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面对他者:莱维纳斯哲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 2010-08-16 02:36:04 作者: kind887

 面对他者:莱维纳斯哲学思想研究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页码:355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7542629417/9787542629418
条形码:978754262941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思想与社会研究系列

内容简介 “他者”最明显的体现者应该是“他人”,现代哲学似乎更熟悉“主体际”(inter—subject)这一理论话语。“他人”与“主体际”两者无疑密切相关,在研究这一问题时,似乎也难以严格区隔。但是,提法的不同已然包含着理论旨趣的差异,“他者”问题绝不止是一个关于“主体际”的问题。是从总体上来看,还是站在我的立场上看;是“俯瞰”人与人的关系,还是“面对”迎面而来的“他者”,其中的理论内涵大异其趣,问题艰涩判然于中。人们既可以从总体上把握“主体际”各单子间的关系,也可以从“自我”出发来面对“他人”,来体味这个“他”的真切涵义。“主体际”这个提法本身就是从一个总体的角度提出的。当然,“总体”的目光是需要的,可它隐含一内在矛盾。“总体”是否也有一个限度呢?这个“总体”要么有限度,这便意味着有一个不同于此的“他者”;要么至大无外,“他者”便荡然无存,由此我们便可深切体会巴门尼德在思考“存在”问题时提出“一”的苦衷了。本论题虽然也涉及“主体际”问题,却不以“主体际”之名冠之,因为诚如书名所示,《面对他者》始终是站在“面对”他人的立场来谈。“他者’:不仅仅是有关“他人”的,有关另一个主体的问题,“他者意识”的提出关系更关系到整个西方哲学传统的转变—F 291)。
  莱维纳斯一生发表了大量的文章著作,收集在他各种文集中。其著作大致可分为二类。第一类是发展和深化他哲学思想的著作,是其“哲学”著作:主要有早期的《论逃避》(1935),《从存在到存在者》,《时间与他者》,《总体与无限:论外在性》和《别样于存在,或超越本质》。另外还有一些论文集,如《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一起发现存在》(1949)、《他者的人本主义》(1972)、《专名》(1975)、《论布朗肖》(1975)、《来到思想中的上帝》(1982)、《主体之外》(1987)、《在我们之间》(1991)、《上帝、死亡和时间》(1993)、《自由和戒律》(1994)、《未能预见的历史》(1994)、《相异性与超越》(1995)等。第二类是关于犹太文化和《塔木德》研究,可以称之为“希伯来”著作:主要有《艰难的自由》(1963)、《塔木德四讲》(1968)、《从圣洁到神圣》(1977)、《超越章句:塔木德的阅读与演讲》(1982)、《在众族国的时代》(1988)、《塔木德新解读》(1996)等。
  1995年l2月25日,莱维纳斯在巴黎死于心脏衰竭,二十世纪哲学的一颗巨星陨落了。
目录
缩写说明
导言
第一章 同一与他者
第一节 从同一到自我
第二节 他者的法国式语境
第三节 现代犹太哲学的影响

第二章 现象学与他者问题
第一节 关于胡塞尔
第二节 关于海德格尔

第三章 逃避存在
第一节 对于倦怠和疲乏的生存论分析
第二节 ilya:对存在的理解
第三节 存在者及其孤独
第四节 逃离孤独
第五节 爱欲:与他者关系的原型
第六节 时间:从现在趋向未来

第四章 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
第一节 存在论批判
第二节 欲望与无限
第三节 我与经济
第四节 脸与伦理
第五节 爱欲、未来与社会

