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新疆人民出版社
页码:19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9787228124893
条形码:978722812489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外文学经典
内容简介 《老子庄子孟子(青少版最新版)》收录三部中国古代经典名著:《道德经》、《南华经》、《孟子》。其中,《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修身处世的古老“东方圣经”,是第一部用诗化语言阐述中国哲学的巨著。全书分为《道经》和《德经》两大部分,《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德经》说的是处世方略。其文约意丰,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其内容博大精深、玄奥无极、涵括百家、包容万物,是一个哲学智慧的锦囊!《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德经》说的是处世方略。《道德经》不仅是一部哲学经典,而且它的文字简洁、辙韵强劲,因此,还被称作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诗。《道德经》之学旨在宣化自然无为听天由命,是以要求人们无欲、少智、守柔、退让。
《南华经》本名《庄子》,是战国时代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大师庄周及其后学的作品。全书现存3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周亲自所作,基本统一连贯,文风也比较一致;外篇和杂篇则主要为庄周后学的作品,同时还掺杂了其他学派的个别篇章,思想内容略显庞杂,文风也不尽一致。
《孟子》是继《论语》以后最重要的儒家经典,记述了孟轲一生的主要言行,突出地记述了孟轲主张仁义、反对暴政和武力兼并的政治思想,以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全书语言生动,比喻深刻,论证有力,文章气势雄伟,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
除了原文,《老子庄子孟子(青少版最新版)》对这三部著作进行白话翻译,以方便广大青少年读者阅读理解。
目录
老子道德经
上篇道经
第一章 道即自然
第二章 得道即是弃道,弃道即是得道
第三章 圣人之道,非自然之道
第四章 天帝乃道之后体
第五章 百姓贵以无为自处
第六章 天地之体乃道之子体
第七章 圣人之道,得之于天
第八章 善道得之于水
第九章 天道循环
第十章 德的准则
第十一章 有无相生为用
第十二章 圣人不仁,乃是大仁
第十三章 存身之道
第十四章 道之为道,不能穷究
第十五章 道士风范
第十六章 自然而然,乃是必然
第十七章 器欲难量
第十八章 绝圣弃智,道之一端
第十九章 愤世嫉俗
第二十章 寂寞的道士
第二十一章 永恒的道
第二十二章 能屈能伸
第二十三章 得之自然,失之自然
第二十四章 警世之言
第二十五章 道的等级
第二十六章 慎行
第二十七章 大道无痕
第二十八章 圣人无名
第二十九章 圣人无为
第三十章 用兵之道
第三十一章 战争态度
第三十二章 道,可知而不可臣
第三十三章 自知之明
第三十四章 圣人之道
第三十五章 道,平淡而实在
第三十六章 执道一端,可以治国
下篇德经
第三十七章 大道现于天道
第三十八章 德者,道之正也
第三十九章 道无贵贱
第四十章 有无互存
第四十一章 士的分类
第四十二章 天道必然,不依人欲而变
第四十三章 无能之人
第四十四章 中庸之道
第四十五章 万物同一
第四十六章 知足者无恒欲
第四十七章 以道知天
第四十八章 学习不如学道
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心
第五十章 生存之道
第五十一章 德者,道之德也。或日:正道
第五十二章 天道必然
第五十三章 大道无知
第五十四章 德,可量
第五十五章 赤子含德而不足凭
第五十六章 大同之人
第五十七章 无为而治
第五十八章 政道
第五十九章 享国之道
第六十章 德者,道之正
第六十一章 邦交之道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
第六十三章 圣人平凡
第六十四章 圣人,自然之佐
第六十五章 善为道者
第六十六章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第六十七章 我有三宝
第六十八章 古之极
第六十九章 用兵之道
第七十章 言有宗,事有君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
第七十二章 圣人自知不自见
第七十三章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第七十五章 无以生贤于贵生
第七十六章 强与柔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第七十八章 邦之利器
第七十九章 有道无德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第八十一章 圣人的准则
庄子南华经
内篇
大宗师
齐物论
逍遥游
养生主
外篇
秋水
肱箧
山木
天道
天地
知北游
杂篇
列御寇
让王
外物
孟子篇
梁惠王章 句上
何以利吾国
五十步笑百步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仁者无敌
梁惠王章 句下
独乐不如众乐
王顾左右而言他
国人皆日贤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
公孙丑章 句上
以德服人
自作孽,不可活
不忍之心
与人为善
公孙丑章 句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当受则受,当辞则辞
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滕文公章 句上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滕文公章 句下
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胁肩诌笑,病于夏畦
廉洁与酸腐
离娄章 句上
水清濯缨,水浊濯足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自暴自弃,岂不哀哉
不要舍近求远,舍易求难
真诚是立身之本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嫂溺,援之以手
毁誉不必太在意
好为人师的毛病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离娄章 句下
小恩小惠,不知为政
君臣之道,恩义为报
大人不失赤子之心
深造的目的在于自得
