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全球500强

发布时间: 2010-09-03 02:34:28 作者: kind887

 全球500强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页码:550 页
出版日期:1999年07月
ISBN:7208032203
条形码:978720803220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全球500强》全面深入地剖析了全球500强企业的发展规律,并对中国如何创建国际级大企业提出了战略对策。
作者简介 蔡来兴,毕业于同济大学。曾任上海政府副秘书长、上海计委副主任曾任浦东开发办公室副主任、上海政府研究室主任,获评1998年国家突出贡献经经学家,现任全国政协委员。
媒体推荐
20世纪,一批跨国大企业担当了全球经济活动的主角。世界经济和企业的经营管理的发展趋势更将表明,21世纪,以全球500强为代表的国际级大企业将成为世界各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代表。
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公布,全球跨国公司共有4.4万家,子公司28万家,在世界各地的雇员达7000多万人。这些跨国公司控制了世界生产总值的40—50%、国际贸易的50—60%、产品研究与开发的80—90%、对外直接投资的90%,他们在世界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美国《财富》杂志每年推出的世界上最大500家企业,反映了不同时期全球范围大企业的现实状况,在实力上成为全球跨国公司的主体。
世界经济已进入以大企业为中心的时代。以全球500强为代表的国际级大企业,是所在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撑和推动力量,集中了各个时代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是世界先进技术的开发者和新产品的生产者,集中体现了各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全球500强的成长与壮大,都是伴随着全球市场的发展、培育和扩大,通过资产经营、跨国经营与集约经营的不断改革和创新而取得的,这是国际级大企业之所以成功的重要原因。随着世界经济日趋全球化,国际级大企业呈现出新的特征。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不断崭露头角,影响着全球500强的发展时序、地域布局和产业分布。国际级大企业的全球扩张、结构与体制在不断地调整、重组和更新。可以预料,21世纪将是全球500强风云际会、纵横捭阂的新世纪。
20世纪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中国企业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与全球500强相比还有巨大的差距,与中国日趋强大的国力和需承担的历史任务很不相称。研究与借鉴全球500强的崛起道路和发展规律,对培育中国国际级大企业的企业家、对经济发展政策的研究与制定,无疑是必需和重要的。
中国的经济发展保持着良好的势头,中国的企业正朝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迈进。国际经验和大企业发展轨迹告诉我们,历史跨入2l世纪后,中国一批杰出的企业将有望相继进入全球500强的行列。中国企业的崛起,将使中国更广泛深入地参加国际经济分工,中国对世界经济事务将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这是历史发展的重要趋势。
汪道涵
1999年2月
编辑推荐 《全球500强》是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第一篇 概论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世界大企业的兴起与发展
第二节 500强是国际级大企业的代表
第三节 全球500强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第二章 500强的基本情况
第一节 历史上的500强
第二节 当代的500强
第三节 最新500强的总体情况

第三章 500强的指标体系
第一节 500强的评选指标
第二节 500强评选指标的几个问题

第二篇 500强与全球经济
第四章 500强与国际贸易
第一节 当代国际贸易
第二节 500强国际贸易与世界经济增长
第三节 500强内部贸易发展趋势

第五章 500强与国际投资
第一节 当代国际投资
第二节 500强的国际投资
第三节 500强在国际资本市场中的作用

第六章 500强与全球产业发展
第一节 当代世界产业发展与演变
第二节 500强推动全球产业发展
第三节 500强推动产业发展案例

第七章 500强与技术创新
第一节 世界技术创新的发展与影响
第二节 500强的技术创新
第三节 500强技术创新案例

第三篇 500强的崛起途径
第八章 500强与资产经营
第一节 资产经营是500强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二节 资产经营的放大效应
第三节 资产经营的内容与形式

第九章 500强与跨国经营
第一节 500强以跨国经营实现迅速增长
第二节 跨国经营的发展效应
第三节 跨国经营的内容和形式

第十章 500强与集约经营
第一节 集约经营及对500强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500强的集约经营策略
第三节 集约经营与企业持续发展

第四篇 500强组织结构与管理体制
第十一章 500强组织结构与管理体制概略
第一节 500强企业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与结合方式
第二节 500强企业的权责分配
第三节 500强企业的跨国人事配备

第十二章 欧美500强组织结构与管理体制特点
第一节 美国企业
第二节 欧洲企业

第十三章 东亚500强组织结构与管理体制特点
第一节 日韩企业
第二节 华人企业

第五篇 500强的发展趋势
第十四章 500强时序发展规律
第一节 500强总体时序发展规律
第二节 第500强规模增长的时序规律
第三节 500强时序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十五章 500强地域分布规律
第一节 500强地域分布现状与特征
第二节 500强地域分布变化趋势
第三节 500强地域分布的影响因素

