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页码:21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802145066
条形码:978780214506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面对死亡,任何谎言都显得苍白无力、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因此,遗嘱或许是一个人情感最真实的表露,是性格最动人的写照,是价值取向最直观的体现,是人生态度最真诚的流露。遗瞩不但可交代后事、嘱咐亲人,而且可以反映出遗嘱人的身份、性格、社会关系、人生态度,包括他在弥留之际的心愿、对世界难以割舍的情怀等等。所以,遗嘱其实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社会,是一种永不褪色的文化。
编辑推荐 许多政治名人和文化名人都留下了弥足珍贵的遗嘱,透过这些遗嘱,我们可以看到他们起落沉浮的人生际遇、波澜壮阔的人生图景以及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在《最后的声音-民国名人的遗嘱》中,您不仅可以读到民国名人的遗嘱原文,而且可以亲历那段历史,体会英雄慷慨激昂的烈烈雄心,感叹学人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追忆思想者睿智洒脱的人生抉择。
末代皇帝溥仪的遗嘱,一世怪杰袁世凯的遗嘱,文化殉士王国维的遗嘱,浪漫诗人吴宓的遗嘱,文化昆仑钱锺书的遗嘱,慈让文人沈从文的遗嘱,风流才子梁实秋的遗嘱,自由脊梁胡达的遗嘱。
目录
Part1 政治篇
第一章 晚清堂门的遗嘱
一、1901年——军机重臣李鸿章
二、1909年——中兴名臣张之洞
三、1967年——末代皇帝溥仪
第二章 热血志士的遗嘱
一、1905年——蹈海英雄陈天华
二、1907年——鉴湖女侠秋瑾
三、1911年——情书圣手林觉民
四、1916年——风流儒将蔡锷
第三章 军阀巨枭的遗嘱
一、1916年——世怪杰袁世凯
二、1936年——八不总理段祺瑞
三,1948年——基督将军冯玉祥
第四章 革命英烈的遗嘱
一、1934年——抗日英雄吉鸿昌
二、1935年——赤胆农王方志敏
三、1935年——文人领袖瞿秋白
Part2 文化篇
第五章 学术昆仑的遗嘱
一、1936年——狂傲学者章太炎
二、1927年——文化殉士王国维
三、1969年——气节学魂陈寅恪
四、1981年——浪漫诗人吴宓
五、1984年——哲学顽童金岳霖
六、1998年——文化昆仑钱钟书
第六章 文学骄子的遗嘱
一、1967年——苦雨斋主周作人
二、1958年——爱国诗人柳亚子
三、1998年——慈让文人沈从文
四、1987年——风流才子梁实秋
第七章 思想先锋的遗嘱
一、1921年——启蒙先师严复
二、1940年——教育大家蔡元培
三、1962年——自由脊梁胡适
四、1974年——思想孤星顾准
五、1969年——五四之子殷海光
后记
……
序言 这是一个信息主宰生活的社会。生于这个时代,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触信息、选择信息、消费和吸收信息中过完一天的生活。信息在爆炸性地增长,但我们对信息的选择和鉴别却似乎越来越难了。什么是真实?这个哲学家千百年来都在不断追问的问题现在成了普通人生活的一种困境。“今天你好漂亮”,某一天,友人对你如是说。从他似笑非笑的表情中,你根本无法读出他的本意,因为这句话有多种解释:一、你的确很漂亮;二、你不漂亮,但为了哄你开心,他故意说你漂亮;三、你根本就不漂亮,说你漂亮是讽刺你呢;四、他根本就不知道你是否漂亮,夸一个女人漂亮是他多年的习惯。你到底该理解为哪一种?如果对别人说的每一句话都做这般推断,那生活真是没劲透顶了。
我敢断定,每一个人都说过谎,即便是善意的谎言,也不能因其动机的善而掩盖本质的假。虽然每个人都会说谎,但每个人说谎的数量和几率是不同的。其实,这句话等同于:每个人说真话的数量和几率是不等的。那么,人到底在什么阶段、什么环境、什么情景中所说的话最真实?古语说得好:“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是未经过论证也不需论证的经验法则。人生三大事:出生、结婚、死亡。面对死亡,任何谎言都显得苍白无力、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因此,遗嘱或许是一个人情感最真实的表露,是性格最动人的写照,是价值取向最直观的体现,是人生态度最真诚的流露。遗嘱不但可交代后事、嘱咐亲人,而且可以反映出遗嘱人的身份、性格、社会关系、人生态度,包括他在弥留之际的心愿、对世界难以割舍的情怀等。所以,遗嘱其实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社会,是一种永不褪色的文化。