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两可之间,最是为难
逢蒙杀羿,羿也有过
爱人者人恒爱之
不孝有五,不顾父母
齐人有一妻一妾
万章 章 句上
大孝终身慕父母
君子也难免受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君权谁授
万章 章 句下
圣人风范论
友其德也,不可有挟
位卑莫言高
知人论世
告子章 句上
人性向善,犹水就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一暴十寒与专心致志
鱼与熊掌,不可得兼
忧指忘心,舍本逐末
自尊自贵,才是真贵
告子章 句下
以邻为壑,仁人所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尽心章 句上
养性事天,修身立命
随波逐流,平庸之人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君子本色,表里如一
观于海者难为水
为谁辛苦为谁忙
举一废百,贼道也
掘井九轫不及泉,犹为弃井
士尚志
养而不爱如养猪
其进锐者,其退速
尽心章 句下
春秋无义战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介然用之,茅塞顿开
再作冯妇
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
狂者、猥者与好好先生
谁来继承圣人的事业
……
序言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那凛然的正义,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
2009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商务印书馆和国家图书馆,与编辑和读者们亲切地交流读书学习的体会,温总理的《仰望星空》中的诗句,给读书的意味再次作出精彩而深刻的诠释。对读书虔诚,对知识的尊崇,对学问的敬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一个时常仰望星空的民族,才是能发展、有希望的民族。
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和没有作为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强调全民读书、终身学习越来越成为许多国家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悠悠历史长河中,读书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标记,成为人类文明的“亮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华民族从来就是热爱学习、勤奋读书的民族,它是我们民族精神动力不竭的源泉。在21世纪,中华民族的腾飞必将以知识凝聚力量,而读书是我们知识的重要来源,是当代中国发展进程中的巨大动力和社会风尚。
所以,阅读中外经典文学名著会激发青少年对未来世界的无限想象,对人类艺术的不懈追求,对人生信念的牢固树立。为了有效地推动青少年的读书活动,不断提高青少年的认知水平,一批专家学者经过长时间的遴选,选编了一系列古今中外最具时代性、最具影响力、最具代表性的不朽文学作品,奉献给系统读书的读者,力求为你们构建一个全面、系统的阅读体系。
在这套系列中外名著中,匪夷所思的冒险与神奇在此展开:
我们乘着鹦鹉螺号潜游海底两万里;随着小人儿尼尔斯去骑鹅飞行;跟着格列佛前往奇异国度;鲁滨逊也在不安分地记述着自己的孤岛旅程……
这里有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紧箍咒的孙悟空;有足智多谋、名扬四海的诸葛亮;有豪气干云的梁山泊一百零八好汉;有宝玉、黛玉之间荡气回肠的爱情悲歌;有许许多多神魔鬼怪的大碰撞,还有令全人类心向往之的英雄传奇……
可以听安徒生、格林给我们讲童话;伊索、克雷洛夫为我们说寓言;可以看到小王子忧伤的眼睛;可以领略高尔基的精彩人生;更可以倾听孔孟、老庄的讲经说道;冉阿让的重生与奉献;涅赫留朵夫的复活;简?爱对幸福的渴望与寻找……
在这套中外文学名著经典从书中,有的作品篇幅较长,有些是用文言文写成,青少年在阅读时难度很大,专家学者考虑到这个问题,对原著进行了必要的浓缩和经典的编写,保留主线,浓缩精华,展现精彩,化难为易,确保了经典故事的原始生动感,扫清了青少年的阅读障碍。
最后,愿这套丛书能带领青少年朋友插上文学的翅膀,遨游这广阔的文学天空。
文摘 第一章道即自然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方门。
【译文】
我们可以用语言说出来的“道”,它就不是哲学意义上永恒的“道;同理,可以用言辞说出来的“名”,它就不是哲学意义上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的始基,“有”是万物的根源。
所以,经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经常从“有”中去认识“道”的端倪。
“无”和“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具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郡可以说是极其幽深的。
极远极深,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第二章得道即是弃道,弃道即是得道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这就预示丑的观念同时存在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恶的观念也就同时产生了。
有和无相互对立而产生,难和易相互对立而完成,长和短相互对立而形成,高和低相互对立而包含,音和声相互对立而和谐,前和后相互对立而随顺,这是永远不变的对立统一体。
因此,圣人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世事,实行“不言”的教导,任凭万物自然地生长变化而不去强为主宰,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已有,培育万物而不自恃自己的能力,功成业就而不自我夸耀。正是由于不自我夸耀,所以他的功绩不会泯灭。
第三章圣人之道,非自然之道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
在上者不推崇有才干的人,使百姓不争功名利禄;不看重稀有物品,使百姓不去偷盗;不显耀那些能诱发人贪欲的东西,使百姓的心性不被搅乱。
所以,圣人治理天下,就要空虚百姓的心灵,填饱百姓的肚子,削弱百姓的意志,增强百姓的筋骨。永远使百姓没有奸诈的心智,没有贪婪的欲望。这样,使一些自作聪明的人不敢妄为。以“无为”的方式去处理世间之事,就没有办不好的事情。
第四章天帝乃道之后体
【原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