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页码:22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7510800595/9787510800597
条形码:978751080059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通史
图书品牌:北京步印文化
内容简介 《中国通史》为台湾著名历史学家傅乐成教授领衔主持,邀集门下五位史学俊彦共同撰写而成,是台湾乃至中国史学界不可多得的通史类著作。全书所述史实上起旧石器时代,下讫清帝退位,按朝代顺序分为七卷,由五位青年学者分别著述其学之所专的部分:《先秦史》,由萧著,记述了中华文明诞生到春秋战国这一阶段的历史;《秦汉史》和《魏晋南北朝史》,均由邹纪万著,分叙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到东汉末年农民起义以及魏蜀吴三分天下到南北朝对峙局面的结束这两个时段的历史;《隋唐五代史》,由傅乐成教授亲自撰著,为隋重启统一盛运到后周灭亡,此三百余年间的历史;《宋辽金元史》,由王明荪著,所叙为从北宋统一全国到元帝国的衰亡,其间几朝的历史;《明清史》,由姜公韬著,叙述了明建国到满清康乾盛世国势转衰这段历史;《近代史》,由段昌国著,记叙了鸦片战争前后到辛丑条约签订这一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全书每卷十余万言,共九十余万言。书中运用了一些文言文词句,表达简洁通畅,读之如饮醇酿。且每位著者对书中所述历史事件及人物均有自己独到精辟之见解,贵在不人云亦云。此外,这套简体版的《中国通史》还配了多幅珍贵的史料插图和战争地图,以便于读者更直观地了解历史的全貌。
本书刊行于1978年,成书之后即在话语圈里产生了巨大影响。时至今日,仍是不少史学爱好者的案头必备之书,一些高校亦将其作为常用教材,甚至有学者亦能从中获益。
两汉之后,中国又陷入分裂,进入了一段政权频繁更迭的时期。“魏晋南北朝”,只五字,却包括了这一阶段或前后相继、或并存对峙的几十个国家或朝代。董卓乱后,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地方割据势力继起,随后形成魏蜀吴三分天下之势。在经历了西晋的短暂统一之后,中国再次走向分裂——进入东晋十六国及南北朝,直至隋再度统一全国。《魏晋南北朝史》为大家展现的便是这一时期的政治变迁、社会形态、民族融合、学术信仰等方面的概貌。
作者简介 傅乐成(1922~1984),傅斯年之侄,字力更,号秀实,山东聊城人。著名史学家。1940年考入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后赴台湾,执教于国立台湾大学。1956年赴美国哈佛大学深造,获得博士学位。
在任教的十几年中,傅教授除在台大授课外,还在同仁、辅仁、淡江等高等院校讲课,并兼任中兴大学文学院院长,主持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的博士班和秦汉史研究室的工作,治学严谨、平易近人,对秦汉、隋唐史的研究颇有建树。他一生著述甚丰,皆为史学论著,影响较大的有《秦汉史论文集》《隋唐五代史》等。他的史学论著有的被译成英、日、韩等国文字,是台湾、香港、日本、韩国及东南亚高等学府学习中国史的必读之书。
傅乐成终身未娶。关于傅先生的感情问题,有这样一个“典故”。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春天,殷海光在南京《中央日报》社任主笔,与在“中央图书馆”任职的傅乐成交往甚笃,且谈锋如昔。当时“异常放荡怠惰”(傅自语)的傅乐成结识了一位美丽的小姐,对她极为爱慕,却难撷其芳心。有一天,殷海光在傅乐成的宿舍里聊天,正好那位小姐也在场。当时殷海光兴致勃发,大谈时局,口若悬河,那位小姐在一旁听得出神。殷海光走后,傅先生爱慕的小姐对他说:“假如你有殷先生那样好的学问,我一定嫁给你。”傅乐成受不了这番“刺激”,决心翻译一部英文的西洋史以示自己的进取之心。后来那位美丽的小姐还是没有嫁给他,但若干年后,从耶鲁学成归来的傅乐成写出扛鼎之作《中国通史》,被誉为“不可忽视史学家”。
媒体推荐 傅乐成先生主编的这部通史,是由他牵头,组织六位台湾史学界第一线的青壮年俊彦编写的。每个人都是学有专攻的史学家,按自己的研究领域,撰写自己精熟那部分,最后由傅乐成先生统稿。每本都是名副其实的著作,不像我们这边仅仅是编写。应该说,这套通史的作者,各个文笔俱佳,学、才、识三者足备。书成之后,在话语圈里,影响巨大,长期以来,既是爱好者的案头书,也是大学的常用教材,一些研究者,也能从中得到教益。
有人说,这套书是典型的台湾国语,保留了文言文的古意,因此,读来如饮醇酿。其实,在我看来,这套书最大的特点,是有见地,不人云亦云。叙述简单、干净,能把很复杂的事情,三言两语道个明白。不是在史料里浸润多年,看过不知成亿字的资料,断不能为此。
——张鸣
