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码:31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2月
ISBN:9787108032348
条形码:978710803234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编入《困学书城》的25篇文章,都是作者读书和藏书所感。内容大部分围绕历史地理学,涉及古文献研究、地理学史、历史地图诸方面,少数谈购书、藏书、读书、佚籍、版本、校订等,如作者之治史随笔。文风平实,重在读书得间,论事谈史,追溯源流,概述演变,史识别有洞见。作者读书心细,思维严密,善于从很浅显的史料和极细微的信息里发掘背后的复杂往事,玄妙之处令人击节、叹服。
作者简介 辛德勇,1959年生,东北人。1988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2年转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先后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兼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教授。2004年调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兼事中国地理学史和中国地图学史研究。主要学术兼职有《历史地理》主编、国际史学刊物《中国史学》副主编等。 已出版的书籍,有《隋唐两京丛考》、《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黄河史话》、《未亥斋读书记》(初集、二集)、《历史的空间与空间的历史》、《两京新记辑校、大业杂记辑校》、《读书与藏书之间》。其他主要学术论文,有《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两汉州制新考》、《阴山高阙与阳山高阙辨析——并论秦始皇万里长城西段走向以及长城之起源诸问题》、《张家山汉简所示汉初西北隅边境解析——附论秦昭襄王长城北端的走向与九原、云中两郡的战略地位》、《准望释义——兼谈裴秀制图诸体之间的关系以及所谓沈括制图六体问题》、《唐人模勒元白诗非雕版印刷说——兼论中国早期书籍雕版印刷技术在世俗社会的传播扩散过程》、《重论明代的铜活字印书与金属活字印本问题》、《重谈中国古代以年号纪年的启用时间》等。
媒体推荐 孔夫子把人的资质分作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和困而不学四等。生而知之是圣贤的天资,学而知之则应属大师的禀赋,这是因为孔安国解释“困而学之”的“困”是“有所不通”,读书知理而绝没有什么“不通”的窒碍,自然非大师莫属。我资质驽钝,做不来自成一家体系的大学问,又不甘心混迹于“困而不学”之流,故随心所欲,胡乱读书多年;动笔写文章,只是尝试对自己有所不通的地方做出一些解释,或是谈一谈粗浅的认识和感想。所以,这部文集就以“困学书城”来作书名。
——辛德勇
编辑推荐 《困学书城》:学苑话题
目录
自序
念书买书
黄永年先生与古文献研究
谭其骧先生写给我的一封信
漫谈丛书零本的收藏
记我买过的几部影印本古籍
品书评书
默窒求深,备其宣导
聚遗刻以还正史传
从诉于九州河山
旧京新黄图
徐松身后之东西两京里坊
探索者的足迹
去欧罗巴看震旦图
沿革也要传承
识往古兵略于聚米图经
华夷交争之世的草莽英雄
说书论书
中国人文地理的传统
知闻地中海
也说“匆匆不暇草书”
由国朝到宫室再到里坊
子虚乌有的金刻本《旧五代史》
东莱考史例说
明刻本《广游志》
清后期的历史地图
清代城镇街头的公众文字信息
跋绍良先生旧藏无著盒辑校《草窗词》
《全唐诗》补遗
后记
……
序言 这是我关于读书与藏书的第四本文集。寒往暑来,又是一年过去。去年的今天,编辑好上一本文集的时候,我在序言里讲,恐怕至死也不会停止搜集和品味心爱的书籍。再转过一岁,就要进入孔夫子所说知天命之年,已经清晰触及生命旅途的一大界限,看人,看世界,都有了不同的感觉,想尽可能减除一些桎梏和负担。阅读和品味书籍,一时还很难割舍;但在这一年里,却是很干脆地超离了对搜求旧书的耽溺。
汇编在这里的文章,大多是一年来的新作,也有一部分过去发表的东西。除了谈藏书与读书的心得和感想之外,里面有几篇文章,是应人之邀所撰书序,另外还有几篇书评。收入这些文章,是因为文中写有我对相关文献或学术问题的看法,而不只是出于应酬的浮泛空话。
清代学者彭兆荪,在一首警醒自己不要随俗刊刻诗集的诗里曾经写道:“不求元晏先生序,不要东林佛院交,只与同心二三子,一灯风雨省传抄。”前贤自我约束如此,吾辈动辄灾梨祸枣,实在惭愧。不过,如同甘亭先生在同一组诗里所说:“一检缃囊一搔首,过来无限好华年。”扭头回望在风雨青灯中流逝的年华,不拘贤愚,都难免心生感慨。编成这本文集,主要是想清理这一年的读书生活,重看一眼度过的日子。还不知道是否有出版社来印它,但这并不重要。
文摘 插图:

黄永年先生与古文献研究
业师黄永年先生去年过世以后,我写过几篇文章,缅怀先生,但都是回忆往事,没有涉及先生的学术贡献。这是因为自己虽然蒙先师不弃,视同及门弟子,但所学甚寡,并没有能够很好地领会先生的学术见解。现在动笔撰写这篇文字,依然无力全面阐述先生在古文献方面的造诣,只能勉为其难,简单谈谈极为粗浅的受学体会。即使如此,不得要领之处,还是在所难免,先师若是健在,必定要遭到斥责;或许只有老老实实说实在话、不做官样文章这一点,尚能因恪守师训而免吃杠杠。
学术界有很多人用古文献学家、历史文献学家、古籍整理专家或是版本学家、目录学家等诸如此类的头衔来称呼黄永年先生,但先师却一直不大喜欢这些称呼,他觉得自己就是一位研究古代文史的学者,版本、目录等古文献知识,只是研治古代文史必备的基础,犹如欲研究某一外国的问题,则必须首先掌握其语言文字一样;了解这些基础知识,从这里入门,本是人所例行的正常途径。
黄永年先生虽然早在中学时期,就蒙受一代宗师吕思勉先生亲炙,后来又问学于顾颉刚先生等学术大师,但具体做研究,并没有专门接受某一老师的特别指点,更主要的恐怕还是依赖他自己读书体悟。
后记 衷心感谢三联书店接受出版这部文集;特别要感谢朱竞梅女士,花费很多心力使它能够印制成册,帮助我留下一份凝固的记忆,同时也有机会和读者见面。
孔夫子把人的资质分作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和困而不学四等。生而知之是圣贤的天资,学而知之则应属大师的禀赋,这是因为孔安国解释“困而学之”的“困”是“有所不通”,读书知理而绝没有什么“不通”的窒碍,自然非大师莫属。我资质驽钝,做不来自成一家体系的大学问,又不甘心混迹于“困而不学”之流,故随心所欲,胡乱读书多年;动笔写文章,只是尝试对自已有所不通的地方做出一些解释,或是谈一谈粗浅的认识和感想。所以,这部文集就以“困学书城”来作书名。
收在这里的文章,大多做过不同程度的增补润色,特别是为适应本书的形式,更换了许多篇名,但基本内容和观点并没有改动。假若有人引述,文字请以此为准。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文中所配书影,除《跋绍良先生旧藏无著盒辑校<草窗词>》一文之外,均摄自本人藏书。因为没有什么像样的收藏,版本固不足称道,唯尽量使其内容与文字相匹配,或许对文字叙述能够有所丰富,同时也可以使版面不至于过分呆板。
近年我还写过两篇研究版刻史的专题论文,字数稍多,没有收录在这本文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