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25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561770839/9787561770832
条形码:978756177083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大夏书系名家谈教育
内容简介 《周国平论教育》系作者第一本系统梳理其教育思考的随笔。作者思考教育问题,是从其哲学专业背景出发的。他在哲学上做的工作,大多是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过,人生问题和教育问题是相通的,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也就是教育上最应该让学生得到的东西。这构成了作者思考教育问题的基本立足点。作者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呼吁我们的教育回归常识,回到教育之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上来。他认为教育的使命就在于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就在于让人成为人性意义上的正真的人,并幸福地生活着。
作者简介 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诗集《忧伤的情欲》,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南极无新闻——乔治王岛手记》等,1998年底以前作品结集为《周国平文集》(1—6卷),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
编辑推荐 《周国平论教育》:
我相信,人生问题和教育问题是相通的,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也就是教育上最应该让学生得到的东西。我的这个信念,构成了我思考教育问题的基本立足点。
人生的价值,可用两个词来代表,一是幸福,二是优秀。优秀,就是人之为人的精神禀赋发商良好,成为人性意义上的真正的人。幸福,最重要的成分也是精神上的享受,因而是以优秀为前提的。由此可见,二者皆取决于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而教育的使命即在于此。
——周国平
守护人性,这是一个父亲的教育情怀,一个哲学家对教育的眷恋,也是教育的终极使命。
目录
第一辑 教育的理念
教育的七条箴言
向教育争自由
人文精神是大学一切责任的内核
让教育回归常识,回归人性
教师是神圣的职业
教育小论
第二辑 阅读与素质教育
留住那个心智觉醒的时刻
阅读经典与素质教育
做一个真正的读者
让百科全书走近我们的孩子
读书的癖好
读永恒的书
经典和我们
好读书
读好书
怎么读
第三辑 孩子的心智和父母的责任
智慧和童心
从小培养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何必名校
书中的育儿世界
孩子的创造力
孩子的独立精神
拯救童年
与孩子们谈谈精神
为孩子们写书
发现的时代
父母们的眼神
记录成长
儿童教育五题
孩子的心智
怎样做父母
第四辑 哲学与语文教学
鼓励孩子的哲学兴趣
哲学与孩子与通俗化
谁来上哲学课
做一个有灵魂的人
如果我是语文教师
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第五辑 生命教育
尊重生命是最基本的觉悟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
生命中不能错过什么
生命教育八题
享受生命本身
第六辑 灵魂教育
人人都是孤儿
爱使人富有
表达你心中的爱和善意
成功的真谛
成功是优秀的副产品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第一重要的是做人
善良丰富高贵
第七辑 向教育提问
为中国今天的教育把脉
导师岂能成“老板”
研究生为导师“打工”很不正常
让家长们结束恐慌
快乐工作的能力
第八辑 教育讲演录
人文精神与教育
青年与幸福
直接向大师学习
与中学生谈写作(提纲)
谈谈幼儿教育(提纲)
谈教育片断
……
序言 我不在教育界工作,更不是教育家,怎么也来谈教育了呢?可是,在今天,目睹弊端丛生的教育现状,哪个有责任心的中国人不在为教育忧思?身受弊端的危害,哪个心力交瘁的家长不在把教育埋怨?那么,我也和大家一样,只是以一个公民的身份发表一些感想罢了。
当然,既然我是学哲学的,当我思考教育问题时,就一定会把这个专业背景带进来。我在哲学上做的工作,大量的是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过,我相信,人生问题和教育问题是相通的,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也就是教育上最应该让学生得到的东西。我的这个信念,构成了我思考教育问题的基本立足点。
人生的价值,可用两个词来代表,一是幸福,二是优秀。优秀,就是人之为人的精神禀赋发育良好,成为人性意义上的真正的人。幸福,最重要的成分也是精神上的享受,因而是以优秀为前提的。由此可见,二者皆取决于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而教育的使命即在于此。
文摘 第一辑教育的理念
教育的七条箴言
何为教育?教育究竟何为?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古今中外的优秀头脑对此进行了许多思考,发表了许多言论。我发现,关于教育的最中肯、最精彩的话往往出自哲学家之口。专门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倘若不同时拥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说出的话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心理学的细节,显得肤浅、琐细和平庸。现在我把我最欣赏的教育理念列举出来,共七点,不妨称之为教育的七条箴言。它们的确具有箴言的特征:直指事物的本质,既简明如神谕,又朴素如常识。可叹的是,人们迷失在事物的假象之中,宁愿相信各种艰深复杂的谬误,忘掉了简单的常识。然而,依然朴实的心灵一定会感到,这些箴言多么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我们的教育多么需要回到常识,回到教育之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
一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这个论点由卢梭提出,而后杜威作了进一步阐发。“教育即生长”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苏格拉底早已指出,求知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能力。当时的智者宣称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本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苏格拉底嘲笑道,好像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懂得了“教育即生长”的道理,我们也就清楚了教育应该做什么事。比如说,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是特别反对用狭隘的功利尺度衡量教育的。人们即使似乎承认了“教育即生长”,也一定要给生长设定一个外部的目的,比如将来适应社会、谋求职业、做出成就之类,仿佛不朝着这类目的努力,生长就没有了任何价值似的。用功利目标规范生长,结果必然是压制生长,实际上仍是否定了“教育即生长”。生长本身没有价值吗?一个天性得到健康发展的人难道不是既优秀又幸福的吗?就算用功利尺度——广阔的而非狭隘的——衡量,这样的人在社会上不是更有希望获得真正意义的成功吗?而从整个社会的状况来看,正如罗素所指出的,一个由本性优秀的男女所组成的社会,肯定会比相反的情形好得多。
二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用外部功利目的规范教育,无视生长本身的价值,一个最直接、最有害的结果就是否定儿童期的内在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