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一个大使的成长与思考:半个世纪的外交

发布时间: 2010-10-10 02:46:40 作者: kind887

 一个大使的成长与思考:半个世纪的外交岁月


基本信息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页码:28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9787501236565
条形码:978750123656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一个大使的成长与思考:半个世纪的外交岁月》内容简介“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这是客观的规律,是任何人一生中不可避免的事。问题在于哪一方面是主要的,而且更重要的是,由于人生观和社会环境的不同,人们对什么是欢乐、什么是悲伤,理解和体会也是不一样的。
人们可能要问,那你这一生怎么样?我从一个地主家庭的儿子,逐步转变成长,成为新中国的外交官,最后当了国家的驻外代表,这艰苦的历程是可想而知的。那么什么是主要方面呢?酸甜苦辣,欢乐与悲伤,可以说:“剪不断,理还乱。”但奋进精神始终留在我的心头。不停的奋进,不断给我带来欢乐与快慰,使我几乎可以忘却一切悲伤和忧愁,至少可以暂把这一切抛在一边。
我不是完人,更不是圣人,只不过是个凡人,但我愿做一个“不寻常的凡人”。
作者简介 王生,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理事兼英文《外交季刊》编委。中国作家协会和全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外交笔会国际时评小组成员。 安徽南陵县人。浙江大学中国文学系肄业。1954年北京外国语学院英文系毕业,同年人外交部。曾任外交部新闻司处长和驻外大使。1993年至1998年,担任中国亚太经合组织(APEC)高官,并兼任南开大学教授。1998年至2004年,任外交部特邀研究员。 现兼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和亚非所研究员与顾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学会理事。 安徽南陵博文中学名誉校长。 主要著作有:《亲历APEC》、《难忘的外交岁月》、《国际形势旗与剑》和《千万莫被“忽悠”了——时代的变迁和中国外交》。主编的有:《动荡的世界——中国外交官眼中的世界热点》、《国际热点追踪》和《资深外交官看世界》等。
编辑推荐 《一个大使的成长与思考:半个世纪的外交岁月》:
李商隐出神入化的诗云:“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朱自清的诗,境界更高:“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时代不同了,我们是:“幸得夕阳无限好,更喜朝霞向天歌。”
目录
开篇(代自序)
第一部分 洗礼篇
一、启蒙教育
二、未见过面的老师
三、投笔从戎
四、初恋的洗礼

第二部分 学徒与情侣篇
一、外交第一课
二、“三八线”上的情侣
三、难忘两次挨批
四、笨鸟先飞
五、领路稿和“形势、政策、点子”
六、学习李双双招来的麻烦
七、一字之差
八、贤内助和夫人外交

第三部分 初出茅庐篇
一、我也得了“冠军”
二、要用银子,更要用脑子——一篇文章的启示
三、阁下,你并不是“超级大使”
四、将军的友谊和义气
五、青年人的闪光思想
六、“我等的就是这一句话”
七、“你们百年后一定会上天堂”
八、“美国怎么办?”
九、中国绝不会吞下这颗“苦果”
十、再谈一字之差——苏联加速解体对中国的利弊和影响

第四部分 亲历篇
一、我与女总统及其家族的情缘
二、一次难忘的使命
三、红色通缉令
四、我与哥伦比亚女外长的交锋与友谊
五、茅台伴我外交行
六、奇妙的贩毒和反贩毒战线
七、“亚太经合组织”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答《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韩柏晶女士问
八、“APEC方式”的诞生及其深远影响
九、APEC涉台问题和“西雅图模式”
十、一个大使的欢乐与苦恼

