壹 佛亦可以名茶
瑞草含春渊源长
名称由来
兴衰沿革
茶入佛心添异香
古刹丛林,佛茶清心——佛教的兴盛与饮茶的传播
茶人佛心,妙用传法——佛教与饮茶
僧家造法,推陈出新——佛教与种茶制茶
茶禅一味,一茶一禅——佛教与饮茶风俗的外传
佛茶润心,香迎友至——普陀山高僧论茶
遗闻轶事传佳茗
民间传说
名人轶事

贰 珍品自有雅致
秀色普陀生灵芽
得天独厚的宜茶气候
保存完好的植被和适宜的土壤环境
普陀山佛茶的栽培要术
适制的茶树品种
园地规划与茶苗移栽
土壤管理与茶园施肥
茶树树枝与树冠的培养
茶园的病虫害防治
普陀山佛茶的采摘制作
普陀山佛茶的采摘
普陀山佛茶的加工
普陀山佛茶的贮藏保鲜
影响普陀山佛茶品质的环境因素
普陀山佛茶贮藏保鲜常用方法
普陀山佛茶饮用时保鲜小常识

叁 一盏清茗在手
普陀山佛茶的品质特征
普陀山佛茶的养生功效
普陀山佛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
普陀山佛茶的营养价值
普陀山佛茶的品饮要领
普陀山佛茶的感官审评
普陀山佛茶的品尝
普陀山佛茶之茶艺与茶礼
普陀山佛茶的水品名泉

肆 美誉四海传扬
普陀山佛茶的原产地域
普陀佛茶与普陀山佛茶
普陀山佛茶之“洛迦山”字号
普陀山佛茶的诗词文赋
茶诗
茶文
茶联
普陀山佛茶的获奖殊荣

后记
参考文献
……
序言 “仙既可以散花,佛亦可以名茶,一盏清茗在手,难忘普陀洛迦。”
普陀山佛茶,又称“普陀山云雾茶”,产自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普陀山,是我国绿茶类古茶品种之一。
普陀山孤悬东海,素以“海天佛国”闻名于世。翻开普陀山佛文化与茶业史,茶叶被贯以佛名,正是因为与普陀山佛教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唐代寺院始有农禅,百丈清规,制定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寺院普遍种茶,正是始于其时。普陀山僧人自唐代起就在寺庙周围开辟山地为茶园,由僧侣栽种采制,用来敬佛和待客,故名“佛茶”。茶随佛而来,伴佛而生,是茶禅一味的最好注解,历经千年,如今已成为我国声播海内且驰誉世界的名茶。
普陀山佛茶作为一味茶,承载文化象征,深寓佛法其中,近年来满载盛誉,不仅频频在全省、全国名茶博览会上获奖,还多次获得国际名茶评比金奖,可谓是中华茶文化与佛教文化完美结合的杰作。
史料推测,普陀山佛茶在佛教鼎盛时期的唐朝已开始生产,但直到明代史书才有明确记载。近年来介绍名茶的书籍很多,然而真正把历史名茶的历史写清楚,尚需努力。普陀山佛茶作为中国的历史名茶之一,由《普陀山佛茶》一书细细道来,则算是其中一个范例。作者把佛教圣地普陀山的产茶历史,以及“佛茶”茶名的由来,引经据典,交代得清清楚楚,这在历史资料相对匮乏的条件下尤为难得,对人们认识普陀山佛茶的来龙去脉,精神品相,特质内涵,有着很好的引导作用。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喝名茶的人越来越多,名茶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假冒产品也随之出现。在市场经济尚不完善的今天,大凡名优产品都会遇到如此尴尬的局面。有关方面出于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目的,把不少名茶的产地大大扩大了,与此同时也就扩大了质量的差距,价格也相去甚远。虽然目前政府已实行普陀佛茶的原产地证明商标制度,但“普陀佛茶”的原产地包括了舟山的定海和普陀等岛屿,而“普陀山佛茶”则仅指产于普陀山本岛的佛茶,它最早出自普陀山的最高峰佛顶山,后来扩大到周边地区种植。最佳佛茶的出产地因位于海拔近300米的佛顶山,面积不大,故产量十分有限,弥足珍贵。此书的出版,正是要让消费者知道,就像龙井茶以杭州西湖区的品质最好一样,普陀佛茶以普陀山本岛的品质为佳。
《普陀山佛茶》虽是一本小册子,但知识全面而系统。在书中,作者详细地介绍了普陀山佛茶的发展历史,以及佛茶独特的加工工艺,并且对佛茶的品质鉴赏、品饮艺术、保健功效进行了系统描述。书中还逐一列举了历代文人墨客对佛茶的诗词赞颂和历年的佛茶获奖情况,反映了普陀山佛茶薪火相传的美誉。该书图文并茂,资料珍贵,雅俗共赏,是第一本系统介绍普陀山佛茶知识的读物,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际应用价值,它的出版发行将对弘扬中华茶文化发挥积极的作用。特为之作序,以荐于读者。
文摘 插图:




