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珞巴族简史

发布时间: 2010-08-20 03:32:30 作者: kind887

 珞巴族简史


基本信息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页码:14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9787105087280
条形码:978710508728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

内容简介 《珞巴族简史》内容为: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包括《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记录了中国55个少数民族从起源至21世纪初的历史发展进程,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荟萃了大量原始的、鲜活的、极其珍贵的资料,是一部关于中国民族问题的大型综合性丛书,是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重大项目和重大出版工程。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展开。为了摸清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状况,抢救行将消失的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料,1953年,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和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进行全国性的民族识别调查,1956年又开始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
编辑推荐 《珞巴族简史》为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之一。
目录
概论
第一章 族源和远古社会
第一节 族称、族源和迁徙
一、族称和分布
二、族源和迁徒
第二节 传说中的远古时代

第二章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和父系氏族社会
第一节 磨制石器的使用和种植业的发展
第二节 父系氏族制度
第三节 部落组织
一、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名称
二、有一定的地域
三、基本上各有自己的方言
四、有共同的节日活动
五、有临时的部落议事会和军事首领
六、部落可以包括不同血统的氏族
七、特殊的道德规范和风俗习惯

第三章 西藏地方政权对珞渝地区的管理
第一节 吐蕃以来珞藏民族间的联系
第二节 西藏地方政府对墨脱及其以南地区的管理
第三节 西藏地方政府对马尼岗、梅楚卡及其他珞渝地区的管理

第四章 家长奴隶制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生产力的提高和私有制的发展
第二节 家长制家庭
第三节 蓄奴制及其他剥削形式的发展
第四节 等级的形成

第五章 反对外国殖民主义者的斗争
第一节 英国殖民主义势力对珞渝地区的侵略
一、收集情报
二、武装入侵
三、吞并的图谋
第二节 珞巴族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第六章 物质生活
第一节 服饰
第二节 饮食
第三节 住宅
第四节 交通

第七章 宗教信仰
第一节 自然崇拜
第二节 图腾与祖先崇拜
第三节 巫师及其宗教活动

第八章 科学知识和文学艺术
第一节 科学知识
一、数学知识
二、天文历法
三、医药知识
第二节 文学艺术
一、民间文学
二、艺术

第九章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的珞巴族
第一节 历史发展的飞跃
第二节 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三节 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学校的兴建与教学条件的改善
二、民族教师的培养和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
三、民族人才的成长
第四节 交通与通信事业的发展
第五节 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
后记
修订后记
……
序言 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包括《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记录了中国55个少数民族从起源至21世纪初的历史发展进程,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荟萃了大量原始的、鲜活的、极其珍贵的资料,是一部关于中国民族问题的大型综合性丛书,是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重大项目和重大出版工程。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展开。为了摸清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状况,抢救行将消失的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料,1953年,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和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进行全国性的民族识别调查,1956年又开始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在三次大规模的系统调查的基础上,中央民委从1958年开始组织编写《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三种丛书。“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央民委机构撤销,此项工作被迫中断。1978年国家恢复民族工作机构,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改为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1979年,国家民委决定继续组织编写以上三种丛书,并增加编写《中国少数民族》和《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两种丛书,定名为《民族问题五种丛书》。《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的编辑出版列入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六五”规划的重点科研项目。
文摘 由于珞藏两族之间长期的交往,最迟在180多年前,在珞渝北部与藏区交界的地方,就形成了几个较大的交换地点,如许木、派村、纳玉、嘎加、三安曲林、塔克新等,都是每年定期交换的主要地点。珞巴族人运来西藏腹心地区不产的辣椒、大米、染氆氇用的茜草以及兽皮、药材、藤条等,藏族人则向珞巴族人供应生活必需的食盐、羊毛、氆氇、铜质器物与装饰品,特别是供给与发展生产紧密相关的铁刀、铁斧。珞巴族到藏区交换的大都是邻近的一些部落,他们把所得的物资又转卖到珞渝其他地区。到了19世纪,藏区的产品几乎遍布整个珞渝地区,早期到过珞渝的西方殖民官员和探险家的记述也证实了这一情况。
如英国统治下阿萨姆的一位下级官员J.巴特勒,曾到珞渝地区探险。他在1847年出版的《阿萨姆概述》一书中讲到,米什米人出卖他们的“比赫”(一种毒药)和有气味的树根、茜草、黄连,换取藏族人的牲畜、铜烟斗、法铃和铜锅等。这里说的米什米,就包括在珞渝东部、察隅西部的珞巴族的义都部落。
义都部落以西靠近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的密蒲地区,是距离藏区最边远的地方之一。
后记 《珞巴族简史》是按照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委会的出版计划编写的。
由于珞巴族历史的系统研究,尚处于初创阶段,《珞巴族简史》主要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调查编印的资料及国内外其他有关资料编写的。本书概论、一、二、三、四、五章由李坚尚编写,六、七、八章由刘芳贤编写。姚兆麟参加了书稿的修订工作。
1986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邀请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委会、中央民族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的有关专家学者,对本书所送审稿进行了审议。1986年7月,西藏自治区民委召开审稿会议,对《珞巴族简史》做了最后审订。新东(珞巴族)、林卫华(珞巴族)、益西赤列(藏族)、李继学、王秋玉和满都尔图等参加了审稿会,自治区民委副主任措姆主持了会议。自治区党委副书记丹增、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彭哲出席闭幕会并讲了话。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委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有关领导,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热情的关怀和指导。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学研究室为编写本书组织人力,并对书稿作了认真审阅,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本书所附地图由尹文成绘制,照片主要由作者和车刚拍摄(修订本来收图及照片——编者注)。
读书人网 >社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