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
页码:22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219062958/9787219062951
条形码:978721906295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皇权的传递做起来相当复杂,但说起来却相当简单。我们今天就是来说,因为帝制时代早巳经过去,谁也没有能力再来做了。
人非神仙,孰能不死,若不是死于非命,每个人都会留下几句话给后人。大财主或许在身体健康、一切顺利时就对身后事有了专排,财产怎么分割,该给谁或者不给谁。总之,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出自对后人的担心或者是关心。我们把普通人临死之际留下的话称之为遗言或遗嘱。如果这个要死的人是帝王,那么,他的遗言和遗嘱就称之为遗诏。
诏是专用于表示皇帝命令的字,遗诏就是皇帝在临死之前留下的命令。我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帝王遗诏是尚书顾命,这是周成王临死时要大臣召公、毕公在他死后辅佐他的儿子周康王,正因为此,后世又有把遗诏称为一顾命一的,同时也称接受遗诏辅佐新帝王的大臣为顾命大臣。
中国几千年的帝制电,让六百多个帝王名列其中。但在这六百多个帝王中,真正留下遗诏的少之又少,或者说,经过深思熟虑留下遗诏,而遗诏对后世有大影响的帝王不超过三十位这除了许多遗诏被舌人出于某种目的篡改外,还有就是,许多帝王往往死于非命,或者她们只是庸碌之辈,考虑不了那么多,所以,他们的遗嘱不过是临死前贪恋人间的痛词。
作者简介 何木风,男,生于七十年代。冲出传统的历史视野,善于用文学的笔调还原历史的细节,赋予往事生命的气息,赋予人物生动的个性。文风趋于评书,通俗而有历史韵昧,信笔由缰而尊重历史真实。现居北京。
编辑推荐 一个优秀帝王的政治遗嘱就是一个王朝政治在那一段时间的精彩呈现,或是山雨欲来,或是风和日丽,一切都取决于帝王所立遗诏的内容。遗诏不仅仅是帝王的几句话,更是他生前在指点江山时的智慧积累到最后时刻的突然迸遵发。
可以说,任何一个优秀帝王的亲口遗诏其实就是本王朝历史的眉批,它以政治遗嘱的身份影响了这个王朝从它开始到王朝结束的每一刻。
为什么皇帝的接力棒传递起来那么困难?
为什么最优秀的帝王安排不了身后之事?
秦始皇的遗诏被篡改与秦朝的短命,刘邦的遗诏与吕后篡权,
宋太祖的遗诏与“斧声烛影”的疑案……
青年学者何木风用文字细刀解剖皇帝的遗嘱与历史命门的死穴。
目录
秦始皇遗嘱:必将被篡改/1
秦始皇临死前的遗嘱,只有几个字。要公子扶苏来成阳参加他的葬礼,并将帝国军队交予蒙恬。可惜,这份遗嘱并没有得到当事人的实施。遗诏被篡改,也必然会被篡改。因为遗嘱的被篡改,而导致了大秦帝国的灭亡。个中原因自然有赵高、李斯与胡亥的谋篡,可最终原因,要归于秦始皇自己。
汉高祖遗嘱:永恒的刘姓江山/23
刘邦所立的遗嘱可谓环环相扣,百密无一疏。这两道遗嘱不但是汉初政局的直接反映,也是汉朝后来发展的指示灯。人事安排的遗嘱使汉朝刘氏江山得以稳固,而白马之盟,更是让刘姓江山延续了三百七十年。刘邦的遗嘱,有一小部分是对秦朝历史的反思,更大一部分是对当时形势的总结。
汉武帝遗嘱:生死关头的抉择/39
从中华民族的角度来看,汉武帝的确不是庸才;但从大汉帝国的立场来讲,他则是一个最合格的祸害。和秦始皇一样,他在晚年犯下了无数错误,包括诛了自己的三族。但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无亡秦之祸,并将后事安排得恰到好处。原因何在?一切都在于在他和大汉帝国的生死关头时,他本人的正确抉择。
刘备遗嘱:死马当做活马医/59
