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页码:915 页
出版日期:1988年04月
ISBN:701002779X
条形码:9787010027791
版本:第2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内容简介 本卷佛教经学部分与任继愈主编的《中国佛教史》(第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内容有交叉,重点有所不同,可互相参照。有关历史事实方面,曾吸取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及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不再一一注明。刘苏同志担任了一部分抄写工作和核对原文工作。
媒体推荐 绪论
魏晋南北朝这一历史阶段的年代断限为从曹丕称帝(220年)到陈朝灭亡(589年),历时369年。这是秦以后,我国政局分裂持续时间最久的一段时期。中间西晋曾有过短暂的统一,不久发生了八王之乱,此后国无宁日夕长期陷于政治纷争、民族纠葛之中。369年中,只有35年是统一的。旧史家称这段时期为乱世。也有的史学家出于传统种族偏见,只承认南方政权为正统,贬斥北方政权僭号。这类偏见长期影响着人们对南北朝的历史作如实地评价。
从中华民族的发展、成长售壮大的全过程来考察,在有文字记载的5000年中,这中间近四百年长期分裂,不能看成民族的不幸,而应当为这一段历史欢呼、赞叹。我们认为这是中华民族一次更新时期,它为后来的隋唐盛世积蓄力量,准备条件;它为后来的文化高潮奠立基础。中国哲学史如果对这一段落研究不好,此后1000多年的文化高峰将无从说起。
再从历史发展的客观形势看,魏晋南北朝这一特定阶段,不是碰巧了出现的,用王弼的话说,“物无妄然,必由其理”。秦汉奠定了封建大一统的格局,并持续了2000多年。2000多年贯穿着一对基本矛盾:从经济结构看,中国封建社会是小农经济,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小农经济的本性是分散的、封闭的自然经济;从政治结构看,中国封建社会的管理机。构是大一统的封建集权制。要统一,必须集中管理,而极端分散又是小农经济的特性。政治上的高度集中与经济上的极端分散有矛盾。集中过了头,影响了小农经济的生存,政治就不稳定;中央失去控制,过度分散,也不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中国地主阶级在两汉时期,由于中央腐败,集中统治失控,造成军阀割据.三国鼎立。出现了地方分散的豪强势力。西晋短暂的统一。并不能扭转地方割据势力发展趋势——门阀士族抬头。这也是地主阶级发展中不可避免的过程。
再从思想发展史的趋势看。两汉的神学经学随着汉政权的衰落失势面失效,于是出现反映门阀士族地主阶级世界观.的玄学。
从人类认识史的角度考察,由汉代的宇宙构成论到玄学的本体论,标志着哲学思想的进步。
魏晋南北朝近400年的哲学发展史,可以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为玄学时期,第二阶段为玄学与佛教般若学时期;第三阶段为佛教经学形成时期。
玄学阶段时间不长,极盛时期在正始年间,晋室南渡,玄学思想也带到江南,这时已经佛教般若学合流。东晋后期,直到南北朝结束,都是佛教经学形成时期。由于玄学的产生在中国哲学史上起着划时代的作用,本书阐述玄学的篇章较多。过去的中国哲学史只讲玄学,对儒教的经学,道教的思想,尤其是佛教思想阐述得不够。
还要指出,中国佛教思想经历几百年的传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已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佛教哲学思想不应再被看作外来文化,它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佛教哲学与当时中国社会、历史文化息息相关。佛教经学所涉及的问题,是接着中国哲学史讲的,应当看做是中国哲学史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国哲学史以外的体系。
南北朝时期形成佛教经学,是接着魏晋玄学讲的,它沿着玄学开创的道路继续发展。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国哲学发展的秦汉部分,是人类认识进程中玄学本体论的形成阶段,一些很有价值的学术观念均在此阶段产生,包括对后来中国哲学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贵无论、自然论、崇有论等。本书自出版后,学术界反映良好,是一部具有浓厚学术性质的作品。
目录
绪论
魏晋玄学的产生
王弼的贵无论
阮籍、嵇康的自然论
裴的崇有论
郭象的独化论
……
文摘 书摘
在汉魏之际这个历史时期,把儒家思想构筑成一个完整体系的著作,大概只有杜恕的这部《体论》,但只偏重于政治思想方面,没有上升到哲学世界观的高度。《体论》八篇,“一日君,二臣,三言,四行,五政,六法,七听察,八用兵”(觅《全三国文》卷四十二)。虽然杜恕企图以礼把这八个方面统率起来,提出了“礼也者万物之体也”的命题,但是没有进行更高层次的理论探索,没有作出哲学上的论证,这个命题实际上并不具有世界,现的指导意义,而只是表述了人们的政治行为必须以礼为准则。前面说过,文化传统中的生活准则如果不以哲学来统率,是无法在实际生活中发挥应有的调节作用的。既然当时儒家的理论思维显得十分薄弱,提不出一种新哲学来满足实践的需要,于是人们就只得重新捡起业已过时的神学目的论来应
付场面了。
玄学思想的发展是在既同世界对立又同世界统一的矛盾中进行的。就本质而言,玄学是一种阐发内圣外王之道的政治哲学,它力求与世界协调一致,为当时的不合理的政治局面找到一种合理的调整方案。但是,当现实变得更不合理,连调整的可能性也完全丧失时,玄学就从世界分离出来而退回到自身,用应该实现的理想来对抗现有的存在。玄学发展到了这个阶段,给自己涂上了一层脱离现实的玄远之学的色彩,由政治哲学变为人生哲学,由外向变为内向,由积极用世变为消 极避世。虽然如此,由于哲学归根结底是时代精神的反映,哲学不能脱离现实,正如人们不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一样,所以阮籍,嵇康的玄学思想一直是承担着巨大的痛苦,在对立的两极中动荡不安。他们把外在世界的分裂还原为内心的分裂,并且极力探索一种安身立命之道恢复内心的宁静,为的是使世界重新获得合理的性质,在更高的层次上适合于人们的精神需要。从这个角度来看,阮籍、嵇康玄学思想的演变既是历史的必然,又是逻辑的必然。
魏晋玄学的出现,是汉代经学的终结,思辨哲学的开始。从汉代的宇宙论进入本体论,是中国哲学史发展的新阶段。
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哲学家所讨论的问题,已不再停留在探索天地万物的构成,进而探索现象世界之后,之上有没有更根本的实体。他们追问世界万物存在的最后根据,即当时所谓本末、有无等问题。万有诸现象是“有”,“有”为什么会“有”,应当追问它的“所以”有。纷然杂陈的现象界变化万端,有没有一个比变化更根本的不变的实体作为变化的根据?这是魏晋玄学所关心的大问题。神学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