文摘 一、1901年——军机重臣李鸿章
[遗嘱披露]
奏为臣病垂危,自知不起,口占遗疏,仰求圣鉴事:窃臣体气素健,向能耐劳,服官四十余年,未尝因病请假。前在马关受伤,流血过久,遂成眩晕。去夏冒暑北上,复患泄泻,元气大伤。入都后,又以事机不顺,朝夕焦思,往往彻夜不眠,胃纳日减,触发旧疾,时作时止。迭蒙圣慈垂询,特赏假期,慰谕周详,感激涕零。和约幸得竣事,俄约仍无定期。上贻宵旰之忧,是臣未终心事,每一念及,忧灼五中。本月十九夜忽咯血碗余,数日之间,遂至沉笃,群医束手,知难久延。谨口占遗疏授臣子经述恭校写成,固封以俟。
伏念臣受知最早,蒙恩最深,每念时局艰危,不敢自称衰病,惟冀稍延余息,重睹中兴。赍志以终,殁身难暝。现值京师初复,銮辂未归,和议新成,东事尚棘。根本至计,处处可虞。窃念多难兴邦,殷忧启圣。优读迭次谕旨,举行新政,力图自强。庆亲王等皆臣久经共事之人,此次复同更患难,定能一心协力,翼赞计谟,臣在九原,庶无遗憾。至臣子孙,皆受国厚恩,惟有勖其守身读书,勉图报效。属纩在即,瞻望无时,长辞圣明,无任依恋之至。谨叩谢天恩,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谨奏。
[遗嘱透视]
李鸿章(1823~1901),字子黻,号少荃,1823年2月15日出生于安徽合肥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天资聪颖,9岁读完《四书》,24岁时考中进士,名列全国第39名,授翰林院编修职务,成为当年安徽省最年轻的翰林之一。1853年,李鸿章开始办团练,后来成为曾国藩的幕僚,逐渐显露出军政才能。1861年开始编练淮军,并以此逐渐形成淮系集团。他参与镇压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起义,因功先后任江苏巡抚、两江总督。1870年起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他在这个位子上一坐就是25年,是清朝任期最长的直隶总督。1874年,李鸿章被授予文华殿大学士,20年后,又被授予三眼花翎,是晚清时期汉人获此殊荣之第一人。1901年11月,李鸿章卒,谥文忠,晋封一等侯。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1901年,这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李鸿章站在20世纪的门槛前,落寞地徘徊着。他想走进去看一眼里面的景致,而时间的大门已向他紧闭。他已经老了。19世纪的中国给了他呼风唤雨、至高至尊的权力与地位,但20世纪的中国却不再眷顾他了。
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位大臣像他一样在中国的历史上占据着如此重要的位置。作为晚清时期的军政重臣,他曾影响了近代中国整整四十年。翻开一部中国近代史,他的身影屡屡出现。他的一举一动牵动着这个苦难深重的
……
后记 从选题确定到全书定稿,本书的编写工作费时一年有余。写作的过程是艰苦的,期间曾数度罢笔。能坚持下来,实属不易。
我坚信,遗嘱中可能没有美,但一定有真和善。对于遗嘱的挖掘和研究,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我可能不能做到深入解读民国的名人遗嘱的思想内涵和时代精神,但我试着告诉读者,通过阅读名人们的遗嘱,可以窥探到他们被隐埋的另一面。千人有千面。这些人,在历史课本里是一个模样,在学者的研究论文中,是另一个模样,在他们自己的遗嘱里,又是一个全新的模样。要想理解一个人,并触摸到他的灵魂,必须通过多种角度,多种途径,全方位加以把握。我所做的,不过是告诉大家,认识人,还可以通过这样一种新的方法——阅读遗嘱。而且,我们必定能从遗嘱中得到启发和收获。
在编撰过程中,我翻阅和参考了很多前辈的文章和资料,使得本书有比较充足的史料作为支撑。在此一并道谢!
本书得以出版,得到了许多良师益友的帮助,如果没有志龙、刘峰、振中、四娟、何寅等好友的支持和鼓励,书稿怕是要胎死腹中;若不是美萍和蒋老师热情地帮我联系出版事宜,本书要出版,恐怕还得推迟;没有张阳老师辛勤细致地编辑,扫除缺陷,本书在质量上恐怕也要打个折扣了。