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页码:112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7010084009/9787010084008
条形码:978701008400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套装数量:2
内容简介 《南宋史及南宋都城临安研究(套装上下册)》内容简介:不论日本、韩国、英、美等外国学者,还是大陆、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学者,都本着真正探讨学术的精神,除提交论文外,还在大会或分组会上认真讨论,踊跃发言,学术空气十分浓厚。这次会议,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讨论内容的广泛性。学者们为向会议提交的近80篇论文,涉及到南史历史的方方面面,这是在以往有关宋史研究的学术会议上是没有见到的。二是与会学者不论国别、年龄和学术地位,本着学术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都能互相尊重,平等、友好地进行讨论,既能虚心求教,也能大胆质疑;既向对方提出不同意见,又向对方提供史料,以利共同提高;三是在讨论中都能做到摆事实、讲道理,依据事实说话,不乱扣政治的或学术的帽子,真正以理服人;同时,也允许别人保留自己的意见。
编辑推荐 《南宋史及南宋都城临安研究(套装上下册)》是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南宋史及南宋都城临安研究(上)》目录:
序
关于宋高宗的评价问题
南宋是中兴?还是卖国——南宋史新解
略论南宋的历史地位
略论南宋荒政的新发展
南宋王十朋在泉州的政绩
南宋初年一则有关种师道的神话
南宋川陕买马制度
廉、仁、公、勤——真德秀的为官四事箴言
苗刘之变的再评价
南宋绍兴年间使金使与秦桧关系考论
从黄震墓志和王应麟墓道谈起——宋元转换期的庆元士人社会
南宋市民阶层探析
南宋临安的禁军研究序说
南宋的机速房与边防
南宋水军之利弊得失刍议
南宋朝与西南民族的关系及其变化
马扩的对金军事外交策略
略述南宋临安府的物价
油菜在我国大面积推广始于南宋时期
从南宋手工业看江南早期工业化的启动——兼论南宋手工业的主要成就、时代特色及其发展前景
南宋的朝贡与回赐——略论“一分收受,九分抽买”
12世纪南中国地域社会的动态与遏籴
南宋临安府周围之邮传路线及其功能——以南宋诸地志为中心之考察
论南宋时期交通格局的重大变化
论文天祥的天道观
菊坡学派:南宋岭南学术的主流——再论宋代岭南三大家
叶适的士风与学风
心与历史——试述袁燮的经史教学
朱熹:人与自然的和谐
陆九渊的伦理思想
南宋文学的时代特点与历史定位
略论南宋词家的爱国主义传统
吕本中与“中原文献之传”
姜夔西湖情事史实质疑——与《姜夔梅词缘于西湖情事补正》作者商榷
试论南宋图书编撰的创新与对我国古代典籍文化的贡献
吕本中《童蒙训》考索二题
《诗渊》“宋陈状元”诗考
《宋季三朝政要》考述
南宋史家的承旧与创新——兼论对元明史学的影响
《南宋史及南宋都城临安研究(下)》目录:
南宋历史文献学的时代特征
义理史学的概念、发展阶段、基本走向及评价
四论今本《系年要录》的原名——史学方法论个案
南宋临济黄龙派初探
南宋御前宫观的高士
南宋元代白莲教与佛教净土信仰及摩尼教之关系
来宋日僧所留文献、文物中的南宋史料
宋代上天竺寺与上天竺观音信仰
从坟寺看迁徙官僚家族与地方社会
宋室南渡与神祗随迁
南宋首都城市建设的成就与特点
陆游与行在临安
南宋临安城遗址考古
陆游与临安关系三题
论南宋临安地区的气候变迁及其特点
武林旧事——南宋临安城考古的主要收获
南宋临安饼食考
南宋对传统教育的传承与创新
论南宋时期书院的制度化构建
南宋四川的类省试及其授官、考官的特点
南宋的贡士庄与义约
南宋告赏法法域考察
关于南宋时期的“便民五事”——南宋中央获取地方信息的渠道之一
论宋室南迁与戏剧繁盛
毕异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在南宋未能推广的原因探索
“布景致思,不盈咫尺而万里可论”——试论南宋小幅画
莹润如玉瓷中珍品——从“玉津园”款南宋官窑纸槌瓶说起
南宋的“兰亭学”
论南宋医学流派的形成与学术贡献
……
序言 自从杭州市委市政府领导高瞻远瞩,决定在杭州市社会科学院成立南宋史研究中心,并组织国内志同道合的宋史研究专家,致力于对南宋一朝展开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合作编写50卷《南宋史研究丛书》以来,时间已经过去数年了。
记得刚开始时,有个别学者对这一庞大的研究计划和研究形式抱有怀疑态度,甚至认为:即使编写出《南宋史研究丛书》,也不可能填补过去研究的空白,其中有些著作只能是重复抄袭前人的东西而已。
事实果真如此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数年的南宋史研究的“实践”,有力地证明这类意见并不高明。别人的著作尚未写出,你还没有过目,就先入为主地加以全盘否定。这不就是过去多次批判过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吗?如今,《南宋史研究丛书》已有30余卷问世,经我粗粗翻阅一通以后,觉得这些专著对南宋史的相关问题,确实作了相当深入的研究,创获颇多,它们不仅有助于我们从宏观角度准确地把握两宋时期社会演变的特征,而且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关键的突破,加深了我们对于两宋历史诸多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文摘 插图:

然而,这些还不是自古而来的传统史学与义理史学的区别。在笔者看来,传统史学与义理史学最重要的区别是在史学思想方面,其最主要表现即是否对历史所含“义理”进行探讨。唐宋史学都强调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都含有“鉴戒”之意,这是传统史学的重要特点,而非“义理史学”的标志。
义理是宋代理学的重要概念,对义理的阐述成为一种理论,是建构义理史学理论之骨架,是上升到哲学层面的史学理论。传统史学追求求真、求实、鉴戒,主要要求真实地记录历史,从中得出经验教训,成为后世的前车之鉴。诚然,历史是需要讲求真实的,它可以通过考证来“还原”历史大致面貌,印证史籍记载的真实性。但是必须强调的是,求真、求实,只须运用一些史料辨别之具体方法便可达到目的,而所谓“鉴戒”思想也只是一种层次较低的史学研究的目的,是一种直观的价值判断。然而,宋代出现了一种思辨性的史学,它着重探索历史运动的规律,即理学家所谓的理、天理、道、义理,它是一种上升到哲学层面的思辨性的史学。两者既不能混淆,更不可同日而语。
义理史学发展阶段大致是:义理史学萌芽于北宋初年理学兴起到神宗熙宁年间,标志是出现了“宋初三先生”和周敦颐、邵雍等人的理学思想。宋初三先生着重阐述与发挥《春秋》中所谓的“内涵”,但仍然停留在传统史学“尊王攘夷”、严别夷夏的巢窠;周敦颐则撰述《太极图说》,开始建构理学的历史哲学;邵雍著《皇极经世》一书,企图勾勒出人类历史发展的线索。神宗元丰后至徽宗时期则是义理史学初步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两程努力建构自己的理学思想体系,虽然较少涉及史学,但他们着重阐述“天理”之重要性、人伦道德之类内容;而范祖禹《唐鉴》、胡寅《读史管见》两书的出现,则表示理学家开始重视以“天理”来评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