(1)关于禅茶的见解
儒、道、佛、茶文化分别集中体现在正气、清气、和气、雅气上。具体说来,儒家尚正气浩然,道家尚清净无为,佛家尚和气为贵,而古今茶人无不以品茗谈心为雅事,以茶人啜客为雅士。儒、佛、道三教均离不开茶,作为禅与茶相结合而形成的禅茶文化,既有儒家的正气、道家的清气、佛家的和气,更有茶文化本身的雅气。正、清、和、雅的综合,完整地体现了禅茶文化的根本精神。人体有色、息、心三大要素之分支,生活有饮食、呼吸、睡眠三大活动之需要。儒家谓为食息眠,道家谓为精气神,佛家谓为色息心,实质一也。法门即有如来禅、秘密禅、祖师禅三大体系之类别。禅定亦因三大法系而展开。茶与佛家这三种禅定都结下不解之缘,赋予了茶禅文化极为丰富的内涵,使世俗间的饮茶活动逐步升华为佛门的茶道。
日本有“茶寿之情”,中国有“人寿之情”,前者是在日本很流行的拆字庆寿方式,后者同样也是对茶的字形拆分,可用最通俗的一句话描述“喝茶使人年轻像十八”。
(2)关于茶道的看法茶道是属天下间的茶道,必须得到大众百姓的认可,否则不是茶道,而一般人不能达到,毕竟世间“雅者”少,而只有圣人才可称之为“雅者”。圣人者,大公无私;贤人者,为公忘私;小人者,以公肥私;罪人者,枉法徇私;强人者,亦公亦私;而茶道者就是要大公无私。茶道可与上善若水相媲美,譬如茶道要有好水,而好水集结了天地之精华,人们在饮茶中就是吸取了这些精华的灵气,涤荡心胸。再如水利万物而不争,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水无常形,依山就势,但无论上之多高最终都要下来,而人做到这点不易。
后记 在准备策划和构思“普陀山佛茶”项目的初期,我们对这项工作意义的认识是非常清晰的,即研究“普陀山佛茶”不是仅局限于地域名茶的内涵,而是基于它是一种佛茶的视角,以及从佛与茶关系的主线上,对史料进行考证、梳理与研究。
中国许多历史名茶出于寺院。众所周知,中国有四大佛教名山,即浙江普陀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和安徽九华山,由于有佛的渊源,社会不少人士将这四大名山所产茶叶称为中国四大佛茶,其中产于“海天佛国”的普陀山佛茶是最享誉盛名的佛茶之一。这里暂且不论该观点是否得到社会和佛学界的广泛认同,但从历史上来看,在这四大名山中,茶园开垦、种植和加工的发展初期都源于僧侣的贡献。对于这一点,似乎可以得到很多史料的佐证。我们组织力量创作该著作的初衷,也是希望通过对普陀山佛茶系统与全面的研究,以历史视角阐述茶与佛在物质与精神层面上的密切关系。
普陀山佛茶最早出白普陀山的最高峰佛顶山,其历史非常悠久。据史料推测,普陀山佛茶在佛教鼎盛时期的唐朝已开始生产,当时普陀僧人在寺庙周围开辟山地为茶园,由僧侣栽种采制,用来敬佛和待客。研究普陀山佛茶的意义应远远超出茶叶自然属性的本身。茶与禅的关系,已有诸多研究与论述,所谓“茶禅一味”就是这些研究成果的一种思想表达。目前,对佛茶的了解仅限于研究茶与禅关系的素材或证据,而对其本身研究则甚少。现有文献中,还没有从历史和文化思想角度系统论述中国佛茶的论著,而本著作试图在这方面进行一些尝试。有人认为普陀山佛茶是茶禅一味的最好注解,她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华茶文化与佛教文化的结合。因此,本著作应是研究中华茶文化的一个实证材料,通过对普陀山佛茶形成历史以及所蕴涵的文化的深度挖掘和研究,可以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华茶文化和中国佛教思想的一体性。基于这样的考虑,《普陀山佛茶》首先侧重于它的文化属性,然后兼顾她的物质性。
在起笔开始《普陀山佛茶》的写作与调研之前,我们曾为书名采用《普陀山佛茶》或《普陀佛茶》的问题有过思考和讨论。尽管他们仅是一字之差,但我们觉得其中所传达的含义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不同的读者亦会有各自的诠释。实际上,如果稍作细致的思考,你会发现他们之间的很多异同点。首先,从市场产品的角度来看,“普陀佛茶”是一个商品名茶,是舟山地区的特色产品之一,而“普陀山佛茶”当然是“普陀佛茶”。所不同的是,普陀山佛茶产于普陀山本岛,而其他普陀佛茶产于普陀山以外的定海等舟山岛屿。其次,从研究佛与茶关系的角度来看,尽管“普陀佛茶”名称已广为人们所熟知,但我们认为使用“普陀山佛茶”比“普陀佛茶”的名称更确切。基于以上两方面考虑,仅从研究佛茶历史的角度来考虑,选择《普陀山佛茶》似乎更能贴切反映本书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读书人网 >美食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