编辑推荐 《魏晋南北朝史》:台湾继钱穆之后最有成就的历史学家傅乐成领衔主持,台湾、香港地区以及东南亚一带最为畅销的中国通史普及类著作首次引进大陆。
目录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变迁
第一节 三国鼎峙
第二节 魏晋政权的递嬗
第三节 西晋的政局
第四节 五胡乱华大变局的开始
第五节 东晋与胡族政权的对立
第六节 南朝政权的更迭
第七节 北朝政权的变迁与统一盛运的再启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形态
第一节 南北朝的社会阶层
第二节 世家大族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南朝士族的僵化与寒门的上升
第四节 少数民族政权下的北方豪族
第三章 大动乱时代的人口流动与民族融合
第一节 汉民族的人口流动
第二节 胡汉民族的融合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的经济结构
第一节 赋役制度的演变
第二节 土地与农业
第三节 商业与手工业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的学术与信仰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的玄学与清谈
第二节 宗教信仰的盛行
第三节 文学与艺术的创新
……
序言 这部《中国通史》是我和几位年轻朋友的集体著作,也是一项大胆的尝试。
我早有这么一个想法,邀集几位年轻朋友,每人分写一部分,合编成一部《中国通史》。因为写通史不是件容易的事,由一个人来写,极其吃力;尤其是上了岁数的人,不但力不从心,而且于对许多问题会考虑再三,有时简直无法下笔。但年轻人精力足且有胆量,有自己的想法、看法和写法,写出来可以使沉闷的史学出版界添几分生趣。
直到去年春天,这个想法才因长桥出版社的赞助有了实现的希望。当时我邀集了几位年轻朋友,商讨此事。他们也都是我从前或现在的学生,分别是萧、邹纪万、王明荪、姜公韬、段吕国诸棣。其中除了邹君现仍在台大历史学研究所就读外,其余四棣都毕业于台大、政大等校研究所,现任台湾、中兴、东吴等大学的讲师。他们在校时是读书勤奋的好学生,在各校教书也都是优秀的教师。他们各有专长,而且沉潜于史学的研究,历久不懈,都曾有不少的论文发表。在我的敦劝下,他们都答应参加这个工作。
商讨的结果,我们把中国历史分成七段,每人各就所长,撰写一段或两段。由萧棣写上古部分,邹纪万棣写秦汉和魏晋南北朝部分;隋唐五代部分,因一时找不到人,由我承乏;宋辽金元、明清两部分,由王明荪、姜公韬两棣分担;近代部分则由段吕国棣担任。并由我兼任主编,负责内容的审查和文字的修润。同时接纳长桥的意见,每段的文字,以不超过十万字为原则,用语体文撰写,文字以简洁生动为主。此外并尽量搜罗有关各代的历史图片和地图,以求“图文并茂”。
文摘 插图:


自孙吴灭亡后,南方土姓大族即不能得志于晋室,因此时刻潜伏着复国意念。当时民间流行着歌谣:“局缩肉,数横目,中国当败吴当复。”八王之乱鼎沸以后,江南地区感染甚烈,曾先后发生了三起乱事。但因起事者多出身卑寒,与土姓士族不能相结,于是一一被江东士族周(以除三害闻名历史的周处之子)等所平定,史称“三定江南”。永嘉胡族起事,风卷整个中原地区,这是大杀汉人豪族的恐怖时代。北方豪门争先率领宗族部曲宾客南渡。他们仓皇逃命之初,“寄人国土,心常怀惭”,为了这半壁江山,着意笼络土著豪门。当时吴姓士族内部缺乏统一的步调,以致复国时机稍纵即逝。到王敦以重兵翼卫于外,王导以智计策划于内的形势成熟后,吴人复国的希望便破灭了。北方侨寓士族家计既已粗安,从此即喧宾夺主,大肆抢夺土地、隐括户口,并垄断政权驾驭吴人,以致“吴人怨望”。
三定江南的领袖义兴周最感怨愤,于是阴谋叛变,但事泄未果。愤死,其子周勰继其遗志,联结豪门孙弼(孙皓族人)与吴兴徐馥起事。勰叔周札以为仓促举兵,事不易成,向晋密告。元帝初至江南,亟需土著大姓支持,因此未尝穷治其事,但双方的裂痕仍然存在。当时义兴周氏与吴兴沈氏并称江东二豪,吴郡的朱张顾陆四姓次之。晋室于周氏谋乱后,力谋分化二豪势力。王敦先倾力结好沈氏,继而诬周札叔侄谋叛,遣沈充击周,尽灭其宗族。其后王敦叛变失败,沈充也被杀死,于是江东二豪零落略尽,而由亲晋的顾陆朱张四姓递嬗为最大的土著豪门,继续与侨寓士族们在政治经济上竞争。
政治上,侨寓高门垄断实权。东晋不设丞相,政事操于中书监、令手中。由元帝初年到安帝隆安三年的八十年间,选任中书监的有王导、庾亮、庾冰、何充、会稽王昱、谢安,选任中书令的有庾亮、何充、褚裒、王坦之、谢安、王献之、王珉、王恭、王国宝、司马元显等,没有一个是吴地士族,而帝都所在的扬州刺史之位,吴人也无法染指,由此可见吴姓在政坛上根本不能腾达。南齐时,吴兴丘灵鞠曾怒骂:“我应还东,掘顾荣冢,……顾荣忽引诸伧渡,妨我辈涂辙,死有余罪”,正写照了吴人屈抑怨愤的心情。经济方而,侨寓世族各自占地名田,封山锢泽,俨然是南方财富的新主人。这妨碍了土著世族的权益,因此仇怨更深。当时冲突的结果,侨寓士族承认吴姓世族在吴郡、吴兴、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