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文化魔力:从人到群族群与民族之间

发布时间: 2010-09-03 03:50:21 作者: kind887

 文化魔力:从人到群族群与民族之间


基本信息出版社:兰州大学出版社
页码:185 页
出版日期:2007年03月
ISBN:731102949X/9787311029494
条形码:978731102949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文化魔力:从人到群族群与民族之间》是一本介绍人类学、民俗学的书,书中所述的都是来自生活一线的考察报告。主要内容包括:河南省蒙古族的生存现状与民族认同心理、走在蒙回的边缘——野牛村“托茂家”田野民俗志调查与研究、“家西番”: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兰州市“东乡村”民俗生活适应与变迁的调查。
1.河南省蒙古族的生存现状与民族认同心理
2.走在蒙回的边缘——野牛村“托茂家”田野民俗志调查与研究
3.“家西番”: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
4.兰州市“东乡村”民俗生活适应与变迁的调查
目录
1.河南省蒙古族的生存现状与民族认同心理
2.走在蒙回的边缘——野牛村“托茂家”田野民俗志调查与研究
3.“家西番”: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
4.兰州市“东乡村”民俗生活适应与变迁的调查
……
序言 23年前,原西北民族学院(今西北民族大学)创办了西北民族研究所(1984),其动机原本出自对“十年动乱”反思后的一个学科基本建设之举。所名还是其时国家民委领导批定的。这个反思的根据就我们当时的主旨,是出自这样一种回顾与思考:新中国建立肇端,代表中国各民族人民根本利益的人民政权,一反千年封建王朝和1949年已全线崩溃的国民政府大民族主义的统治惯制,要实现各民族当家作主的民族政策。于是开展少数民族工作,少数民族干部的迫切急需成为一切的首要。为此,应运而生了民族高校的创办。共和国第一所民族学院,便是西北民族学院。应该说,民院类型高校群的产生,确系中国教育史中最崭新而光辉的一页。然而令人难解的是,从成立伊始的1950年,直至1984年前,本身就体现着新中国全新民族观与政策的西北第一民族性高等学府--西北民族学院,却未曾有过科学意义上成体系的民族学的理论研究、专业建制与教学队伍的组建!虽然学科建设上的这种“畸形”,责任与损失并不都来自学院本身与办学者个人,它与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学科的遭遇完全是一致的。“四人帮”的垮台,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拨乱反正思想路线的贯彻执行,的确对有志从事人类学/民族学的学人们是一个极大鼓舞。1984年西北民院西北民研所的创办,便是当时本院民族学与教育工作者学术心愿的首次圆梦!
文摘 以文章第二部分的调查分析为依据,笔者认为河南省蒙古族的生存现状与当地汉族没有区别,在此前提下,他们认同蒙古族族属的原因主要有五个:①为获得照顾;②认祖归宗;③内蒙蒙古族承认;④国家确定;⑤因袭父母民族成分,习惯成自然。
笔者试进一步加以分析。总体来说,持第一种观点的人数最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不仅从政治、经济上彻底解放了各少数民族,使他们享有同汉族一样的当家作主的权利,并且对少数民族实行特殊照顾政策,扶持、促进他们的发展,如1953年11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布的《河南省少数民族财经文教卫生工作实施方案》中规定:“各地应给少数民族规定一定的贷款指标,及时合理地发放,贷款期限可适当延长,利率一般低于普遍利率,必要时可分期付款。”1979年中共中央发出《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国家民委党组关于做好杂居、散居少数民族工作的报告》,指出“国家和各省、市、自治区在安排有关预算支出时要重视少数民族的要求,给予必要的照顾,仿照国家支持穷队和发展社队企业的措施,对困难的少数民族社队和街道举办的企业,在财力、物力、设备、技术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扶持和照顾,并且尽可能减轻群众的负担……”国家教育部规定:“对散居在汉族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同等条件下可优先录取。”1984年5月,河南省教育厅结合省内少数民族的实际颁布《关于对少数民族学生招生给予照顾的意见》,规定对于少数民族考生,“民族中等专业学校招生时,可考虑予以照顾;少数民族教师进修,在统考中入学录取分数可降低10分;重点高中录取少数民族考生时可降低10分,重点初中可降低5分。”①国家是这样规定的,也是这样实施的。三地蒙古族都提到解放后对他们的照顾。
读书人网 >社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