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页码:275 页
出版日期:2007年01月
ISBN:9787802063969
条形码:978780206396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走进大师心灵系列丛书
内容简介 《心灵的暗香》讲述了:他们的身影渐远然而,我们依然渴望接近他们,那么,就让我们轻轻地走进大师的心灵。本套丛书聚焦中外文学、音乐和绘画等领域里成就显赫的大师级人物,选取他们的经典作品作为切入点,对他们的传奇经历和学术成就作出合乎理性的评判。编者不要求面面俱到,只求选取其中一篇(件)在读者知识点上耳熟能详的文本作为章节标题,围绕这个文本,联系到大师的生活、情感和对事业的追求等进行生动传神的分析,突出大师的某个侧影。这个侧影也许被人忽略,也许有人看到但发掘不深。在细节的处理上,编者力求生动感人,力求客观冷静,力求符合实际。
作者简介 聂茂,原名陈庆云,湖南人。留学博士。曾在鲁迅文学院、复旦大学和The University of Waikato深造。长期在湖南日报社、中央电视台和民族出版社等媒体一线从事编辑、记者工作。1999年出国深造,2004年学成归国。现为中南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文学院教授、学科带头人、硕士生导师。系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委、湖南省高级职称评委和湖南省委宣传部文艺阅评员。
已在国内以及美国、新西兰和香港等地数百家报刊发表各类作品300余万字。曾获得世界华人文学大奖赛小说组一等奖、新加坡《联合早报》小说新人奖一等奖、《人民文学》创刊45周年(1949-1994)散文大奖和1998年度湖南省青年文学奖,等等。
出版的著作主要有:散文集《天地悠悠》、诗集《玻璃房子》、《因为爱你而光荣》、传记《乱世豪臣》、《草莽枯荣》、长篇小说《情泊奥克兰》、文学评论《民族寓言的张力》、社会学研究《雅痞》、译著《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续集》和《激励圣经》(台湾出版)等15部。
编辑推荐 《心灵的暗香》是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总序远去的人只留下一滴清凉
第一章 祝福:雕刻鲁迅
一、“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二、情爱之苦与婚姻之痛
三、“钱”这个字真的很难听吗?
四、被拒者送来一束鲜花
五、“假鲁迅”原来神经有毛病
六、祝福的恐怖与狼的寓言
七、“硬骨头精神”
八、严肃的幽默家
九、梁实秋:他的文字,简练而刻毒!
十、林语堂:战有者何?持矛把盾交锋以为乐
十一、徐懋庸:敌乎,友乎?知我,罪我!
十二、郁达夫: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在民族是最可怜的!
第二章 边城:雕刻沈从文
一、边城:展示人类后花园静谧的秘密
二、“我来寻找理想,想读点书”
三、地天探访:郁达夫敲开了严寒的冬天
四、爱情的月掉进甜酒里
五、衣锦还乡觅翠翠
六、写作是一种“情绪的体操”
七、激扬文字的代价
八、一个野蛮的灵魂,装在一个美丽的盒子里
九、从文走了,边城仍然年轻
第三章 倾城之恋:雕刻张爱玲
一、离开,带着毫无眷恋的苍凉
二、爱,在那遥远的春天的晚上
三、流水有意,落红无情
四、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五、倾需之恋:石破天惊
六、永远的张爱玲
第四章 寒夜:雕刻巴金
一、长寿是一种惩罚
二、狠狠地挖出自己的心
三、寒夜:风中的颤粟
四、“萧姗的骨灰里有我的血和泪”
五、“作家和读者都是我的衣食父母”
六、风烛残年:共有的月亮一天天残缺
七、让生命开花,让每个人都着春天
第五章 沉沦:雕刻郁达夫
一、并不完美的开始
二、风流才子佚闻旧事
三、供职北京大学:身在曹营心在汉
四、爱恨交加的情感世界
五、漂泊中的爱
六、《沉沦》:“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
七、与刘海粟:松竹梅花各耐寒
八、郁达夫之死
九、郭沫若:我们应该要日本人的全部法西斯头子偿命!
第六章 呼兰河传:雕刻萧红
一、丘陵上的红木棉
二、饥饿的利刃割破了喉管
三、浪漫,在清苦的河流中奔跑
四、远方闪烁嫩黄的火光
五、拜会导师鲁迅先生
六、因为相爱,反而伤害
七、柳亚子:“天涯孤女有人怜”
八、骆宾基:比友情多,比爱情少
九、呼兰河传:裸露的幽灵在徘徊
十、清瘦的背影消逝于一缕幽香
第七章 再别康桥:雕刻徐志摩
一、少年壮志当拿云
二、爱的伤痛
三、异乡的月寂寞得发红
四、新月望到圆,圆望到残
五、为爱甘为无耻小人
六、梁启超:“祝你们这是最后一次结婚!”