据刘备说,自己本是高祖刘邦的后代,但他比自己认来的祖宗相差太远了。不过,即使是不才者,但碰上了好运气,也能当上残山剩水的皇帝。在中国众多皇帝里面,刘备成为皇帝的那条路就很滑稽,做了皇帝后,他的行为更是与众不同。而他留下的政治遗嘱,更是让蜀汉政权生不如死。三国时代,他一直就是弱者,他立的遗嘱自然就是“死马当做活马医”的典型了。
曹操遗嘱:不谈国事谈生活/79
曹操始终不肯称帝,是因为不想成为众矢之的。他高明就高明在这里,而他的遗嘱更是高明。遗嘱中所列的一些琐碎事,让人总觉得他只不过是一个有着一亩三分地的老农。其实,他对接班人早已经做好了安排,遗嘱不过是一封对生活的感悟信罢了。从他的遗嘱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不是结论的结论:大一统下的皇帝不好做,即使是立遗嘱也要呕心沥血。反之,就很轻松。曹操就是证明。
唐太宗遗嘱:无可奈何下的决定/97
可以说,李世民的政治遗嘱以《帝范》为主干,以两辅臣为枝叶,以李治为水分,最终成长为一棵欣欣向荣的大树。大概最让他惋惜的就是,这棵树最终落入他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以大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棵树并没有倒下。所以,李世民政治遗嘱的失误与否,已经不重要了。
武则天遗嘱:身死名灭/115
她留下了政治遗嘱,但等于没留下;也可以说,她没有留下任何政治遗嘱,但的确留下了让后人感慨万分的那句话:“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一个人临死前能放下一切才是真的放下,她明知道自己的遗嘱已经对后人没有任何作用,因为已经改朝换代,因为在唐帝国的男权社会,她根本就是微不足道的,尤其是她什么都没有了以后。
其实一个帝王在为子孙计的时候,往往体现出了一种对人生的态度。武则天就是这样一个帝王,她的政治遗嘱完全可以当成一个深刻的哲理故事来看待。
宋太祖遗嘱:家法的幽灵/133
由于宋太祖死得太匆忙,所以只留下了一道政治遗嘱,就是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他之所以传弟不传子与当时宋朝的形势和他临死前的情形有很大关系,他希望弟弟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或者说,他把宋朝所面对的一系列难题留给了弟弟。并且立下家法,以此来监督后继者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巩固赵宋王朝。由于这些作为,他在整个宋代史上留下了他对惯例的解释、他对事物的一整套看法和他的行政作风。
成吉思汗遗嘱:信仰与真理并存/155
成吉思汗留给后代的不仅仅是灭金方略,给元朝留下的也不仅仅是一个能征善战的领导人,他真正留下的是一种忠诚的信仰和团结就是力量的真理。如果说,他的遗嘱是一盏为他后代前行指路的明灯的话,那么,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长生天”信仰与团结就是力量的真理就是一个日不落帝国的太阳,永远照着他的后代去肆无忌惮地征服四方。
明太祖遗嘱:最失误的政治遗嘱/173
朱元璋早在登基后的第二十三年就开始了后事安排,这个时候的后事安排就是血洗功臣,大封同姓王。这位农民皇帝在后事安排上似乎很矛盾,一方面,他挑选的接班人都仁义孝悌,并为接班人清除各种障碍;而另一方面,他却为接班人树立了一个最大的劲敌——燕王。临死前,他大概确实深刻地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遗嘱中讲明,不许亲王们进京吊丧。但这最终也只能是权宜之计。
崇祯皇帝遗嘱:遗嘱写给谁/189
