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神的脚印:中国符号文化(升平春色)(色

发布时间: 2010-09-02 02:36:25 作者: kind887

 神的脚印:中国符号文化(升平春色)(色彩卷)


基本信息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页码:16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7536055307/9787536055308
条形码:978753605530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神的脚印:中国符号文化

内容简介 《神的脚印:中国符号文化(升平春色)(色彩卷)》内容简介:一个人从落地睁开眼睛起,就开始接受了世界上的各种色彩,如初升的太阳,春天的芳草,姹紫嫣红的花朵,秋天的金黄色的田野,冬天皑皑的白雪。各种色彩在人们眼睛的感知中呈现出来。于是在我们有了色彩的概念。我们生长在一个充满着色彩的世界,色彩一直以最直接的表象刺激我们的视觉器官。
编辑推荐 《神的脚印:中国符号文化(升平春色)(色彩卷)》:这本小书,第一次对我国传统文化中色彩符号及其含义做一个较系统的梳理。
我们权做一次中国色彩文化的苦旅吧,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密林里,透过落英缤纷的语林,寻找已经或正在失落的色彩语言。你会发现,几千年来文明的土壤中,随时撒落着的一堆零珠碎玉,铜钱吉贝,令人目不暇接,虽然这么一本小册子,我们还很难找一根绳子串起来。只是随手撷取,捧之一掬而已。
目录
总序“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前言
一 赤色
二 橙色
三 黄色
四 绿色
五 青色
六 蓝色
七 紫色
八 白色
九 黑色
十 灰色
十一 金色
十二 银色
十三 桃红
十四 绛色
十五 缃黄
十六 赭色
十七 苍色
十八 褐色
十九 藕荷色
二十 绀色
后记
……
序言 旅法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先生说过:“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岁月的沧桑,历史的印痕,在上帝老人那慧目如电的注视下,不经意间竟造就了多如恒河之沙的人类及其“思考”作品。
据研究,人类已经存于斯几数百万年的时光,而在此之前呢?当上帝在静观万象、俯视众生时,偶然间瞥见,而今有这么一帮子民竟汲汲于思索具有悠久历史的“符号文化”时,当作何想?发笑么?也许,未必!
应该说,自从有了上帝老人的眷顾而“创造”出人类,这世上便有了文化和思绪,涂染上了形形色色的情感意味,如同空气一般弥散在世间各个角落,从而显得韵味十足、力透纸背。显在的外观不再显得单薄以至于“芜没于空山”,且日益丰富起来……
既如此,浅疏的体表油然承载并传达起某种“弦外之音”,诸如“象征性”、“主体性”、“超越性”等便次第出现;久之,我们就观其形而会其义,略其形而会其神;随之,“人文性”、“历史感”、“宇宙观”等人类话语便在岁月年轮的碾压下愈加迷人……
渐渐的,华夏“女娲”的子孙们在面对祖先遗漏的多种花絮时,往往产生出一种神奇的美感距离,更为醇厚的“文化”味道也就被无意识接受与敞开:接受的是生活,敞开的是神性。神性增加了厚度,生活融入了文明,文明推动了历史,历史整合了意义,意义拓展了体量,体量积淀了文明,文明化入了生活,生活充满了神奇,神奇归之于神祗,神祗创制了符号,符号遮蔽了本意,衍义得到了敞开……不断的遮蔽与敞开,便构成了符号的双重功能。人类文化正是在这辆双驾马车的裹挟下,荡生出历史烟云。
何谓符号?符号即人化的第二皮肤。
什么是人?人是拥有生命意识,并将其形式化从而唤起情感共通的生物。
人化即文化,文化即交流;交流是手段,情感为主旨。
从文化的起源看,“人”是文化的第一要义,“符号”则是其形态与浓缩。因此,“人—文化—符号”构成了某种同一性命题。人们正是在“文化符号”和“符号文化”中强化其生命意义,生命的节奏由是成为人类文化的最早华章。
可以说,符号一经浓缩了生命情调,便起到一种鬼斧神工的作用,无形中构成了推动人类进步的积极动因。这或许就是我们每每在面对自然或文化杰作而叹许为“上帝的杰作”之深层因由?
作者们无意在此建立一门“中国符号文化学”,因为大文化观念本身即是一门体大思精的学问;也无意于条分缕析地去做考据和索引工作,因为历史的人文误读即是符号的内在因子;同样无意于比较中西符号文化之问的异同,人类本一家,允许有个性。共性与个性共存不仅自然而然,也是一种历史必然,多元性正是符号的本质特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内涵博大精深,其符号文化亦丰富深邃,自成系统。为生动表现中华文化,编者从传统音乐中撷取了几首古琴曲名,如“古神化引”、“板桥道情”等,旨在利用第一符号(语言)去言说第二符号(图像)而揭示第三符号(题旨),试图寻拾曾经的“左图右史”传统,以雅俗共赏的方式来达成真正意义上的符号揭示与敞开,使大家从中得到某种精神启悟!
出于上述“思考”,我们精心策划并精选了二百余经典符号,其内容尽可能涵盖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虽然不尽完善,亦可一窥全豹。鉴于符号文化的自身规定性,尤其是当下审美文化的道成肉身性趣味所使然,力图用鲜活的笔调糅历史、文化、艺术、审美、民俗、感悟于一体,宣叙出一部和谐的多声部协奏曲。
这里的“符号”与国际上风头正劲的“符号学研究”不尽相同。近半个世纪以来,国际符号学研究方兴未艾,国内对这一问题也逐渐关注。人们有理由相信,李幼蒸先生的话并非空穴来风,他说:
符号学研究将成为下世纪(21世纪——笔者按)初的中国显学,中国符号学将成为国际符号学新的中心。同时,符号学亦将成为使中华传统人文理想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有效工具。
需要说明的是,丛书从前期策划到最终付梓经过了相当长的快乐等待。幸运的是,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季羡林先生、张岱年先生、张道一先生等前辈学者们的热情鼓励与大力支持。季老年逾九秩,仍为本书挥毫题签;张老亦题词予以勉励;业师道一先生表示做一位“实实在在的顾问”……大师们的鼓励与前辈学者的关怀始终是我等奋力前行的不衰动力。
文责自负,各尽其职;世事繁冗,未可尽表。
文摘 四 绿色
绿色是青色与黄色调和而产生的颜色。绿是生命的色彩,也是和平与爱的色彩。大自然除了天空和海洋,绿色所占的面积最大,绝大部分植物是绿色,绿色象征宁静、和平与安全,同时也常令人想到活力、舒适、新鲜、青春、春天、平凡等意义。绿色所传达的清爽清新的色彩感觉,给人的是无限的生机,是理想、是希望、是生长的意象,符合了健康卫生的要求。绿色是环保的色彩,我们今天所说的绿色食品,绿色环境,绿色通道,等等。
绿色对人的眼睛是最适宜的。在工厂中为了避免操作时眼睛疲劳,许多工作的机械也是采用绿色,一般的医疗机构场所,也常采用绿色来作空间色彩规划即标示医疗用品。绿色可细分为大绿、翠绿、橄榄绿、墨绿等。
绿是青春的一种表现。芳草碧树,无不体现出春天的生机。绿色除了给人眼睛生理上的舒适感之外,更重要的是它赋予了生命的意义。自然界的绿满目都是,我们可以不去说,我们主要来看看绿在中国的文化史上的人文痕迹。自然界中的绿色首先反映在文学艺术之中,在作品中被文人赋予青春与生命的意义。屈原的“绿叶兮素枝,芳菲菲兮袭予”、“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楚辞九歌少司命》),由此可见绿色给人的怡悦之感,乐府诗中“青青河边草”这类写景诗很多,人们用绿表现春天的生机,与秋天的黄叶相对的。这是自然界绿色在人文上的一层意义。
由自然界的色彩转化为人文上的色彩,有一个由自然到人文的转化过程。据研究,人类对颜色的认知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物代色,如用玫瑰代一种红色。在人们对一些的直观认识还要依靠它;第二阶段是以物比色,如桃红色、鸭黄等就留下这个阶段的痕迹;第三阶段才是色彩的抽象化、符号化,只须色彩本身,不假于物。当“绿”这个字眼一映入眼睛,就会联想起满眼的绿色,联想起比如“青青河边草”,“池塘生春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诗句,总是春正欣欣向荣的景象,一个“绿”字极易令人想到“春风又绿江南岸”,“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等字眼。所以绿的意象在文化中也是从青春和生机盎然的意思引申和生发出来的。
红花绿叶,在古代多愁善感伤春悲秋的文人眼里,绿色的叶啊草啊,总比不上花那么娇艳娇弱,但比花的生长期长,花瓣很快凋零,但绿叶却越长越浓,所以唐宋以后的诗人看到花,就想到绿肥红瘦的暮春,就会生出“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的惜春感情。所以,绿是青春的生机,而不敌花的娇艳,李清照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
……
后记 小时候,在月亮星稀的夏夜,沐浴在淡淡星光下的室外,躺在用竹子编织的凉席上,享受着若有若无的凉风。那时电视还没有普及,农村里的电也是时有时无,夏夜的消遣是和小伙伴一起抓抓萤火虫,听听稻田、河沟中青蛙呱呱地叫着,大人们用蒲扇帮我们驱赶着蚊虫。静寂的空气中响着蒲扇拍打的声响,传得很远……
远眺遥远的星河,奶奶讲的“牛郎织女”是我最早的民间故事的启蒙。那时,混沌的我听得似懂非懂,但是那些凄婉的情绪,会讲话的老牛,神秘的鹊桥相会,凶残不通人情的王母,都使我难以忘怀。
渐渐地,长大以后,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传说,人物。初中的时候特别迷上了武侠,为了赶进度,上课的时候看,下课的时候看,晚上偷偷地蒙在被子中看,其中的古怪的武功,性格分明的人物,那些热血贲张的打斗,还有那些风花雪月的江湖浪漫,都在年轻的心中挥之不去。
进入大学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的课程的讲习中,让我有时间回过头来回昧看过的故事,听过的人物,熟悉的情节,它们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坐标在哪里,它们对我们今天的影响有哪些随着生活中渐渐的积累,生活阅历的一天天增加,很多的人和事,我们都会用不同的心情和眼光去诠释它。宋人辛弃疾《丑奴儿》词曰: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年纪轻轻时,尚不理解人生之愁,却自以为身在愁中,写诗作赋,诉说苦恼。而到现在,真正知道什么是人生之愁的时候,却想说也说不出了,只能慨叹秋之悲凉。
或许有很多的事情,当我们回头去看它的时候,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对于古代的民间人物如此,对待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呢?
读书人网 >艺术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