第五章 超越存在
第一节 德里达的批判及莱维纳斯的转向
第二节 存在之他者
第三节 言说与所说
第四节 一种新的主体性
第五节 踪迹、过去与上帝

第六章 莱维纳斯与犹太思想
第一节 莱维纳斯的犹太背景
第二节 面对奥斯维辛的哲学
第三节 莱维纳斯与《塔木德》解经传统
第四节 希腊的,还是犹太的

第七章 超越现代性主体话语
第一节 莱维纳斯与霍布斯式的个体
第二节 莱维纳斯与康德的道德自律
第三节 莱维纳斯与马克思主体观的变革
第四节 莱维纳斯与晚年萨特的转向
第五节 主体的归宿:去存在,抑或为他者
结语 哲学的终结还是重生
附录
附录一 莱维纳斯年谱
附录二 道德的悖论:与埃曼纽尔莱维纳斯的一次访谈
附录三 参考资料
后记
……
序言 对于中国人来说,现代性的处境意味着我们必须正视渗透在我们自己的思想与社会中的这一西方历史命运。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同时担负着西方历史命运的外来危险和自身历史传统的内在困难。一旦我们惧怕正视自己的命运带来的不安,到别人的命运中去寻求安全,或者当我们躲进自己的历史,回避我们的现在要面对的危险,听不见自己传统令人困扰的问题,在我们手中,两个传统就同时荒废了。社会敌视思想,思想藐视社会,好还是不好,成了我们活着无法面对的问题。如果我们不想尾随西方的历史命运,让它成为我们的未来,我们就必须让它成为我们造就自己历史命运的传统;如果我们不想窒息自身的历史传统,让它只停留在我们的过去,我们就需要借助另一个传统,思考我们自身的困难,面对我们现在的危机,从而造就中国人的历史命运。
“维天之命,於穆不已。”任何活的思想,都必定是在这个社会的生活中仍然活着的,仍然说话的传统。《思想与社会》丛书的使命,就是召唤我们的两个传统,让它们重新开口说话,用我们的话来说,面对我们说话,为我们说话。传统是希腊的鬼魂,要靠活的血来喂养,才能说话。否则海伦的美也不过是沉默的幻影。而中国思想的任务,就是用我们的血气,滋养我们的传统,让它们重新讲出我们生活的道理。“终始惟一,时乃日新。”只有日新的传统,才有止于至善的生活。《思想与社会》丛书,是正在形成的现代中国传统的一部分,它要造就活的思想,和活着的中国人一起思考,为什么中国人的生活是好的生活。
文摘 “他者”(the Other)在西方思想史中由潜而显。“他者意识”不复是诗人小说家的专利,它正在现代哲学思潮中蔓延开来。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看到一种“复调艺术”,陀思妥耶夫斯基让小说中主人公发出自己的声音,一种作者之外的声音。这里不再只有一个主音调,包括作者在内的多种声调在小说中反复吟诵。陀思妥耶夫斯基终于让人们明白世界是部多重奏,不只有你的声音。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伟大在于他把小说的作者,这一小说的创生者降为小说中的一个音调,他必须面对来自“他者”的声音。在小说中实践的这种见识,在现代哲学中亦有其回响,脚步声由轻微而浓重。西方哲学的传统长期以来漠视“他者”的存在,尤其是近代西方哲学,“自我”以更加鲜明的形象宰制着哲学,鲜见真正的“他者”。这一图景犹如古典小说中主人公,或古典绘画中透视所指向的那个焦点,其余一切皆为陪衬。哲学的工作只是以抽象的概念表达着与古典艺术类似的焦点。然而越强调“自我”,“他者”在现代哲学中也就越加以强劲的势头浮现出来,让世人不得不面对这个“他者”。在哲学边缘徘徊的“他者”幽灵正在现身,“他者”在哲学中已经无可回避。
现实中没有人会否认“他者”的存在,但能否认识到“他者”的意义却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他者”在现代哲学论域中出现,以及“他者”意义的彰显必须以一种非常恰切的学理方式呈现出来。现代哲学似乎有两种途径可以使“他者”在理论上显现于人们面前:一是以“先验”的方式探究,“他者”是我的一种变异,是他我(alter ego)。要理解他人之所思、所想,终究需以“先验自我”为基础。这种“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可上溯到一个更悠久的传统,那就是可以转化成“同一”的“他者”。论的首要性提出了质疑。“在知识的分支中存在论的首要性难道是最;明显确证的吗?”(BPW 2)正如我们看到的,海德格尔的价值在于他没有把哲学混同于一种意识的理论,而是展现为对存在的理解;这正是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在现代的意义。这种见识使哲学家能跳出小圈子,重新呼吸到柏拉图的伟大对话和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新鲜空气。因此,莱维纳斯小心翼翼地自问,对存在论之首要性的质疑是否是一种轻率的举动。
确实,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有其非常合理的地方,对于人的偶在的和实际状况的理解由此成为可能,而且生存不再作为理智理解的对象,反而理智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生存活动。莱维纳斯认为这构成了“当代存在论的重大新颖之处”。
……
后记 从九八年开始真正瞩目莱维纳斯思想到现在,一晃已经十年了。虽然十年来早已开始其他一些题目的研究,但莱维纳斯始终是我学术研究的一个真正起点,也是我其他研究所围绕的一个焦点。“近代早期政治哲学研究”关注的是莱维纳斯所批判的现代世界的源起,“现代犹太哲学研究”重视的是与莱维纳斯思想具有家族相似性的其他犹太哲学家成员。这两个题目是我目前研究的方向,都是由莱维纳斯研究所激发的。
如果莱维纳斯算是我学术研究起点的话,那么找到莱维纳斯的道路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记得在本科阶段读书时,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时主体性哲学风靡一时,这也算是时代在哲学上的一种表达。对主体的关注,让我隐隐地觉得其中有某些不妥,或者更明确地讲是其中隐含着唯我论的危险,事实上现实也印证了这种危险。于是开始研究维特根斯坦的私人语言问题,这是我第一次接触“他者”问题,一个与主体相缠绕的哲学概念。当时的学术训练尚浅,从分析哲学的传统尚无法完成对于“他人之心”深层分析,于是带着这个问题进入到硕士阶段的学习,那时我完成了黑格尔关于自我意识辩证法的论文,这使我对于自我与他者关系的复杂性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自我在与他者的对立中丰富起来了。这时有一个人物,把理解“他者”问题的视域引向了法国,那就是亚历山大科耶夫。他的思想使我发现现代法国对于“他者”问题的深邃思考,其中尤以莱维纳斯为甚。对于莱维纳斯,我最初只是但闻其名,不甚了了。
读书人网 >哲学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