第五部分 晚霞篇——静观国际风云代表作
大国“核心利益一致”吗
国之相交,礼尚往来——写在胡锦涛主席访美前夕
“金砖四国”的魅力和发展趋势
谨防挑拨离间
入木三分话“笨伯”——美国外交元老指迷津
我喜欢罗斯福总统的坦率——对美国推行民主和人权的一些认识
世界进入“反恐战争”时代了吗
美国心目中的“十字路口”国家
美国军火商快乐的春天
发人深思的幽默与讽刺
自由女神在哭泣
黑暗岂能驱走黑暗
美国“先发制人”战略——是“福音”还是“祸根”
“醉翁”和他的两把尺子
金童、玉女和时隐时现的影子
赖斯女士差矣
美国何不痛饮这杯“苦酒”
美日同盟何处觅知音
“奥巴马主义”有待新的洗礼
美俄“修好”路在何方
奥巴马“赞梅批普”意欲何为——奥巴马自己是否“脚踏两条船”
美俄都有自己的“红线”
布什、普京:“情未了,怨难消”
普京的眼神
普京总统的话意味深长
戈尔巴乔夫痛批布什总统
印度对美日宣传说“不”
“美国因素”严重影响巴基斯坦政局
“换位思考”岂可滥用——对中日关系所谓“新思维”的一些看法
有钱未必能使鬼推磨
李明博外交新政和中韩关系
附录
时代的变迁和新中国外交——“实践外交学”讲座系列之一
……
序言 我从事外交50年,有些什么愿望和追求?是什么精神在支撑着我?
我就把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作为本书的开篇吧。这实际上也是本书的自序。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这是客观的规律,是任何人一生中不可避免的事。问题在于哪一方面是主要的,而且更重要的是,由于人生观和社会环境的不同,人们对什么是欢乐、什么是悲伤,理解和体会也是不一样的。
人们可能要问,那你这一生怎么样?我从一个地主家庭的儿子,逐步转变成长,成为新中国的外交官,最后当了国家的驻外代表,这艰苦的历程是可想而知的。那么什么是主要方面呢?酸甜苦辣,欢乐与悲伤,可以说:“剪不断,理还乱。”但奋进精神始终留在我的心头。不停的奋进,不断给我带来欢乐与快慰,使我几乎可以忘却一切悲伤和忧愁,至少可以暂把这一切抛在一边。
我不是完人,更不是圣人,只不过是个凡人,但我愿做一个“不寻常的凡人”。
文摘 第一部分 洗礼篇
一、启蒙教育
我不幸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我有一个过着寄生生活的父亲。据说,我们的祖家原来本是书香门第,传到了我祖母和父亲这两代就不行了。我祖母中年守寡,不知从哪儿学会了抽鸦片烟。好像是“有其母必有其子”,我父亲也逐渐染上了这一恶习,而且还学会了赌博。他倒好,32岁就“仙逝”了,也解脱了,可是他欠下了沉重的债务(800元大洋),丢下了我们兄妹五人,最大的不过10岁,妹妹还在娘胎里,害苦了我母亲——他年轻漂亮的妻子。
那时她才不到30岁啊!
但我很幸运,有一个善良、慈祥和勤劳的母亲——谢锦云。她知书达理,会刺绣、绘画,写得一手好字,而且还懂一些诗词歌赋。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外有逼债,内有逼嫁(伯父是个伪保长,图谋在我母亲改嫁后夺取我家的田地房产)。我母亲坚决不改嫁,含辛茹苦,一步一步,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还清了债务,并把我们抚养成人。她呕心沥血,牺牲了自己最宝贵的青春,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上天对她却很不公平。她的两个儿子——我的兄弟在抗日战争时期死了。我的大哥,虽说是县里公认的进步分子,后来竟然成了“右派”,病死在劳改中。母亲1959年逝世时,只有我妹妹在她身边。她闭目之前,嘴里不断念着我的名字,她最心爱的儿子的名字,希望能见我一面,为我祝福。可这时我远在驻锡兰大使馆工作。当我得知她去世的消息时,已来不及满足她的最后愿望,而且在当时的情况下,我也不便去做“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赶回国内为她奔丧。我母亲如地下有知,定会原谅她这个儿子的“不孝”,同时也定会为她的儿子没有辜负她的希望,为人勤恳、正直,并成为新中国的外交官而含笑九泉。
我是含着眼泪写这篇“启蒙教育”的。在那个历史时期,我母亲是当地社会上公认的女中强人,她的一生充分体现了伟大的母爱和自我牺牲精神。她对我的教育使我终生难忘。她既是我的慈母,也是我的启蒙老师。
我四五岁时,母亲就给我讲“狼来了”的故事,要我千万不要做撒谎的孩子,说那个一再喊“狼来了,快来救我”戏弄人的孩子,后来真的狼来了,他喊破了嗓子,也没人去救他,因为大家都认为他又在撒谎。结果这个孩子被狼吃了。
我五六岁的时候,母亲又给我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她虽然特别疼爱我,甚至有些偏爱,家里有什么好吃的,首先要给我留一份,但仍经常教育我,不要太贪,不要只想着自己,要经常想着自己周围的亲人,尤其是自己的兄妹,要注意谦让。她还结合实际教育我牢记
……
读书人网 >传记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