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西川羌族特殊载体档案史料研究

发布时间: 2010-08-09 03:04:34 作者: kind887

 西川羌族特殊载体档案史料研究


基本信息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页码:41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9787807524809
条形码:978780752480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西川羌族特殊载体档案史料研究》以羌族社会历史演变为线索,在总体分析西川羌族档案史料发展状况的基础上,选取最为脆弱、也最具实证价值的特殊载体档案史料作为关注重点,从其存地、存量、存况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介绍分析。
作者简介 何永斌,男,1969年4月生,四川阆中人。攀枝花学院副教授、学术骨干、校长助理。四川省档案学会会员,攀枝花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攀枝花市逻辑学会会长、攀枝花市档案学会副理事长。出版学术专著、教材4部,在《档案学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兰台世界》、《四川档案》等专业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要从事民族历史档案、档案事业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代汉语方言、高等教育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编辑推荐 《西川羌族特殊载体档案史料研究》是由巴蜀书社出版的。
目录
前言
上篇 古代羌族发展简况与西川羌族源流概要
第一章 古代羌族发展简况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羌族
一、上古时期的羌人社会及其文化遗存
二、殷商时期的羌人及其与中央王朝的关系
三、羌族史上重要的蜜月期——羌周联盟联姻时期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羌人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羌族
一、秦灭义渠
二、秦汉时期的甘青河湟羌人
三、秦汉时期远徙西北、西南的诸羌
四、汉代羌人分布及其民族关系
五、两汉时期羌族经济社会发展与民族融合
第三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羌族
一、三国时期的羌族
二、两晋时期的羌族与后秦政权
三、两晋南北朝时期羌族与其他民族的进一步融合
第四节 隋唐时期的羌族
一、隋唐时期羌人分布及其与中央王朝的关系
二、隋唐时期的吐蕃及其与诸羌的关系

第二章 西川羌族源流概要
第一节 西川羌族溯源
一、西川羌族确为古羌迁徙路线上的现代遗存
二、羌人南下西川当在战国秦穆公至秦厉公时期
三、西川羌族来源呈现出多元化特点
四、西川古羌人和其他民族人民一道创造了灿烂的江源岷山文明
第二节 汉魏六朝时期西南诸羌中的西川羌人
一、两汉西南诸羌与冉<马龙>羌人部落
二、蜀汉魏晋时期的西川羌人
第三节 隋唐时期的西川羌族
一、隋王朝对西川羌区的统治
二、唐王朝羁縻之下的西川羌族
三、唐朝西山诸羌与“西山八国”
第四节 两宋时期的羌人诸部与西川羌人
一、党项羌与西夏政权
二、两宋西北的其他羌人
三、两宋的西川羌人
第五节 元明清时期的西川羌族
一、元朝土司制度下的西川羌族
二、明朝土司制度下的西川羌族
三、清朝的改土归流与西川羌族
四、改土归流以后的西川羌族
第六节 鸦片战争至解放前夕的西川羌族
一、清末民初的西川羌族及其反帝反封建斗争
二、军阀割据和国民党统治时期的西川羌族及其反抗斗争
三、红军长征时期的西川羌族

中篇 西川羌族档案史料的形成发展与特殊载体档案史料的分类构成
第一章 西川羌族档案史料的形成发展
第一节 西川羌族档案史料内容
一、口碑档案史料是西川羌族档案史料滥觞时期的主要表现形式
二、释比经典是西川羌族早期档案史料的核心内容
第二节 西川羌族档案史料的发展
一、秦汉时期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隋唐宋时期
四、元明清及民国时期

第二章 西川羌族口碑档案史料
第一节 释比经典
一、羌族释比及其文化现象
二、释比经典及其文化内涵
第二节 民间传说
一、神话传说
二、民间故事

第三章 西川羌族馆藏文物档案史料
第一节 馆藏出土文物档案史料
一、出土器物及其档案史料价值
二、出土文字材料及其档案史料价值
三、馆藏出土器物举要
第二节 馆藏革命文物档案史料
一、馆藏概况
二、馆藏文告举要及其价值分析

第四章 西川羌族碑刻造像档案史料
第一节 碑刻铭文档案史料
一、墓冢碑铭
二、祠庙碑铭
三、功德碑铭
四、记事碑铭
五、告示碑铭
六、宗谱碑铭
七、界域碑铭
八、岣嵝碑铭
第二节 造像题名档案史料
一、佛教造像题名及其种类形制
二、南齐永明无量寿佛造像题名
……
第五章 西川羌族摩崖留题档案史料
第六章 西川羌族印信图画档案史料