七、再别康桥:灵魂的秘密
八、飞扬,飞扬,劫命的绝唱
九、浪漫,本不想停留
十、此恨绵绵无绝期
十一、这里睡着一个人,名字写在火焰里
后记
……
序言 历史已经渐行渐远,但其精神的闪光、灵魂的颤抖和文明创造者艰难拼搏的背影依然清晰可见。
远去的人只留下一滴清凉,我们是否发现并且记住了?
美国芝加哥大学英语系名教授布思在一次校宴上,邻座的一位校董事问他:“我们究竟需要多少个乔叟专家?”
布思气愤地反问:“难道你认识我们的专家太多了吗?”
的确.我们不仅需要各个领域里的专家.我们更需要各个时代的文化大师
可以这样说:如果一个城市,没有文化大师或文化名人,那是这个城市的悲哀。
这个城市无论多么繁荣,也只是喧哗苍凉;如果一个国家,没有文化大师或文化名人.那是这个国家的悲哀——这个国家无论多么强大,也只能是外强中干、
文摘 插图:


接下来的日子,沈从文的课讲得越来越好,渐入佳境。原因在于,教室里有一张向日葵般的脸和一双妩媚如诗的眼睛。有了这张脸和这双眼睛,他像获得了一种定力,他的情绪开始饱满起来,心情开始舒畅起来。
那是学生张兆和的脸和她的眼睛。
一切来得那么突然:张兆和点燃了沈从文压抑的自信和久雨的天空。
张兆和收到第一封信的时候,差一点把它混同于普通的求爱信而将它弃之不看。因为这样的信总是容易惊扰她的春梦。然而,信封上潇洒的字迹和没有地址的怪异让她产生了好奇:是谁写来的信?直至小心翼翼地展开一看:天哪,竟是那个说着糟糕普通话、自称“乡下人”的沈老师沈从文!她的心像受惊的小鹿,一脸的通红。她赶紧将信收起来,捂着胸口,尽力让心绪平静下来。
老师向学生求爱,这样的事她耳有所闻,可她从未想到,有一天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张兆和不知所措。唯一的办法是:不理睬。她本以为,只要自己不理睬,沈老师就会知趣而退。
岂知,沈从文着了魔一般,一封接一封地写。尽管遭到了顽固而冷漠的拒绝,尽管写情书比写小说更费神,但他痴心不改。就这样,写了快一年的独白式的情书后,沈从文没有得到对方的任何回答。
张兆和仍然伶兮俜兮地来听他的课,只是将位置从前排挪到了后排,并且尽量不抬头看人,只静静地听着就行。沈从文从没有叫她回答问题,有好几次,下课后,他想叫住她,跟她说说话。但是他一直没有这么做。
有一天,在来教室的路上,沈从文突然碰到了张兆和,两人都怔怔地站了一会儿。
后记 这本书是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写成的
我有一份教职工作,有自己的科研课题,有研究生的和本科生的论文要审读.有跟人家签约两年、刚刚动手写完一章的长篇小说,有另一家出版社约定的一本书稿,还要去各地讲学、开会、座谈。还要出席一些“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的应酬,如此等等想一想,我一个人至少要做六个人的工作,我的时间如何分配.我的精力能够支撑吗?
说真的,在跟光明日报出版社签订约稿合同时,我犹豫了我感觉自己已经很累.我不希望身体透支得太厉害.尤其重要的是.我担心自己一旦签约。如果完不成任务.或者任务完成得不好,我会更加不安,更加心情沉重
是我的好友、光明日报出版社的资深编辑田军先生的热情鼓励使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签下了约稿合同
“选题的策划是你提出来的.我们的社领导极为重视,你怎么能半途而废呢?”田军在电话里用近乎激将法跟我说:“你聂茂是个什么人,我还不清楚吗?”
的确,我有点好强甚至可以说,我太好强了
签了约稿合同后。我像被套上了“紧箍咒”,只有硬着头皮上了在教学之余,我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寻找资料、分析和整理资料的工作上我躲在长沙河东一处偏远的地方,认真地阅读文化大师们的作品。了解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呼吸,体会他们的渴望随着我对他们了解的越来越深、对他们作品的把握越来越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