第十六章 500强产业分布规律
第一节 500强产业总体分布规律
第二节 500强产业地区分布规律
第三节 500强产业经济指标分析

第十七章 500强全球扩张趋势
第一节 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与跨国公司的发展
第二节 500强全球扩张新趋势
第三节 500强扩张战略比较

第六篇 全球500强与中国500强
第十八章 全球500强与中国500强比较
第一节 中国500强及与全球500强的总体比较
第二节 中国500强与全球500强的差距
第三节 中国企业跻身全球500强的分析与预测

第十九章 中国培育国际级大企业战略
第一节 国家战略:培育国际级大企业
第二节 跨跃发展:形成企业自我扩张机制
第三节 稳健经营:得自亚洲金融危机的启示

附录
一 1997年全球500强排名榜
二 1995年中国500强排名榜
……
序言 20世纪,一批跨国大企业担当了全球经济活动的主角。世界经济和企业的经营管理的发展趋势更将表明,21世纪,以全球500强为代表的国际级大企业将成为世界各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代表。
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公布,全球跨国公司共有4.4 万家,子公司28万家,在世界各地的雇员达7000多万人。这些跨国公司控制了世界生产总值的40—50%、国际贸易的50—60%、产品研究与开发的80—90%、对外直接投资的90%,他们在世界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美国《财富》杂志每年推出的世界上最大500家企业,反映了不同时期全球范围大企业的现实状况,在实力上成为全球跨国公司的主体。
世界经济已进入以大企业为中心的时代。以全球500强为代表的国际级大企业,是所在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撑和推动力量,集中了各个时代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是世界先进技术的开发者和新产品的生产者,集中体现了各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全球500强的成长与壮大,都是伴随着全球市场的发展、培育和扩大,通过资产经营、跨国经营与集约经营的不断改革和创新而取得的,这是国际级大企业之所以成功的重要原因。随着世界经济日趋全球化,国际级大企业呈现出新的特征。
文摘 插图:


二、20世纪初至二战之间的大企业发展时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化工技术、电力和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又一次推动了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以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发明为契机,一批新的大企业迅速崛起,如通用汽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等,都是在20世纪初期设立并迅速成长起来的。新技术革命使电力取代了蒸汽动力,极大地推动了原有产业的发展。同时,新产品的发明,又形成了新一代的主导产业,如电力、电气机械、化学工业、汽车工业、石油工业等,许多新的大企业都崛起于这些产业部门,大企业的存在和发展与新兴产业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新技术革命不仅使企业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而且还推动了企业的大规模资本输出,许多大企业纷纷抢占他国市场,海外扩张的步伐不断加快。如1914年,美国制造业大公司的海外子公司达122家,英国达60家。到1938年美国制造业海外子公司达785家,英国达244家。世界大企业由一国企业演变为跨国公司,在多国范围内进行扩张。
三、战后大企业的迅速发展时期
战后50年代开始,世界上发生了以电子技术、空间技术、核技术的应用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这次科技革命遍及多个科技领域,在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突破,其影响远远超过了以蒸汽机为代表的产业革命以及以电力应用为代表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经济保持了20多年的持续发展,原有大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新的大企业纷纷涌现。
后记 从1996年下半年起,为研究制订跨国公司的发展战略,上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在董事长兼总裁蔡来兴的主持下,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关于跨国大企业的专题研究,其中包括“跨国公司全球化扩张战略与实践比较”,“大型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与管理体制比较”,“综合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系统研究”,“跨国公司的经营策略与手段”,“现代大型企业的内部监控与激励机制”,“世界500家大企业总体分析”,“世界跨国公司500强的基本统计分析”,“跨国公司超常规发展案例分析”,“跨国经营——中国企业发展的新方向”等等。参加研究的有李湛、张永东、孙久朋、周道洪、唐元虎、谷人旭、杨思远、陈伟利、曾明哲、刘黎明、吴少华、马钦海、武常岐、李夏、项兵、张国昌等海内外专家学者。
本书是在这些系列专题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编写而成的。由蔡来兴对全书体系、结构和内容进行总体设计和审定,李湛协助,并参加对全书的总纂、统稿和定稿。参加撰稿的人员有:张永东、谢康、陈伟利、张晖明、唐元虎、顾孟迪、刘黎明、吴少华、孙久朋、周道洪。孙久朋和周道洪还参加了部分统稿工作。书中有不妥之处,敬请有关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提出宝贵意见。
读书人网 >企管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