下篇 西川羌族特殊载体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与开发利用
第一章 西川羌族特殊载体档案信息资源建设
第二章 西川羌族特殊载体档案史料的开发利用
附录:西川羌族档案史料研究现代参考文献辑要
后记
……
序言 呈现在您面前的是一本从档案史料学角度研究西川羌族历史文化的专门之作。全书共分三个部分:古代羌族发展简况与西川羌族源流概要、西川羌族档案史料的形成发展与特殊载体档案史料的分类构成、西川羌族特殊载体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与开发利用,最后附录西川羌族档案史料研究现代参考文献。
西川羌族特指今四川岷江上游地区羌族聚居区内的羌族,这一地区也被我们称为西川羌族。作为古代羌族的唯一现代遗存,西川羌族以其独特的文化个性和顽强的生命力,历来备受历史学、宗教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以及语言文字学等学科专家学者们的高度关注,他们的许多研究成果成为今天世人认识和了解西川羌族的重要信息来源。然而,作为更具原生历史文化信息特征的档案史料研究,却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本书以羌族社会历史演变为线索,在总体分析西川羌族档案史料发展状况的基础上,选取最为脆弱、也最具实证价值的特殊载体档案史料作为关注重点,从其存地、存量、存况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介绍分析。
文摘 然而,西羌之所以再次兴盛,还有另外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秦始皇时代,由于将主要精力用于兼并其他六国和统一中原,无暇顾及西边包括西羌在内的少数民族,给他们以繁衍生息之机。同时,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又采取闭关自守的策略,拒羌、狄于长城以外。正如《后汉书西羌传》所云:“及秦始皇时,务并六国,以诸侯为事,兵不西行,故种人得以繁息。秦既兼天下,使蒙恬将兵略地,西逐诸戎,北却众狄,筑长城以界之,众羌不复南度。”
二是西汉时期,北方匈奴在冒顿的率领下,兵强马壮,日益强盛,称霸于西北诸戎,对汉王朝形成极大的军事压力。出于分化瓦解胡、羌军事联盟的策略考虑,汉景帝答应了原先留在河湟的爰剑子孙“研”种“留何”等部内迁关内的请求,允许他们在甘肃西南洮水一带居住。而这一带恰恰又与青海东南及四川西北岷江上游的羌人部落毗邻,无意之间就将西南羌人与甘青河湟羌人联系到了一起。这大概也是整个西汉乃至东汉时期,凡是西羌起事,总有那么多羌人参与的重要原因。故至汉武帝时,不得不再次征伐四夷,开列河西四郡,采取隔绝胡、羌的策略,最后还是在赵充国的屯田战略之下收到了较好效果。有书为证:“至于汉兴,匈奴冒顿兵强,破东胡,走月支,威震百蛮,臣服诸羌。景帝时,研种留何率种人求守陇西塞,于是徙留何等于狄道、安故,至临洮、氐道、羌道县。及武帝伐四夷,开地广境,北却匈奴,西逐诸羌,乃度河、湟,筑令居塞;初开河西,列置四郡,通道玉门,隔绝羌胡,使南北不得交关。于是障塞亭燧出长城外数千里。”
后记 拙著形成过程中,除采录了实地考察时搜集的大量田野资料外,还参考了很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绝大多数都已在文中一一注明,但因为时仓促,难免还会有所疏漏,谨志谢忱与歉意。
即将付梓之际,还要特别指出的是,这本小书曾受到来自多方面的亲切关怀,谨此表示真诚感谢,他们是: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情档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华林教授,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情档系博士生导师陈子丹教授,四川省档案局(馆)档案保管处刘君处长、政策法规处张辉华处长、办公室李建伟先生,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纪委常委陈勇同志,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档案局(馆)曹智荣局(馆)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化局办公室严木初主任,汶川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吴开明同志,理县副县长王晓琳、刘培英同志,茂县副县长张健同志,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三郎俄木同志,史志办吴天明先生,文化馆余光远先生,史志办主任梦非同志,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档案馆、方志办以及茂县、汶川、理县、北川等西川羌区各县档案、文化、文物、博物、史志、民宗等部门的全体同仁和朋友。
读书人网 >社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