崇祯临死前,给李自成,或者说给天下人留下了一道遗嘱。在末代皇帝中,这道遗嘱是非常有名的。原因只有一个:他被农民起义军所灭,自始至终都没有甘心过,他一直认为是大臣们在误他!而后来的许多士大夫也不甘心。因为他们看到了崇祯皇帝一直在努力,但他们或许看不到崇祯一直在给大明用反力。
康熙帝遗嘱:醉翁之意不在酒/211
有时候,选择接班人,未必就要准备充足,对目标考察多年。比如康熙皇帝,只需认准你寻找接班人的目的——皇权在自己人手中——就可以了。过渡阶段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过渡阶段的代理接班人也需要一定的素质,不可高,也绝不可低。这让我们想到了一句话——“醉翁之意不在酒”。
后记/228
……
序言 皇权的传递做起来相当复杂,但说起来却相当简单。我们今天就是来说这事的,因为帝制时代早已经过去,谁也没有能力再来做了。
人非神仙,孰能不死?若不是死于非命,每个人都会留下几句话给后人。大财主或许在身体健康一切顺利时就对身后事有了安排,财产怎么分割,该给谁或者不给谁。总之,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出自对后人的担心或者是关心。我们把普通人临死之际留下的话称之为“遗言”或“遗嘱”。如果这个将死的人是帝王,那么,他的遗言和遗嘱就称之为“遗诏”。
“诏”是专用于表示皇帝命令的字,遗诏就是皇帝在临死之前留下的命令。我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帝王遗诏是《尚书顾命》,这是周成王临死时要大臣召公、毕公在他死后辅佐他的儿子周康王,正因为此,后世又有把遗诏称为“顾命”的,同时也称接受遗诏辅佐新帝王的大臣为“顾命大臣”。
中国几千年的帝制史,让六百多个帝王名列其中。但在这六百多个帝王中,真正留下遗诏的少之又少,或者说,经过深思熟虑留下遗诏,而遗诏对后世有大影响的帝王不超过三十位。其中原因除了许多遗诏被后人出于某种目的篡改外,还有就是,许多帝王往往死于非命,或者他们只是庸碌之辈,考虑不了那么多,所以,他们的遗诏不过是临死前贪恋人间的痛词而已。
真正优秀的帝王就像一名围棋高手,能看出未来的五步甚至五十步。所以,我所要讲述的帝王之遗嘱并不仅仅是他在临终前说的那几句话,而是他预料到将来发生的事,或者说他从登基开始就已经为日后做了充足的准备。
优秀的帝王会对自己所拥有的江山进行一次细致的观察,于是,他们的遗诏在某种程度上已不仅仅是自己临死前的“善言”和“命令”,而是一个对天下的总体规划。
文摘 插图:

后记 《帝王遗嘱》完毕,我险些写了遗嘱。不过即使这样,我也很庆幸,因为我没有江山,也没有儿子,如果真要写遗嘱,至多不过是:我的朋友们,晚上我会经常来找你们的。
陈凌云先生对我说,帝王在临死前到底都说了什么,他们是怎么考虑的,为什么选择的接班人是他而不是他?我觉得这话太绕舌,在翻阅各种关于帝王弥留之际的资料时,我发现,他们在临死前也不过是凡人,他们很害怕死,但又不得不死。但是,他们到死也不肯当一个凡人。所以就有了“遗诏”这种东西,我们当然不能当真,因为在任何皇帝的遗诏中,他们都把自己当成了救世主,现在就要返回天国,交代一下自己在人间解救苍生的过程。
我发现,帝王真正寻找接班人的时间,就是他觉得自己要死的那个时间。一旦他觉得自己要死了,他就开始运转思维,开始寻找接班人。
可是每个帝王的思维都不一样,有的帝王考虑的是接班人自身的素质,而有的帝王考虑的是接班人身边的人的素质,更有的帝王考虑到的是接班人能不能震慑住曾经跟随过自己的部下。
于是,帝王寻找接班人并确立接班人的过程就是一部血腥史,或是残暴或是温柔,都不可脱离开“血腥”二字。
写《帝王遗嘱——破译皇权的更替密码》期间,我一直在流浪。不仅仅是身体的,还有思维的。当我看到他们遗嘱起到作用,接班人正式登台后发生的一系列就是他们入地狱也不希望发生的事情时,我真有些想笑他们笨蛋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