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广东省出版集团,花城出版社
页码:58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536053533
条形码:978753605353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全书主要围绕易学广义的范畴来探讨和说明阴阳、五行和元气之类的论述,并引出为主题的易学,尝试以古人的思想和今人的语言等,作较全面的探讨和解述,以及介绍由此探讨的“新理论”,所产生的某些新发现和创作等的应用。对于其它相关书籍的各种说法,《易道中互》只尽可能引用、辑录和论述认为有用的部分,并尝试作个人性质的综合归纳。凡参考辑录的部分和所涉及的书籍,《易道中互》均尽量标示其出处以示尊重和考究。 《易道中互》从多角度的思路探讨“易道”的各种可能性,故会产生一些并无实质性的过渡内容,尝试探索易学各方面的千古疑谜.以此引导和启发读者了解易学的真谛与效用。
目录
自序
第一篇 中国古代太极学说
第一节 概述
第一章 阴阳学说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阴阳学说的起源
第三节 阴阳的特性
一、阴阳对立
二、阴阳属性
三、阴阳互根
四、阴阳消长
五、阴阳转化
六、阴阳平衡
七、阴阳交合
八、阴阳同体
九、阴阳载体
十、阴阳无极、太极和圜道
第四节 阴阳的数理和图符
第二章 五行学说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五行学说的起源
第三节 五行的特性
一、五行统
二、五行属性
三、五行生克
四、五行亢乘
五、五行反侮
第四节 五行的数理
一、数理的威力
二、五行数理
三、五行方位
四、五行四季
五、五行五色
六、五行旺相废休囚
七、五行方位对人体关系
八、五行对应表
九、五行的妙用
十、五行化合
十一、五行的科学新解
第三章 天干地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天干
一、天干概要
二、十天干序
三、天干阴阳
四、天干五行
五、天干方位
六、天干四季
七、天干人体
八、天干化合
九、天干相冲
十、天干相克
第三节 地支
一、地支概要
二、十二地支序
三、地支阴阳
四、地支五行
五、地支方位
六、地支四季
七、地支人体
八、地支化合
九、地支相冲
十、地支相害
十一、地支相刑
十二、五行长生帝旺
十三、四废
十四、十二支配月建
十五、十二支配时辰
十六、十二支配十二生肖及支数
十七、十干配十花肖及干数
十八、干支合冲术数图解
第四节 认识宇宙的古代历法
第五节 六十甲子及其它
一、六十甲子表及其它
二、六十甲子
三、六甲空亡
四、六十甲子吉凶日
五、六十甲子表的五行纳音
六、年上起月法
七、日上起时法
八、十天干生旺死绝表
九、二十八星宿与古代历法
十、二十四向与罗经三盘
十一、九星配对九宫
十二、奇门(遁甲)、太乙、六壬
十三、六十甲子五行纳音(花甲)解说
第四章 河图洛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河图
第三节 洛书
第四节 河洛的天地全数和大衍之数
第五节 河洛象数义理的概论
第六节 河图洛书的其它主要图说
第五章 元气、无极、太极学说
第一节 元气学说
一、元气的概说
二、古今关于气的论述
三、气与中西医学的关系
四、气与现代科学概念的关系
五、气功元气与空气的关系
六、形而上、形而下和形、象的体用概述
第二节 无极和太极等概述
一、无极、太极、太虚
二、天门地户
三、太极图概说
第三节 自然象数
一、自然圜道旋形
二、自然圜道数理
三、微观细胞的链旋
四、人体部位五行八卦全息象数
第六章 太极易论等科学概说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符号的探讨
第三节 。象数的数理
一、象的圜道
二、数的圜道
三、数的“阴阳无有”及部分数理特性
四、象数义理的对应体用
五、综合举例概说
第二篇 易经阐述
第一章 《周易》概况
第一节 易学概要
一、《周易》与八卦的起源
二、古三易
三、《易传》的其它说法
第二节 易的义理概说
第三节 易的象数概说
一、易象
二、易数
第四节 易与太极、两仪、四象、八卦概说
一、太极
二、两仪
三、四象
四、八卦
第五节 《周易》的书类属性
第六节 《易》为群经之首
第二章 八卦概要
第一节 卦爻符概说
一、爻符
二、卦符
第二节 卦理
第三节 爻说
一、爻义
二、爻位
三、爻象
四、爻数
五、爻变
六、爻理
七、六爻的应位
八、六爻的关系
第四节 卦说
一、经卦
二、重卦小
第五节 先天八卦
第六节 后天八卦
第七节 八卦其它阵式
第三篇 《周易》经传注
第四篇 《周易》卦爻辞说
后说
参考书目
……
文摘 插图:

第六章 太极易论等科学概说第一节 概说
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学说的科学性和实用性都是十分重大,它们不仅影响我们子孙后代的各种行为准则和文化生活,而且对于易经、气功、中医、运气、风水这中国由古至今重要的“保命”的五大学科,与四大发明同样慢慢地影响我们的方方面面。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学说更是贯穿易经、气功、中医、运气、风水这五大学科的核心思想,更可作为现今天地生数理化各学科的理论根据,尤其对于各科学工作者,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的指导、启示、推测等作用。
这些古代各学说在国内外可谓已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了。故此,既然古代的学说是有理兼重要,为何又难以给中国人自己利用而发扬光大呢?何以反倒给外国人简单应用其中一二,就已受用无穷呢?这就是值得我们反省的时候和地方了。笔者虽无此能力,但仍认为,将古代科学文明学说变得更为简明实用,最重要的一条是必须结合西方的思想和科学技术,并学习其及古人走理论系统化、规范化、简易化等的优点。而且,更应多注重《易经》象数义理的原结合,避免再三走过于分化对立的路线,把更多有用的象数理论,多运用到各科学与技术的实质性当中。甚至于唯物与唯心都可和谐地归合于易学内,诸子百家都归于易之一处,从而避免分化对立。为作简便,此均把古中国的精髓学说统称为易类(或气)学说,即易学。
对于达成共识的学说理论,在这书里均尽量作明确的定论,这有助于避免含糊分化而更为规范,但这些还得各方的认同和推用。
河洛之图书象数,以及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等,应是我国上古之人在长期的自然观测情况下,结合气功状态下感悟出来的。因为本人就曾体会过,写此书很多几年之前,曾在气功虚空无我有我的状态下,有意无意之间突发性地感悟出现类似十个数字,及其以外的螺旋上升圜形的思想,并在当时好几日后怕忘掉,把部分记得的用简略的图文记录下来。该所记的数图就与河图和六十花甲圆图相类似,是一顺时针形的螺旋数字线层级表示图。所以,古中国与世界很多有相同又有不同和特别之处,正是因为自古就有类似道家的养生气功或祈祷祝礼等,作为脑部智力潜能开发开窍的锻炼,结合大自然的物象数理,从而才有阴阳二气合为一元气等的思维文字概念的文化学说产生,继而分化变化发展成各家各学派学说而开支散叶。象炼气功所感悟到的俗语“法无定法,万法归一”。在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